《9-11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第一章9—11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9—11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龄,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观”,他们已经开始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谓的“对错”,他们往往也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这个概念往往也会陪伴他们的一生,而这个时候养成的习惯,也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告诉孩子,他很棒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孩子平时很努力,别的科目学习成绩都不错,但某一科的学习成绩却始终难以提高。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说这孩子脑子不够聪明,但如果真是脑子不聪明的话,其他的科目他为什么能够学好呢?难道,是这门功课太难了吗?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或某一门功课特别难的原因,而是由于有的孩子自认为学不好这些功课。试想一下,在这种不良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孩子对学习会采取主动的方式吗?当然不会。所以每次上这门课时,他除了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之外,根本没什么事可干,他连学都没学,成绩又怎能好得了?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些所谓“学不好的功课”其实只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已。
在心理学里把这种情况称为“消极心理暗示”。
那怎么办呢?办法当然有,而且很多。重要的是必须让孩子采取积极的心态,变被动为主动,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便会不攻自破。最好的办法是,每天清晨,让孩子面向窗外大喊几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或者面对镜子中的自己,大声唤着自己的名字说:“你一定能行!你是最棒的!”也可以经常在心里坚定地对自己说:“没有人比我聪明,我并不比别人笨。他们能学好这门课,我也行!”然后找出自己那些致命的弱点,对症下药,你很快就会发现,横在孩子面前的那只“纸老虎”原来竟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这种反复强调的道理虽然看似简单,却是妙用无穷,可以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一种直接的暗示,并使之逐渐渗透于内心,引起心灵强烈的共鸣,从而让孩子获得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事实也一定会证明:你的孩子真的很棒!与其攀比,不如自比在学校里,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学习,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的学习情况是有些差异的,尤其是每次考试之后,总会有的孩子考试分数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彼此比比分数。实际上,这种比法对于孩子的学习不但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和分数高的同学比,就会容易灰心丧气,产生自卑心理;与分数低的同学比,又会沾沾自喜,容易产生骄傲情绪。
实际上,每个人的环境、条件、能力各不相同,盲目地“比”,势必会让孩子作茧自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要想让孩子不断地进步,关键并不是和别人比,而是要和自己比。因为和自己“比”,有益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的问题上,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例如,某次考试得了92分,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得到满分,那8分是怎样丢掉的呢?为什么,今后应该怎样做?这样做肯定会比和别人比分数更有意义得多。
而且,让孩子和自己“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的进步。比如,第一次考试得了80分,经过努力,第二次得了85分。也许与别人比算不了什么,但与自己比,他确实已经进步了。只要这样一点一点地去超越自己,还怕战胜不了别人吗?所以,孩子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呀!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祝福的话:“心想事成!”其实。“心想事成”并不仅仅是一句美好的祝愿,而是一种科学的依据。
人的心理暗示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心理暗示朝向正面,你就会被它引导而逐渐走向成功。相反,如果心理暗示朝向反面,你就会走向失败边缘。“将自己看成优等生,你就一定能成为优等生”,“想着失败你就无法成功”……这是心理学家揭示出来的“心想事成”的秘密。
将自己看成优等生,孩子必然会在言行上向优等生看齐。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行动。渐渐地,他便会掌握了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优等生的良好习惯,从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最后,心想事成,他理所当然就成为优等生了。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穷的,积极的心态会让孩子挖掘出无穷的潜力,相反,消极的心态会埋没掉孩子的很多智慧。
有的孩子碰到问题时总习惯于说“不会”,结果他就真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同样,在考场上面对考题,他如果这么想:“哎呀,这么难!我肯定考不好。”这样一来,他的考试成绩自然就好不了了,因为反面的心理暗示已经影响到他潜在的智慧和力量的发挥。
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先打垮了自己,不要让反面的心理暗示束缚他的手脚。让孩子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坚信自己一定能解决难题,那么他就一定会心想事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