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让孩子心悦诚服:亲子沟通的技巧和训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211186
  • 作      者:
    杨杰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1.专业性:作者深入教育前线,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咨询案例。《让孩子心悦诚服:亲子沟通的技巧和训练》精选大量真实案例中最精华、最关键的内容!
  2.故事性:第一手的典型故事与案例,让你在松松的文字和有趣的配图中,明白具体怎么做、怎么说,能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中成长。
  3.针对性:针对中国家长最常见的现象,深入浅出讲透方法。好的方法一定能够投入实际生活中使用,让读者从中受益,促使更好的改变发生!

 


展开
作者简介
  杨杰,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北京和其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她多年来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咨询案例,针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来帮助中国的家长解决亲子沟通,亲子教育问题。
  她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赞誉:她就是为教育而生的!
展开
内容介绍
  让孩子心悦诚服,强调的不是让孩子乖乖听话,而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亲子双方共同体味到一种爱的圆满,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家庭教育最理想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离你并不远。《让孩子心悦诚服:亲子沟通的技巧和训练》提供精准的沟通工具,让孩子与父母在放松的状态中,懂得对方,一起成长。
  杨杰老师多年来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与家长携手,直面各种现实中的烦恼。那些让家长焦头烂额的沟通困局,被她轻松破解,她用精准的方法,改变了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走向。
  在《让孩子心悦诚服:亲子沟通的技巧和训练》中,她用最典型的真实案例提醒我们,每件生活小事中,都隐藏着宝贵的教育契机,每位家长身上,都隐藏着尚未开发的教育能力!
  本书写作情真意切,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家庭教育原创领域的优秀之作。正如杨老师所说:孩子能给我们的更好回报,就是生命的喜悦感!
展开
精彩书评
  现在教育类书籍很多,谈理论并不是件很难的事,几乎谁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最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融入自己的行动。可以说正是“实践”这个硬标准,检验出了谁只能谈教育,谁真正可以做教育。
  杨杰“做教育”的能力表现在她的工作中,也体现在她所写下的这些文字中——那些让家长晕头转向的问题,她居然可以一目了然;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她的手中可以一步步解开!
  ——尹建莉
展开
精彩书摘
  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
  有一次,许多人一起去吃饭,出来的时候,我三哥朋友家12岁的男孩不知道在哪里拿到一个气球,自己拍着玩。三哥的女儿曼曼看见了,跳着脚哭起来:“我也要气球,我也要气球……”
  三四个人同时喊那个男孩,让他把气球给曼曼。那个孩子很喜欢曼曼,他很高兴地把气球拿过来了。
  这时候,我又“不合时宜”地站出来,示意那个孩子先别给。然后问曼曼:“你想要那个气球,对不对?”曼曼点头。我对曼曼说:“不用哭,你要自己去和哥哥讲。”在我的引导下,她说出了这样的话:“哥哥,把气球给我吧。谢谢!”然后,男孩把气球给了她。
  后来,我和老爸闲聊起了这件事情。他有点不明白,人家都愿意给了,你为什么非要曼曼说出来?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所谓的“愿意给”,是三四个大人施压的结果。这件事情并不需要大人的介入,曼曼自己就可以处理,她只要礼貌地和哥哥协商,同样也会得到,根本不用跺着脚哭。相反,如果这次通过大人施压得到了气球,那么下次她还会跺着脚哭。
  我经常和我三哥家的孩子曼曼及四哥家的孩子鹏鹏玩游戏,一起玩耍的时候,我不会刻意让着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哭闹就改变游戏规则。相反,如果他们认真与我协商,我会非常重视,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久而久之,大家都很讲道理,两个孩子习惯了用平和的语言表达诉求,而不是一味哭闹。因此我们很少发生争执,从长远来说,这份对原则的坚持反倒让大家相安无事。
  有一次,我们在楼下玩游戏,一个和曼曼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在旁观,问他是否参与游戏,他说不参与。等我们开始玩的时候,他又主动参与进来了——当然,我们是欢迎的。没玩几分钟,他要求大家停下来,说不许玩这个游戏,要玩他的游戏。我对他说:“玩你的游戏也可以,不过我们要征求其他小朋友的意见,如果他们都同意,我们就马上改,如果不同意,等这个游戏结束再玩你的游戏。”没想到这个孩子坚决不同意,要求马上玩他的游戏,而且态度强硬。我问了其他几个孩子,他们不同意终止正在玩的游戏,于是我对那个孩子说:“大家想把这个游戏玩完,一会儿再玩你的游戏。”没想到,这句话一下子捅了马蜂窝,那个孩子哇哇大哭起来,他的父母也过来了,我简单解释了一下。我注意到,他的父母一直安慰他不要哭,他的哭声却越来越大,指着我说:“你不听我的话,我要杀了你!”
  在公共场合,这场面的确让我有一点儿尴尬,不过遵守规则是我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家里,我对曼曼、鹏鹏一贯如此,不能因为那个男孩是别人家的孩子,就对他网开一面。那样的话,曼曼和鹏鹏也会对这个规则提出质疑。
  对于这个小男孩来说,这时候恰好是他学习如何融入同伴群体并学会遵守规则的契机。我发现他的妈妈一直在安慰他“别哭”,但对于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建议或引导,甚至没有阻止孩子说“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类似的情况其实很常见,我猜测这个孩子在家里处于中心的位置,可以左右大人的意见,并且玩游戏的时候,喜欢习惯性地任意改变规则。从他妈妈的态度来推测,以后他与别的孩子玩游戏,还是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我也曾遇到过一些孩子,他让别人帮个忙也会颐指气使。别人问他问题,如果他不想回答,就会用奚落的语气回敬一句:“连这都不懂,笨!”令旁观者也觉得不舒服。不过我更愿意相信,他本人并没有觉得不妥,因为他在家里一贯如此,所以已经把这种沟通方式当作常态了。
  很多家长和我探讨孩子的合群问题,苦恼于自己的孩子没有朋友。多数情况,这都是因为家里的规则和社会的规则不相符。在家里,全家人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这些孩子小的时候,玩游戏只能赢不能输,想要什么必须给什么,想去哪里必须答应,把自己的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处境和需求。对别人可以态度恶劣,但不允许自己被批评。家长的一味迁就,营造出了一个虚幻的众星拱月的世界。在家里,孩子形成了几个与社会规则严重冲突的认识:在群体中,我有特殊的话语权;我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我需要被包容,但没必要包容他人……
  秉持这样的观念,进入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时,立刻会体验到巨大的失落感——他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对人际关系的相互原则会非常不适应。一群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相遇,必定要陷入权力斗争,争夺唯一的中心地位而导致彼此的疏离。有的家长甚至以孩子处处占先、对小朋友颐指气使为荣,甚至觉得孩子有“领导能力”。其实,孩子只是在控制支配他人,而这样的行为,也必将引起同伴的抗拒和反感。
  为了避免这样的状态,我们就不要实行“双轨制”,而应该与社会规则接轨。当然,迁就孩子是一种简单的方式,避免了眼下的冲突和不愉快,但这绝对是一种“养虎为患”的教育方式,慢慢地,孩子会越来越守护自我中心的位置。
  在家里,孩子通过哭闹达到目的,家人往往会因为疼爱而妥协。但是,如果是和小朋友们玩,哭闹就是无效的策略。如果他将来走上社会,也是通过哭闹、生气、要挟来达到目的,多数人都不会买账。在人际交往中,平和的沟通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不但意味着他要哭无数次,还将给他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挫败。既然我们真的爱孩子,就不要用爱的名义设置障碍。
  别只给挫折不教育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有位家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对孩子说,你总这样不听话,将来到了学校和社会,谁会哄着你、顺着你说呢?我是怕我总顺着他,他没受过一点儿挫折,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我们就这个话题深入探讨下去之后,我发现这位家长的想法颇具代表性:认为给孩子增加困难和障碍,逆着孩子的意愿做事,不夸奖孩子,是在进行挫折教育。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努力地理解孩子的意图,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肯定孩子的进步,反倒有违“挫折教育”的原则。
  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内容,大部分文章都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给孩子增加挫折,使之受到教育。很多文章还耸人听闻地说,某个孩子因为很小的事情自杀,就是因为“挫折教育”不够。
  有心理学家说,挫折是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在人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发生。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失败和不顺利而引起的感觉。
  很多人以为,只有失去至亲,父母离异,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流离失所才算挫折。按照这个标准,今天的孩子太幸福了,根本不知挫折为何物。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
  事实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孩子每天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考试不如意,遭到批评和嘲笑,和同学闹矛盾,不小心丢了东西等等,都算是挫折。从这个定义中便可看出,挫折无处不在。其实孩子们从来就不缺少挫折。比如,两个孩子玩游戏,甲请求:“把铲车给我玩玩好吗?”乙回答:“不。”那么,甲的愿望没有达成,算是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面对这种情况时,孩子的反应会各不相同。有的孩子继续请求,或者想别的办法,总之要把铲车拿到手;有的孩子困窘得很,不知如何是好;有的孩子哇哇大哭,或者会请求大人支援……而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
  因此,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
  有一次,我朋友家的孩子麦粒儿和小侄子鹏鹏去公园玩沙子,麦粒儿借铲车,遭到了鹏鹏的拒绝。麦粒儿非常困窘,来向我求援。我温和地问麦粒儿:“你想要那个铲车,对不对呀?”她点头。我继续试探:“你去和鹏哥哥说好吗?”麦粒儿摇头。以我对麦粒儿的了解,再怎么逼迫她她也不会去的。于是我对她说:“我带你去好吗?”她点头。我牵着她的小手到鹏鹏身边,蹲下来对麦粒儿说:“你和鹏鹏说吧!”麦粒儿的语气还有点虚弱,但勇敢多了,终于开口问:“鹏鹏,把铲车借给我好吗?”这回鹏鹏给她了。我顺势应了一句:“你看,再和鹏哥哥说一遍,他就给你了。”
  我们来假设一下,假设麦粒儿来向我求援,我给她这样的“挫折教育”:“你这么大了,连这么点事都处理不了,还来找大人,羞不羞啊?现在我管你,以后谁保护你啊,自己想办法!”我想,这样只会使麦粒儿更困窘,下次遭到拒绝,更不知所措。
  其实,我并没有直接帮麦粒儿去解决问题,只是认真听了她的困难,然后带她到鹏鹏身边,鼓励她自己去说。说到底,我只是为麦粒儿提供了一种新的面对挫折的方式:再说一遍,结果就会不一样。当然,如果麦粒儿不肯说,我会有限度地介入并作出示范。
  美国的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兹提出了“挫折商”(简称AQ)的概念,从四个方面考察人的挫折商:控制、归因、延伸、忍耐。简单地说,挫折商高的人,会觉得自己对局面有掌控能力;遇到挫折会主动承担责任,并相信自己可以设法化解挫折;将挫折的后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无限蔓延;懂得在逆境中坚持。
  不同的人面对挫折的方式也不一样。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或退缩。前文中的麦粒儿虽然表现出退缩的状态,但并没有放弃求援,我引导她的方法则是继续坚持。当然她也可能选择另外的方式:寻找其他策略,比如找其他玩具和鹏鹏交换。采取攻击行为,可能是通过攻击鹏鹏来释放愤怒——很多孩子会采用这种方式。攻击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挫败感。
  以借铲车这件小事为例,如果被拒绝后,孩子觉得自己对局面失去控制,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结果,就会陷入沮丧之中,继而采取消极的对策,攻击或退缩;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仍然有很大的主动权,就会继续请求,或者寻找别的策略来达成目标。
  既然挫折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则大有学问。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者定为一个点,就容易被挫败感包围,因此,我主张“分层设定目标”。
  从许多身处困境的孩子身上发现,孩子并非不想改变,只是对改变的过程并不了解。因此,他们会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比如,一个平时得50分的孩子,定了个90分的目标,而且期待短时间内完成。一旦设定这个目标,孩子热血沸腾地努力几天之后,便被残酷的现实击垮。这样的目标之所以成为挫败感的根源,不仅仅因为目标过高,还因为仅仅设定了一个点,哪怕得了85分,都会导致挫败感。因此我们建议孩子设定梯度目标,最低的目标一定要离现在的水平很近,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桃子”。获得首次成功非常重要,这样孩子就会在喜悦中一点点地进步。AQ高的孩子,善于收集进步的证据来鼓励自己。AQ不高的孩子,如果目标定得很高,又不善于收集证据,就特别容易被挫败感击倒。我们口中许多所谓“不求上进”的孩子,并非真的“不求”,而是因为“求”得太急切,数次挫败后彻底丧失了信心。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进步,就不能太急躁,而且要指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否则,目标过高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其实,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常常要面对自己的挫败感。挫败感重的家长,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感觉很崩溃,觉得孩子无可救药,最后导致心力交瘁而放弃。父母挫败感重,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有的家长则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不厌其烦地想办法,经过漫长的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这也是亲子关系紧张的一个根源。因此,挫折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孩子,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并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我想,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越挫越勇。
  相反,你会发现,光给挫折不教育,最后的结果会与家长的期望南辕北辙,孩子会越来越退缩。道理很简单,困难增加了,办法却一点儿都没有,不退缩才怪。
  孩子从来都不缺少挫折,关键是怎么利用这些素材,让孩子获得教益。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教育贵在精准
前言 等花盛开,看树长大

第一章 轻轻松松让孩子长大
无名怒火从哪里来
管理自己的念头
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
学会尊重学会爱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请别说无可救药(上)
请别说无可救药(中)
请别说无可救药(下)

第二章 无条件地爱孩子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不为没教过的事情责备孩子
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
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
别只给挫折不教育
小孩儿都是行动派
等主动性自然浮现
懂得“自夸”,远离炫耀
被尊重的孩子胆更大
孩子“偷钱”怎么办

第三章 这样沟通更有效
认真说话,认真听话
如何“引”,“导”向哪里
理解孩子的“后台”运作
多请求,少命令
让孩子完整表达
分层设立目标
做沟通的好榜样
用感觉理解感觉
重视每次亲子互动
温言暖语感人心

第四章 突发事件的解决路径
冷处理≠不处理
把争吵化作“笔录”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
守住亲子间的公平
在冲突中寻找转机
小纷争,大学问
化解孩子的自卑
怎能不分青红皂
调停父子纷争
突发事件的解决路径

第五章 高效地学习
如何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
错误一定要指出来吗
又快又好怎么可能
作业,要怎么检查
分数不重要吗
学与用的结合
粗心不可怕
怎样复习更有效
放手是个技术活儿(上)
放手是个技术活儿(下)

后记 “拼娘”时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