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给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之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692072
  • 作      者:
    (德)安东?布赫尔(Anton Bucher)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本幸福培养秘藉,轻松解决孩子教育问题
      ◆荣获《中国教育报》2010年度特别推荐奖
      ◆荣获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幸福的孩子更具道德感,他们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小朋友分享,喜欢与人交往,对其他人的痛苦会产生同情感,不会为了恶作剧去扯别人的头发。重要的是,幸福的孩子更健康、更会成功。

展开
内容介绍
    《常青藤先锋教育系列: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新版)》着眼于孩子的幸福,却不仅限于和保守的教育观念唱反调,质疑幸福是否必要?现在还有幸福的孩子吗?我们的观点是:大多数孩子本来都很幸福,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找到令自己快乐的元素。书中通过故事和大量的调查,结合幸福心理学而提出的实用、有益的幸福教育建议,尤其是大量孩子们天真又充满哲理的话语,告诉“什么是孩子的幸福”,让家长和教师了解如何让孩子开心迎接每一天,怎样同孩子达成美妙的沟通,教出坚定、自主、健康、幸福的孩子。
    幸福教育理念告诉父母、教师:
    —孩子们的幸福来自于所做的事,孩子是自己幸福的骑手。
    —幸福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教育。
    —幸福并非偶然,它是积极正面的想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幸福的父母更有可能拥有快乐的孩子。
    —婴儿就能感受到幸福。
    —童年的幸福就是无数张笑脸,幸福是和小动物在一起。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幸福感。
    —幸福并非100%写在我们的基因里,其中35%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
    —把幸福当成猎物的人,早已成为幸福的猎物。
    —鼓励的教育方式无疑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一句简单的“你能做到”便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展开
精彩书摘
    如何使用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有些人在成功的事业中得到幸福,有些人在蹦极的一刹那捕捉到幸福,有些人在宝宝临盆时体验到幸福,也有些人认为幸福顺其自然,不用费心去争取。往往是最后一类人能够体会到更为持久的幸福感。
    但是,幸福是什么?自古以来,无数哲学家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近代心理学从人性的阴暗面入手,更深地探讨幸福的反面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恐惧、抑郁、失望……过去的一百年内,心理学因为这些对负面情绪的探索而不断推进,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关心程度明显多于幸福和快乐,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改变。
    本书的第1章力图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解释这个问题。幸福并非偶然,很多情况下它是积极正面的想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另外,情绪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幸福的父母更有可能拥有快乐的孩子。您将读到以下观点:
    幸福感与满足感是不是一回事?
    幸福的反义词不是不幸或悲伤,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沮丧。
    心理学家是怎样测量幸福的?
    为什么人与人肢体接触带来的感觉要比摸一张500欧元的纸币真切得多?
    幸福给我们带来什么,当然,都是正面影响。
    我们每天睡觉之前都能细数当天经历的善与美,这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第2章的内容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但并非简单讲述道理,而是结合儿童具体的事例加以解释。将孩子像黏土一样随意揉捏,或是以一种生动、富有行动力的方式影响他的成长,这两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各有不同。本书期望能以第二种方式来实现孩子的幸福童年,所以,将解答下面的问题:
    婴儿是否能感受到幸福?
    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能够感知到别人是否幸福?
    从何时开始,他们会使用“幸福”这个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成年人通常低估了孩子创造幸福的能力,与大人一样,孩子们的幸福来自于所做的事。
    第3章的内容是让孩子自己说话,他们是否幸福。本章是以幸福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大调查。我一共走访了1319位生活在萨尔兹堡的少年儿童,他们有些来自普通的家庭,有些被祖父母或是单身母亲抚养长大,各有各的幸福;幸福还出现在溜冰场、足球场、马术俱乐部等运动场所,也出现在与一群朋友或单个死党相处的时光里;当没有教育者监管时,他们是幸福的,但孩子们偶尔也会喜欢校园里的氛围。童年的幸福就是无数张笑脸,这些往往被成年人所忽视:
    我今年11岁了,在我记忆中最幸福的一天是我第一次上骑马课的那一天,当时我大约
    6岁吧。骑马令我非常快乐,我永远也不想停止这项运动。
    当我知道,我最好的朋友高中要去另一个班级时,真是担心极了!我很害怕自己找不到新朋友了,不过事实上正好相反,所有的人都对我非常友好。我感觉非常幸福。
    在另一项对300位教育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人回忆他们是在12、13岁时第一次强烈感受到幸福。另外,2007年德国电视二台(ZDF)受政府委托进行一轮关于儿童幸福感的调查。过去的报道往往局限于具体案例的描述,缺乏准确的数字,ZDF这些最新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世界。萨尔兹堡地区54%的被调查儿童觉得自己“很幸福”,39%选择“幸福”,只有6%的孩子选择“不太幸福”,1%“甚至有些悲伤”。还是听听孩子们自己的话吧。
    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当我还是小孩时,一个狂欢节小丑想要吓哭我,我家的小狗狂吠着把我救了下来;当我眼部手术结束,再次见到光明时;我幸福是因为我拥有心爱的家人。
    3岁的时候妈妈送我一个布娃娃,我叫她苏西,每天我都抱着她睡觉,带她出去玩。她让我觉得很幸福。
    我8岁生日那天邀请了很多小朋友来我家参加聚会。在下午2点的时候,第一个客人出现在门口,很快大家全都聚齐了。我们把一张旧床垫拉到院子里,在上面打滚、翻跟头。那天真是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就算是刮风下雨,我每天都要在上面玩一会儿。
    第4章的主题是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即使在幼儿阶段,许多积极因素会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教育真的可以使人幸福吗?有专家认为,孩子的幸福感与母亲受孕时的状态部分相关,但仅凭我的经验便可以反驳这种说法:我认识一个拥有双胞胎的家庭,两个孩子的性格完全相反,一个总是脸颊带着笑,眼睛闪闪发亮,另一个习惯保持安静,不停地思考着。幸福并非100%写在我们的基因里,其中35%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当我对一个孩子微笑并称赞他时,与板着脸、瞪着他的效果肯定不同;同样,孩子们在沙滩上慢跑时的感受肯定不同于每天被父母关在家里。
    当然,人们要避免陷入完全以幸福为目标的教育误区。“把幸福当成猎物的人,早已成为幸福的猎物。”意义治疗学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曾说过:“我认为幸福是行为的副产品,即使对于孩子来说,它都应该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教育要为男孩和女孩们提供一种全方位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而忽略情感因素。如果一个孩子能学会正确面对悲伤,谁能说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呢?正如歌德所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连续多日沉溺在幸福里更难受。”大人况且如此,情绪波动极大的孩子们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就像光明与黑暗的关系一样,幸福也依存于它的对立面。
    鼓励的教育方式无疑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一句简单的“你能做到”便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一个11岁的孩子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
    我比现在还小的时候,想要学骑自行车。爸爸帮我坐上车座,我便歪歪扭扭地向前骑,他在后面扶着我。当我们来到一个大下坡时,爸爸突然松开了手,我非常紧张,眼看就要摔倒了。他在身后大喊:宝贝,你能做到的!果然,我自己骑得很好。那一刻我很幸福。
    幸福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教育,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开发孩子的能力,还包括赞扬、微笑、集体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包括对饮食的要求。就像是美国著名动画片《辛普森一家》里的情节,专家推荐孩子应该多吃香蕉,因为香蕉中含有对大脑形成有促进作用的物质。
    全书包含了许多结合幸福心理学、实用性非常强的建议,并通过故事来说明它们绝非空谈。这些建议,会明显地出现在方框里。
    一张拍摄于1936年巴伐利亚森林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两个大概10岁的男孩,像牛一样费力地犁地,他们的父亲站在一旁指挥着。他们幸福吗?或许吧。比他们更小的孩子们每周除上学之外,还要按规定去工厂做40个小时的学徒。而今天的孩子,需要提前学习各类“精英知识”,他们因为每周排满了各式各样的课程和兴趣班便抱怨自己没时间玩,不堪压力,感觉不幸福,但在那些童工的眼里,恐怕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当我们谈起孩子的幸福时,不应该忘记另一群经受苦难的孩子们。
    第三章让孩子描述自己的幸福
    当我与极富智慧的朋友们聊天时,他们让我觉得幸福只是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美梦。当我与一个园丁或一个孩子聊天时,他们让我发觉幸福其实很简单。
    ——伯特兰?罗素
    数据统计总是很快令人丧失兴趣,而且许多数据看起来不怎么令人愉快,如不断攀升的原油价格、日益壮大的离婚家庭数量等。最近的统计告诉我们,有多少青少年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1239名青少年对自己的幸福感评价
    仅凭这些数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还不够具体:这些孩子在哪儿会感到幸福?在牙医的等候室里也有同样的感受吗?还是在亚德里亚海的沙滩上手中拿着一个冰激凌?所以,我们提供给所有参与这项调查的孩子们40个情景,如“跟妈妈在一起时”、“假期里”、“滑雪时”等。有五种表情图标可以分别表示他们的感受,这样方便年龄较小的孩子搞清楚自己是否幸福:
    当跟朋友们在一起玩时,孩子们最快乐,当然没有教师监管就更好了。同样,看电视能让大多数的孩子大笑,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间房子里也不错。孩子们自己的叙述最为生动,让我们听听什么才是他们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6岁时,我有了一个小妹妹,我感到非常快乐,以后就有人陪我玩了。
    我的小狗非常可爱,我家的游泳池又大又干净。我们拥有自己的房子,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里面。
    一有时间就能去运动,还能玩电脑。
    当我第一次单独骑马时。那一天我刚到练习场,教练就说我可以带着马儿出去骑一圈,当时别提我有多幸福了。
    我平生参加的第一场足球赛就5:0大获全胜,我还进了2个球呢。下半场教练没让我上场,正郁闷的时候我有一个队友被罚了红牌,只得换我上,我心里别提多幸福了。
    当我穿上生日前一天爸爸和哥哥给我买的轮滑鞋时,感觉非常幸福。
    进入高中的第一次考试,我就得了全班最高分,那感觉别提多高兴了!
    我的兄弟因为一场意外而昏迷了好多天,我放学回家时,得知他刚刚醒过来,真是谢天谢地!
    我一直梦想着能去跑一次卡丁车比赛,10岁那年我第一次坐进驾驶舱里。赛车飞起来,感受迎面而来的风,简直太酷了!
    我很高兴,爸爸终于不跟我们住在一起了,他太严厉了!我爱我的朋友们、我的小学老师、我的猫,她们让我懂得什么是幸福。
    我们搜集了300份报告,报告中,一些成年人回忆了他们童年时代的美好时光。
    这些报告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获取的幸福的途径很多,不过孩子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才能够获得幸福呢?答案是:当他们有独立自主的权利时,他们会感觉到幸福。孩子们幸福的方式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爸爸下班回到家里,他们会非常幸福;搬出父母的房子,他们也同样幸福。小女孩给豚鼠喂食的时候很开心,可是如果她姐姐替她喂了,她也很高兴。但是,这些报告通常都涵盖了以下几个内容,下文中作者也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
    ◆回忆在家庭中获得的幸福感。
    ◆在朋友那里得到的幸福感。
    ◆与动物相处时获得的快乐。
    ◆孩子们表示,从事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幸福感会大大增强,这也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
    ◆孩子们在学校里过得非常幸福,这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即便不在教堂里,孩子们也能够凝神思考,这也使他们感到幸福,并且这种幸福感是持续不断的。
    婴儿期的幸福育儿学(0~1岁)
    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
    ——巴浦洛夫
    皮肤接触、抚摩和拥抱能让孩子们幸福
    记忆中,弟妹们出生后从医院回到家里,都会被安置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因为有经验的人说,婴儿不能被吵着或者被太多视觉事物吸引。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溜进房间里,弯下腰对小宝贝说话。当然,妈妈哺乳时还是会把宝贝抱出来。
    尽量不要把孩子放在某个安静的角落里,特别是在他们醒着时,应该让他们感受外屋的嘈杂。因为早在他出生前几周,他就开始倾听外面的世界了。试想,如果我们自己被关在某个安静的小屋子里会是什么感受呢?简直是一种折磨。
    专家们不久前给出的一些照顾婴孩的建议现在看来似乎非常奇怪。著名的行为学家约翰?瓦森建议,孩子哭泣时不要抱他们,他认为这种行为无理由地对孩子爱抚是在娇惯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骄横懦弱。婴幼儿成功完成某件事后加以肯定才是适当的行为。那么只能等到孩子不哭时,再抱他们了。
    然而,只要瓦森去动物园稍微观察基因与我们99%相同的猩猩如何与幼仔相处,就不会得出上面这个结论。或者只要他注意到孩子如何对待小猫、小鸡:他把会小东西放在左手手心,右手轻轻抚摩它,那么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用幼鼠进行的试验表明,经常被鼠妈妈抚摩和舔吮的幼鼠长得更快,且其血液中的压力荷尔蒙也更少。而当哺乳动物幼仔认为自己被抛弃陷入慌乱时,脑内会大量释放压力荷尔蒙。
    婴幼儿大脑也是类似的。弗里德里希二世进行过一项臭名昭著的试验,因为参与试验的孩子最终都凄惨地死去。这些婴孩在学会说话以前就分别被关进密室里,尽管生活富足,但他们却不允许与别人交流。因为弗里德里希二世想知道,当这些孩子第一次张口说话时会说出那种语言,按照他的推测应该是上古人类的语言。但是,他永远也无法得知,因为这些孩子还没有开口说话就死了。编年史作者写道:“没有保姆的手掌声、笑容和爱抚语言,他们是无法生存的。”
    抚摩能有效地提高婴孩的幸福感。被抚摩时,他们的大脑更活跃,身体发育也更快。在专业护婴所,早产儿被定期抚摩,医护人员每天都会轻轻地挪动他们的手臂和腿。与生活在保育箱里的早产儿相比,生活在专业护婴所的早产儿能够提早一周回到父母的怀抱。皮肤是感受幸福的器官,皮肤总面积达到1。7平方米,含有很多神经。每平方厘米皮肤上有5百万个神经末稍和3千个皮肤感觉细胞。抚摩能使人脑中积极情绪促进剂如内啡肽和荷尔蒙催产素大量释放出来。而后者更被称为“爱的荷尔蒙”,通常在母亲分娩或者父亲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时大量出现。
    哺乳被认为是家庭幸福的完美场景:妈妈给孩子喂奶,爸爸坐在妈妈旁边,手臂搭在妈妈的肩上,保护着母子。我们无法问婴儿们当时的感觉,但我们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是幸福的!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哺乳曾经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让?雅克斯?卢梭使哺乳行为又合乎社交礼仪,他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学家,曾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育婴堂。喝母乳的孩子不易得病,也很少过敏或者得中耳炎,而且还能使孩子的脸部肌肉运动更多,从而提高脑部的活跃性。
    妈妈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哺乳,但为什么最晚到孩子2岁时就应该终止哺乳呢?尽管哺乳初期,妈妈会感觉乳头疼痛,但很快哺乳就会给妈妈和孩子带来快乐并加深两者的关系。
    在一项试验中,老鼠们有两种选择:少量可卡因和给鼠崽哺乳,大多数鼠都选择了后者。
    在教育界,艾美特?霍尔特的建议非常有名:为孩子制订哺乳计划。一天中,固定每隔四五个小时给孩子喂奶,其他时间如果孩子饿了就让他哭。这个建议我是小时候从祖父母那儿听来的,实际上,这样不仅不能增强孩子的肺部功能,反而会增强那些主管恐惧和愤怒的神经突的连结。贝普在倡导纪律时也提出:“如果孩子在不恰当的时候哭,那么父母可以发挥自己的权威,冷静回应。”而这种观点背后是对孩子的消极印象:孩子就是个小暴君。
    婴儿也喜欢荡秋千,很多父母都知道这一点,因此总爱把孩子捧在手心左右摇摆或者在孩子的房间里安一个秋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摇篮。摇晃能使孩子安静下来,因为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已经熟悉了这种感觉:妈妈散步时,胎儿就像是躺在晃动的摇篮里。
    婴儿也喜欢被背着或者抱着,这也是为什么人会形成手抓反射。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树上时,就习惯背着自己的孩子,如今的婴儿也有这种本能。
    很多母亲在干家务时喜欢用一块驮布把孩子固定在背上或者肚子上。民俗学家让?里德洛夫认为,这种行为与玻利维亚热带雨林地区的印第安人的行为是类似的,能给孩子们带来幸福感:背着孩子收集野果、采摘玉米能够增加母亲与孩子的皮肤接触。
    如今,越来越多的爸爸也用驮布将孩子裹在背上或者怀里在公园里散步。小宝贝穿得非常暖和,安详地睡着。这样一块驮布恐怕是我们为第一个孩子购置的第一批物品中的一件了,在父母胸前睡觉的那几个小时恐怕是孩子感觉最舒适、最有安全感的时候了。如果每天就让孩子躺在婴儿车里,不给他机会感受父母的体温、心跳和呼吸,那么孩子可能就与父母不那么亲密了。苏黎世儿童医生浑茨科尔通过研究证明,平均每天被父母抱4个小时的婴儿哭泣的时间要比那些每天只被抱2个小时甚至更少的婴儿哭泣的时间短。
    此外,婴儿还喜欢躺在温暖房间里的软垫上。最完美的是在他的皮肤上涂一些含植物成分的、能使皮肤放松的保养油,并同时为他按摩。给宝宝按摩的时候不要太轻,因为这样会引起瘙痒的感觉,也不要太重,否则宝宝的皮肤会抽搐。婴儿们喜欢父母按照从胸骨到肋骨再到手臂的顺序给他们按摩或者从肩部到臀部按摩他们的背。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喜欢父母与他们一起做体操,如和他们握手、伸展他们的手臂等。我们的宝宝高兴的时候会发出尖锐刺耳的笑声,当他的脚被揪住或者当他骑自行车时都会笑个不停。我们的宝宝还喜欢我们把手压在他伸展开的脚背上,直到他顶不住了为止,也许这就是“我能做什么”的最初体验吧。
    婴幼儿特别喜欢身体活动,比如在爸爸妈妈的小腿上滑上滑下,被爸爸高高举起,然后又被放下来。
    大女儿6个月大时,我第一次经历了作为爸爸的最幸福时刻。一个微热的夏夜,我抱着女儿走过散发着浓浓香气的草地。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把女儿扔到空中,又把她接住,这样来回了好多次。我发现女儿飞向空中时,本能地伸开手臂、张开嘴,高兴得咯咯地笑。那天晚上,她一上床就睡着了。直到几年后,每次她往高处爬,但又不方便往下爬时,她就会让我站在下面,然后跳到我的怀里。这就是我与女儿之间的安全纽带关系,给我们都带来了幸福感。
    安全感是幸福的纽带
    4岁时,我经历一件很恐怖的事:我和妈妈在市区的米格罗斯超市购物。妈妈一手推着购物车,一手拉着我。但是,一会儿妈妈不见了,我在高高的货架间跑来跑去,看到的都是一张张陌生的脸。我慌张地跑着,总也找不到妈妈。这时,一位超市工作人员弯下腰,拍拍我的肩膀。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我害怕得啜泣哆嗦着,连自己的名字都说不清楚了。
    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约翰?波娃尔比研究的生活主题就是母亲与孩子纽带的质量,他的研究成果对通过教育提高孩子们的幸福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他在英国的医院和孤儿院进行了自己的试验。在这里生活着很多难民小孩和孤儿,他们均与亲人失去了联系。通常认为,孤立并无害处,重要的是有足够的食物。但是,波娃尔比坚决批判了这一点:不论是幼猴还是人类的孩子都喜欢倚靠在妈妈身上吸奶,不喜欢孤独,喜欢被妈妈抱着。如果妈妈不抱他,他会号啕大哭,其大脑里也会产生更多压力荷尔蒙考的素,而考的素会对大脑的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根据波娃尔比的纽带理论,孩子的行为应以两个基本目标为指导,且两个目标之间要尽量保持平衡:安全需求和好奇、玩乐需求。好奇和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
    波娃比尔描述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纽带形式:首先是安全纽带,它是最理想的,也最能保证孩子长大成为最幸福的人。有安全感的孩子十个月大时就不会因为妈妈离开房间而哭泣,他们会继续玩,即便当时有陌生人在房间里。一旦他们学会走路,他们就会拉着妈妈的裙子,探寻游乐场附近的灌木丛。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一旦发现妈妈不见了,周围的人又很陌生时就会伤心地哭起来并且对周围的新事物不再产生丝毫兴趣。纽带形式被称为“避免不安全形式”。这种孩子表面上不在乎妈妈是否在房间里,但当妈妈真的离开时,心里还是会紧张。妈妈回到房间后,他们会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心里却镇定了很多。
    孩子长大后的爱情关系也是与小时候的与母亲的纽带关系质量息息相关的。孩子10个月大时不因为妈妈暂时离开房间而哭泣,而是继续玩积木,成年后就不会莫名的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而因为妈妈离开房间而号啕大哭的孩子长大后更难信任别人。
    怎样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安全纽带呢?尽管基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左前脑更活跃的孩子,更外向,生活更开心,也更有安全感。在这个层面上开看,后天行为还是能帮助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安全纽带的。
    通常,那些经常被拥抱、被抚摸的孩子更有安全感。绝对不要把幼小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特别是晚上。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睡着后一起去酒馆喝酒聊天,一旦孩子醒来,没有人抱他,他就会开始哭,这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父母们一定要做到守时、可信,并经常孩子进行眼神或者皮肤接触。
    允许孩子与父母睡也是一种建立与孩子之间安全纽带的有效方法。很多父母都不喜欢这样,因为躺在旁边的孩子会影响父母亲密,或者担心自己翻身时会压着孩子,又或者担心孩子年长一点后必须自己睡时要忍受压力等。猫崽、猪崽或者小猩猩都是睡在妈妈温暖的肚子旁边的。孩子醒来或者感觉不适时,父母尽快做出反应,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就更紧密,孩子就更有安全感。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哭是毫无益处的。通常,孩子满两岁后让他一个睡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此时他更喜欢有自己的床,更有自主愿望。我的父母就允许孩子四五岁时还和自己睡,特别是雷电交加的晚上。
    宗教礼拜也能帮助建立与孩子的纽带关系。几年前,宗教礼拜在教育学界仍然声名狼藉,人们把它与军队里每天进行的升旗仪式相提并论,它被认为是过时的、腐朽的,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然而,有时候您会发现,宗教礼拜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集体感和安全感。
    ……
展开
目录
序言:孩子是自己幸福的骑手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章 幸福是什么
怎么理解幸福
什么能让我们感到幸福
幸福的意义
幸福感可以提升吗

第二章 培养独一无二的快乐和幸福
与生俱来的情感
积极的情感对孩童早期影响巨大
孩子很早便能理解积极的情绪信号
成长过程中需要持续的积极暗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快乐越来越少

第三章 让孩子描述自己的幸福
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幸福
友谊促进幸福
课外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幸福
幸福是和小动物在一起
学校有能力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吗
灵性思维让孩子倍感幸福
关于孩子幸福感的大调查

第四章 如何教孩子获取幸福
如何教育孩子取决于我们心目中的孩子形象
教育的目标是幸福吗
教育是否能让孩子更幸福
婴儿期的幸福育儿学(0~1岁)
儿童早期的幸福养成教育
学龄儿童的幸福优先学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幸福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