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31947
  • 作      者:
    马丽娟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小巫,国际华德福教育亚洲首席代表苔米倾情作序、郑重推荐<br>    ●第一部真实讲述著名幼儿教育机构李跃儿芭学园老师与孩子生活的书。<br>    ●作为家长,我想我们一定都非常认可自己的教育方法,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一切都非常了解,认为自己已经把自己所能给予的一切好的都给了孩子,是这样吗?当你看完本书,相信你就不会这么自信了。当你看到一群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在幼儿园中与亲人之外的老师和小伙伴相处时,表现出来的一切居然令做家长的我们这么莫生,你还会自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吗?<br>    在这样一个地方,孩子表现出的我想可能才是他们真正的自我,而这本书将孩子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家长,让我们做家长的更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更知道了如何给予孩子真正的幸福和快乐。<br>    前言<br>    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br>    有那么一些大人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叫做“小农庄”的地方,“小农庄”是这个幼儿园的名字。<br>    在这座三层小楼的教室里,生活着混龄结构的孩子们,他们有的是哥哥有的是姐姐,有的是弟弟有的是妹妹。当大孩子到了上学前班的年龄才会升班离开小孩子,不过,又会有新的小孩子来。<br>    老师们穿着飘逸的裙子和适合孩子需要的色彩的衣服,带着孩子玩耍、工作,其中会在院子里的菜地种有机菜、堆有机肥料、照顾兔子和羊,还会带孩子们做艺术活动,一定的时候,男孩子也要缝很小的针脚做小手绢,烤出小面包带给爸爸妈妈们……<br>    春天到来的时候,院子里的桃花新鲜动人,大木狗神气十足地趴在那里仰望着跑来跑去的孩子,看护院落的孩子、玩耍的老师还会在大木狗的背上留下她们优美的背影。<br>    桃花欲红时,孩子们滚动着他们的轮胎也越欢实,穿梭在沙坑处、秋千旁、羊圈边、兔子的家。当然,沙土和木铲子是小小孩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在沙坑里埋头玩耍,即使自己把握不好方向,将土扬到了他的玩伴也不知道,还撅着小屁股一个劲地说“我愿意和你玩”……<br>    在这里生活的不仅仅是孩子和老师,还有家长们,这里的教育氛围使得家长和幼儿园是一起的,共同来帮助孩子们的成长。很多朋友也不远千里搬家将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这里相遇、相知,直到汇聚成了一个庞大的社区圈圈。在这个圈圈里的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都比较一致,会在一起扎堆,游戏、聚会、读书、旅游……成为了,因实现孩子幼年时期的教育目标而在这里结识的兄弟姐妹。<br>    在这个大家庭的生活中,有非常美好、动人的时候,有痛哭抹泪的时候,也有出现严重的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享受教育成果的时候,也有为了成长而烦恼的时候;有因孩子的状态有变化而欣喜的时候,也有因自己的原因没有帮助好孩子的时候。<br>    也有每个人的自我需要提升而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有人性最脆弱的时候给所有的人带来危险的时候……<br>    在这里的生活即平静又疯狂,在这里的生活中看似是带着孩子玩耍而已,但是,每个人都清楚孩子们的玩耍是为了给孩子带来智慧的经验,孩子们在这里将更大可能地经验到作为一个人需要经验的。<br>    从玩耍、工作中孩子能获得什么,在我们的故事里也许您会体会到。<br>    当然,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玩耍那样的简单,那么轻松,而实际上能让一个人变得轻松、愉快是需要智慧的,要是让一个还是幼儿园时期的人变得轻松、愉快地做教育活动,更是需要大智慧,于是,我们提供给孩子们的活动的背后都是有教育意义在里面,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br>    在我和孩子合作的过程中,会看到很多人,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大多数人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有太多的不确定,也许是有关教育孩子的理论太多,让我们大家不确定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确定孩子的成长中需要什么载体让孩子获得或是完成幼儿园时期的这段学习经历。<br>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有太多人需要帮助,在我们的故事里面有太多人在面对自己孩子的困难时都会很无助,需要帮助的人真的需要有力量的人,懂得教育孩子的人给与温暖的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帮助有困难的人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怎么给与和帮助孩子是有意义的。<br>    也许,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的教育孩子的做法太多,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停下来真实地感受一下当下自己面前的小人儿到底需要我们怎么对待他。当我们尝试了各种做法都不管用的时候,就更困惑怎么帮助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这样的困惑多了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对我的孩子真正有用的帮助呢,我怎么做或者我从哪里才可以获得真正对我的孩子有实质性地帮助的做法呢?<br>    我在工作中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并且,我发现选择适合幼儿园时期的孩子的教育理论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实施教育的人,不是教育做法,当教育者的自我有变化之后,才能真正地意识到教育该怎么来做,怎么帮助自己要面对的孩子,而不是将重点放在使用什么技术或者方法来面对孩子。当然,某一种教育当它要呈现出来的时候,总会具体到有做法表达出来,而我想要表达的是,在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教育做法和方式的改变会给孩子带来欣喜,但这不是最根本的改变,面对孩子的人的提升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欣喜。<br>    教育实施,达到教育目标,这些都是我们渴望要做到的,当我们真正面临孩子困难时,或者由于我们生活中的问题造成孩子的教育困难时,是需要老师,家长,教育机构以及有着同一目标的社区圈圈都要为之付出努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孩子们,也就是说,再好的教育理想、理论都不是只有教育机构和孩子之间合作才实现出来的。<br>    由此,我们会提及每个人的成长,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要成长,也许我们会忘记一点,首先是我们大人要成长,不管是谁,是老师、是家长、是幼儿园,不管是谁,我们都要让他人意识到他要成长,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而怎么才能让人意识到这一点呢,我说我们要信任别人他就会成长,也许有人会说:“哦,天哪,我不知道信任过多少次了,一点变化都没有”。难道,我们要靠扣工资、降职的方式让一个老师对孩子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一个人真正地从内在发生变化,就像我们帮助孩子从内在发生本质地变化一样,让他变得自律、有秩序、向善、合作、有创造性等等。<br>    而当我们的教育做到一定的时候,不管是老师、家长、教育机构,每个人对教育都会有新的思考,每一个阶段的人都会相应的思考不同的东西。所以,我们会看到,当人的能量不够的时候,再好的教育做法都不能掩盖因这一点造成的危害,于是,我们又谈及到人的变化之后才能带动整个教育氛围的变化,才能让教育向着健康的路继续下去。<br>    也许有人又着急地问:“怎么做,才能有变化”,往往我们的注意点就会被这立竿见影的东西所干扰,使得我们根本没有耐心去体会一段话在讲什么,我们就是想立刻见到直接的方式让我们知道就最好,也许我们想一想,一个不能等待老师将食物放在桌子上就哭喊着要吃饭的孩子是怎么被促成的。<br>    当然,老师是实施教育的人,也是一天当中离孩子最近,时间最长的人,老师的提升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对孩子发展有益的教育理念是需要自我意识够了的人才可以把握、实施的,由此,老师的智慧,力量,做法,情感,想法,对教育的判断等等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教育目标实施的程度如何。所以说,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的教育。<br>    在此,我还要提及教育机构的完善也很重要,其中每一个部分的工作都是和孩子的教育有关,每个部分的人的成长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变化,不是说开车的司机不带孩子活动,他的状态就可以不做要求,不是的,在“小农庄”每个人的状态都要和我们大的教育氛围一致,每个人工作的出发点,都要看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对孩子是不是有用的。<br>    教育机构的完善不仅仅体现在设施的完善,而是整个为孩子服务的团队,人的完善,一个注重人的内在建构和心灵提升的地方,人的问题远远大于物质的问题,在北京这样的环境中,现在几乎不用吃喝发愁,而人的心灵却非常干涸,枯竭,很多人不会和孩子交流,不会自然地和孩子玩耍,和孩子在一起只会看看书,大多数人的眼睛都盯着孩子跑来跑去却不知道让孩子做点什么……<br>    在这里不想说谁不会照顾孩子,也不是说谁把事情做错了,而是让我们知道这就是现在孩子们的处境。那怎么帮助孩子们呢?我们一眨眼睛,能立刻想到的就是用什么方法来做才能帮助到孩子,这也是我们大人的处境。<br>    太多方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而我想要说的是,我们先停一停,先让自己放松一下,感受一下自己,我们被太多这样的东西所影响,我们不能等待着第二种方式出来,就会用眼前看到的方式面对问题。<br>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将我在教育中的发现和感受分享出来,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孩子在一种适合人的本质发展的环境中,他们的自然状态是怎么样的,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其中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理想的一面,我们会看到孩子的不同层面的不同状态。<br>    当然,在书里我也提到了很多我在教育孩子中的经验和做法,但是,我认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相信每个人对孩子状态的理解也有不同,也一定有更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br>    帮助孩子成长中,我们会了解一个孩子的真实状态是怎么样的,我们才能知道怎么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有变化。同样的我们要是为了培养一个做这类教育的老师有变化,我们也要知道老师的真实状态是怎样的,才能知道怎么让一个不成熟的老师变得成熟。同样的我们要是将一个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以及能给与有效帮助的教育机构做得更成熟,我们也要知道它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知道做哪些工作可以完善它,让它变得更健康地发展。<br>    这些,也是我在这本书里谈到的,我认为孩子的教育不能离开这些元素的影响,它们始终和孩子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谈孩子的教育时,不能只停留在孩子本身,还要看环境中的人准备得怎么样。<br>    自然地,帮助孩子成长的教育者本人也需要被帮助,在此,“小农庄”的老师们,共同经历了很多,其中有挫折有磨砺,书中也将一些从不了解孩子的人到相对成熟,再到为了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而付出努力的人的部分经历分享出来,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有些事情至今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它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br>    我认为作为教育者来说,对教育的理解会有几个发展阶段,这几个阶段和他自己的成长有关,当教育者自己成长到哪一步时,对教育的理解也会到相应的程度,这一点看起来和孩子的发展阶段以及教育机构的发展阶段中遇到的状况很相似,这就像有这样的观点说道:“从孩子的创造发展阶段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明阶段及人类意识的发展”。<br>    此时,有太多的话想要表达,但最想说的是感受自己和他人,当我们一起来了解在“小农庄”的人和这里的事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请我们静静地体会一下这里面人的成长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变化的。
展开
作者简介
    马丽娟,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br>     中国第一批接受国际华德福·史坦纳幼儿教育协会培训的幼儿教师,并获得证书。<br>     李跃儿芭学园资深教师,擅长教育管理,培养、提升教师团队以及对教育感悟的总结。在10年不间断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观察笔记及随笔心得,最终形成本书。<br>     电影《小人国》中教师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作者是中国著名幼儿教育机构李跃儿芭学园的资深教师马丽娟老师,《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描写的正是芭学园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幸福生活。马丽娟在这里工作长达10年,并将在这里的教育感悟汇集成了《给孩子当下的幸福》。《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中的点点滴滴都湛透着作者的爱与责任,更向人们展现了宝贝在幼儿园中那些不为家长所了解和知晓的宝宝性格的另一面。
展开
精彩书评
    粉红色的云朵<br>    当冬天和春天交替的时候,你抬起头来仰望远方的天际,那里会有一大朵一大朵的云。当秋天和冬天交际的时候,你抬起头来仰望远方的天际也会看到一大朵一大朵的云。大片的云给你无限的诗意,在这些云朵中,总有那么一两朵会略略的红一点或略略的黄一点,在你被这仙境一样的美,感动得深深地叹息时,你同时会感叹上苍怎么会想到让蓝天作为底衬,让这些云每一朵都各不相同,最不可思议的是好像苍天是个艺术家,专门让那一朵可爱的粉红色的云朵,正好在那个最恰当的地方。它微微地透着一点红色,让这一片云的奇景显得那么丰富、那么活跃。当你再这样想时,会不自觉地摇一下头,嘴巴啧啧有声,同时脸上露出欣慰、满足的笑容。<br>    马丽娟就是这样一朵云。<br>    2000年,我到她所在的大学,为我的艺术学校招实习老师,一个个男孩、女孩在面前闪过,突然一个女孩坐在我对面的床上,一脸灿烂的笑容,月牙形的牟子清澈、透亮,牙齿又白又整齐,在回答我刁钻的问题时不温不火,就是被将在那里也自然的笑着,尽可能地回答我的问题。在她的身上我没有看到自卑和不自信,而看到的是泰然自若和不服输的闯劲。我们的教育需要具有这样特质的这样的人,因为在我们对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必有失败、有冲突、有欣喜,在看到挫败时不急不燥继续前行,在探索中有持久的耐力,才能够深入研究。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格特质,就很可能会有过多的痛苦,最后导致前功尽弃,所以,我挑上了她。<br>    经历一个丑小鸭的阶段,2000年央视唐主编领着人来拍摄电视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片中有马丽娟的一段讲述,拍完后,唐主编说:“你们的马老师是个人才,她能把一个故事讲得那么充满生命并具有艺术色彩”。<br>    故事肯定不是只靠嘴巴讲出来的,首先心里得有,而马老师讲的故事来自于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来自于她用自己的心灵、对教育和孩子的诠释,来自于她的感悟和思考。<br>    2004年3月份我带着三个老师九个孩子来北京办儿童之家,马丽娟是三个老师之一。每天从早到晚,马丽娟老师都在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从来没有表示过不满。当她和孩子在一起时,立刻就营造出那么一种甜美喜悦并带有幽默气息的氛围。你会看到她在听孩子说话时,轻轻地捏着自己的双手,眉头向上微微隆起,眼睛是那种期待着好玩的事发生的鼔励神情。嘴角在听孩子说话时也为孩子使着劲。这时孩子围在她身边,一幅幽默感的画面就出现了,我常想这幽默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其实她自己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幽默不是来自于语言和形象,而是来自于她的身体所散发的对孩子的那份深深的爱和关注,这份爱和关注使得孩子在她面前时,像一只努力的小鸭子,而小鸭子却以为自己和大鸭子一样,是一只大鸭子,大概幽默就来自于这里。<br>    有一天中午她在安抚一个入园不久的三岁男孩睡觉,男孩在家里都是有人搂着拍着睡觉的,如果没有一个过渡,男孩就睡不着,不午睡会造成孩子心理和体力的透支,会使孩子认为上幼儿园是一件过于难受的事,因而来幼儿园感到很愁苦。<br>    于是中午马老师会侧卧在男孩子床边,男孩子睡不着自然会研究马老师,有一天男孩指着马老师的胸部问:“马,这是什么?”马老师回答:“乳房”,作为一名有素养的老师,她要正确的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男孩又问:“我可以看一下吗?”男孩正是探索身体的年龄,要求看一下是自然的。马老师平静地说“不可以”。她爱孩子,懂得给孩子自由,但也懂得仆人式老师的义务是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发现尊重别人的意愿,是作为一个人认知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所以马老师果断地拒绝了他。<br>    男孩不罢休又问:“那我可以摸摸吗?”孩子就是这样,苍天为了他们的发展早已设计好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天然本质。<br>    马老师还是平静地回答:“不可以。”她是一名好老师,知道怎样依靠自己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孩子,所以不会放弃让孩子了解别人境界的机会。<br>    男孩继续又问:“那里面有牛奶吗?”孩子换一种方式还是要继续自己的探索。<br>    马老师也还是不温不火地回答:“没有。”这是真实的现实。老师有责任引领孩子发现真实。这时男孩总结道:“噢,马的乳房里没有牛奶”。听了这个深奥的总结,马老师藏起脸笑了,笑完以后,用平静的神情面对孩子。孩子没有发现马老师笑过。在这时笑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笑又会带来什么,不是每一个幼教老师都很在意,也不是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都能做得那么恰当,幼教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好的老师绝不在孩子面前做出一丝一毫随意的行为,说出一句对孩子不利的语言。<br>    从一个助教老师,到主班,从战战兢兢的担心自己什么都做不对,到体验过教育的发展过程有了自己教育思想的老师,在家长、孩子、助理老师和后勤人员管理支持的漩涡中心,马丽娟老师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br>    这一切都写在这本书里,看了这本书,您会发现,从一名“仆人”式老师的角度,她看到的孩子及孩子背后的那个群体所显现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在教室中,一个老师怎样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孩子中,既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特质,又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在这本书中,您会看到,那个站在孩子中间,观察着、思考着、感受着、探索着的马老师。她正像一朵带着温柔的粉红色的云朵,每天飘荡在孩子中,并满载着独特的人性光辉。<br>    ——李跃儿<br>    李跃儿芭学园办了这么些年,该有这样一本书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父母们看到她美丽的样貌,而马丽娟老师是最有资格来写这样一本书的。无论教育专家们啰嗦些什么,都不如老师将孩子们真实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更能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更能让我们看到怎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人类儿童心灵发展的教育。<br>    ——小巫<br>    芭学园的孩子很幸运<br>    我在芭学园的日子非常有趣且有职业成就感,因为我在巴学园共事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都对孩子的教育有着相当的热忱和承诺。<br>    因为我的中文不容易被我的同事们理解,所以有时我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开始的时候,我的“中文”还要再被翻译成中文。每个人的沟通和共同学习的意愿都非常强烈。埃迪特弗雷(瑞典幼儿教育专家)来访问的时候,我的中文有了一点进步,所以埃迪特对沃夫冈(德国志愿者,懂德语、英语)讲德语,沃夫冈把德语翻译到英语,然后我再把英语翻译为中文。每周四晚上的教师聚会因此而充满诸多乐趣,并洋溢着家庭式的温暖。教师的生日晚会非常感人,有美丽的鲜花和蛋糕,还有老师们倾注很多爱心制作的卡片。<br>    我在芭学园工作的一个部分是帮助一些教师发展的教育管理会议。一开始,教师们很少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突然有一天,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日子,老师开始用中文对我说:“对不起,我想打断你一分钟”。终于,他们开始有真正的强有力的思想和观点,并且他们愿意在一起讨论。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br>    那年的晚些时候,我和每个班面谈探讨自己班级的进度。在会议上,我们使用一张问卷,涵盖玩具、孩子、沟通和需求方面的各种问题。非常棒的发现是,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马丽娟老师的星星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年轻教师对马丽娟能够带给她们的知识表示赞赏。她们对马老师心怀深深的感激之情。真高兴看到年轻教师非常尊重她,且非常喜欢和她一起工作。<br>    当然你离开一个地方后,看过许多其他地方,你就会意识到关于之前离开的地方的许多事情。这正是巴学园留予我的真实写照。我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记得老师们如何努力工作,每天认真清洁精心照顾他们的教室。这里的老师学习制作新玩具的速度都非常之快。羊毛纱卖家非常乐于看到我来给老师们买羊毛纱!另外,我也发觉,大李的艺术天性和大李的培训对教师们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芭学园教室里增加的艺术创作比其他许多国内的幼儿园要多很多。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不打扰孩子,这种巴学园的教学风格给了孩子一份伟大的礼物。<br>    在当今的中国,选择在幼儿园工作,其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家长们都很繁忙,父母们真的是非常依赖幼儿园老师来为孩子们创造第二个家。巴学园的孩子们很幸运,那里是他们真正的第二个家。而《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将这个家里发生的一切真实地呈现给了大家。<br>    庚寅夏  苔米写于深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孩子的幸福状态<br>    很庆幸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他们的言语和行动给予我们无数次心灵的颤动,让人知道还有这样灵动的画面活生生地出现在生活中。因有这些图景一样的故事发生,让一个对教育充满热爱的人有机会了解到儿童世界是怎样的,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大多数成人意识中的样子,只有走进孩子心灵的成人才会有所感触。<br>    而我们了解这些,是帮助我们完整地理解儿童,完善我们对儿童偏颇的认识,使得我们深入地探寻儿童的成长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br>    小哥哥重返小农庄<br>    秋是从“小农庄”毕业的一个哥哥,现在上小学一年级。那天很早,秋再次来到了“小农庄”。他在小朋友们洗手、漱口必经的大厅里一边看书,一边等待着他们的到来。<br>    安是一个小哥哥,他穿着一件短款夹克衫,走起路来精干地甩着两只胳膊,兴许是安走得快,他的室内鞋边走边发出踏哧踏哧的声响。就在他迅速往水房去的瞬间,眼睛里掠过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原本从秋跟前已经飞走过去的安,又甩着胳膊退了回来,正好停在秋的面前。<br>    安歪着脑袋惊讶地说:“奇怪了,秋?”<br>    秋见人来了,立刻站起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来玩一玩。”<br>    安:“哦,知道了。”又继续甩着胳膊回去洗手。<br>    晓予是个弟弟,他听见秋和安的对话,急忙过来看秋,他高兴得眼睛都笑弯了,看着秋说:“秋,你来了,好久不见你了。”<br>    秋还是有些不好意思,说道:“是,好久不见了。”<br>    在“小农庄”里,每个班级中的孩子都是混龄结构的,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秋虽然已经毕业了,而正在上“小农庄”的弟弟妹妹们可都是秋曾经的玩伴,所以他们并不陌生。<br>    秋这位小学生,虽然才过了几个月小学的生活,但是,他的状态与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br>    之前,秋在表达一件事情时,会将嘴巴和四肢都用上。当秋嘴巴不能够将更多的情景描述清楚的时候,胳膊、腿的动作就会将表达不了的内容补充完整,而秋张牙舞爪的表达看上去像是“打太极”,又像是在“练比武招式”。不过,他的这种方式并不影响他和别人的交流。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都会语言和动作一起上。实际上孩子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大都不会像一个成熟稳健的大人那样彬彬有礼、有条不紊地滔滔不绝。孩子在表达时他们的身体往往很难一动不动,都是边运动边表达。所以,秋说话间会带上很多动作也就不奇怪了。<br>    不过,现在的秋,那夸张的说话架势明显少了,他的四肢也“规矩”多了,很少做一个让人看不明白的动作出来,说话时的逻辑依然很强,不过说得少了,听得多。<br>    弟弟妹妹们对秋很友好,他们对秋的态度中还有几分客气,在向秋打招呼的时候,呈现出既谨慎又热情的状态来,也许是他们知道秋已经是小学生了,内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敬畏感。而秋不知是当了小学生了的缘故,还是太长时间不见面了的原因,他也有些不自然,也比较客气地回应大家。<br>    此时,孩子们之间的这种客气和大人们之间说客套话时的感觉很相似。<br>    当“客气”了一番之后,大家都开始陆续做自己的事情了。<br>    秋走到因来晚了才吃早饭的洋洋弟弟和小桃妹妹跟前,说:“你们好,在吃饭啊?”<br>    洋洋和小桃:“秋!怎么来了呀,哈哈。”他们有些意外又见到秋,随后两个人眼睛都眯成弯线了。<br>    秋将两只胳膊伸向洋洋和小桃的饭桌,双手反扳着桌沿说:“学校里放假了,家里没人看我,我就来‘小农庄’玩两天。”<br>    洋洋和小桃看着秋,两个孩子的眼睛里都流露出同情的目光,洋洋看了看自己的饭碗说:“那你饿吗?”<br>    秋觉察到了洋洋的举动,说道:“不过,我早上已经吃过早饭了,谢谢。”<br>    听了洋洋如此关爱的话,让秋备感温暖,他看起来舒服多了,两只胳膊稍稍地活动了活动,使得秋看起来自然了许多。<br>    小桃:“我同意和你玩,秋。”小姑娘有这样的仗义之举,是因为她以为秋无家可归了呢,所以,同情地说要和秋玩,来安慰这个哥哥。平时,孩子们要是没准备好接纳一个人,或者,不想和谁合作一个工作,他们也会说“我不同意和你玩”。对于“同意”这个词,秋明白它的意义。<br>    秋说:“可以,不过我有假期作业,可多了,不过,我已经做完了很多,不过,不太难做。”小桃的好意让秋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不知不觉地开始给洋洋和小桃说起小学的事情来。<br>    一时间,吸引了很多孩子都过来听秋在说什么,准确点儿,是看秋怎么说的。此时的秋就像“孙悟空回到了水帘洞”的感觉,他一会儿说班主任是多么“厉害”,一会儿说同学有多调皮,嘿那叫个舒畅。他的胳膊、腿显尽优势,其中乱挥乱舞的手势不见了,做出来的动作倒是有了几分博学的意味,说说停停,很有节奏,不再是一口气说到底都不带一个断句的。孩子们听到好处,不时地往秋的跟前凑去,没多久,就将洋洋和小桃的饭桌包围成了同心圆,叠了好几层。<br>    秋这一次算是好好地做了一回演讲,他嘴巴里滔滔不绝地说着和小学有关的事情,让我们这些幼儿班的孩子们的眼球和耳朵在秋的身上和话语中也着实忙碌了一通。此时的轻松气氛将刚一开始那不痛不痒的客气劲儿,一咕噜地都匀染开了,孩子们都舒服地哈哈笑个不停。<br>    这样的场景往往很让人迷恋,不过,工作还是要做的,老师召唤孩子们去玩耍,去做主课活动,而秋也有他的事情要做,地点是老师的办公室。<br>    我和秋交流过,他同意在办公室写假期作业。秋走路一向都是甩胳膊甩腿的,像在练兵场的士兵一样,当他放松地向办公室走去时,晓予要去上厕所,和秋是顺道,于是就跟在秋的身后。因为秋走路时的胳膊伸得要比其他人稍稍夸张一点儿,晓予就夸张地模仿秋走路时的动作。当秋伸哪只胳膊时,晓予就跟着伸那只胳膊,秋踢哪只脚,他就跟着踢那只脚。他自己也觉得有趣,开心地将嘴巴和眼睛都眯在了一起,却听不到他笑出来的声儿,显然他不想让秋发现他。<br>    我有事情正好也要去办公室,看到晓予调皮好玩的样子,也就跟在他的身后,和他走路的姿势一模一样。于是,其他人就会看到三个步调统一地夸张地甩着胳膊走路的人。此时的晓予和秋一样并不知道自己身后有人在善意地模仿自己。<br>    当我们一行人像无声电影里的人物一样在活动着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两双微笑的眼睛,洋洋和小桃嘴巴张得老大地在向我们挤吧眼睛,显然他们已经注意我们很久了,我也扭过脑袋冲着他们挤吧了挤吧眼睛,他们立刻觉得神秘起来,两个人捂住嘴巴大笑不止,快乐地扭来扭去。<br>    小人儿有过经验<br>    幼儿园的生活中,离不开吃吃喝喝的事情,孩子们的工作结束了会有吃点心的时间。这个时间里,孩子们会有比较多的交流。<br>    有人说:“有人经过你身边时不小心碰到了你,你该怎么办?”<br>    发问的人话音刚落,秋哥哥就迅速地举起手来表示他知道怎么办。其实,他也可以不举手,但好像是小学的课堂必须是先举手再说话的吧,这当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发言习惯是和幼儿园的孩子不一样了。<br>    秋说:“这一点我有过经验。在小学,因为人比幼儿园的多,楼道里都是人,如果有人碰到你,你可以说没关系,你还可以叫那个碰你的人向自己说对不起。还有,你说完没关系之后,不能很不礼貌地就离开,也不能连看也不看那个人一眼就离开。”<br>    哇,好深奥啊,到底是小学生了,一连说了这么多话,不打一下结巴,这段发言,也是我们这些还是幼儿班的孩子们,从这位在校的一年级小学生秋哥哥这里,获得的关于小学楼道的情景,最直接的描述了呀!<br>    哎呀,我的乖乖,这上了小学和不上小学真是有很大的不同啊,我心里暗暗思忖着,以为幼儿班的孩子被小学生秋哥哥的一番话给说闷了吧,没想到,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说辞。<br>    小桃听秋说完了,她站起来,停顿了一下,也许是没想好怎么说,用手先摸了摸她自己的头帘,接着自信地说:“如果有人碰你了,自己也不能用胳膊去甩人家,也不能去拍人家。这样做的话,那个人也会不舒服的,你可以告诉那个人,叫他下次慢点儿走。”<br>    哇!好样儿的小桃,真没想到,平时不多发表言论的小桃也有这样高深的见解啊,真是出乎老师的意料。我心情澎湃地向小桃郑重地点了点头,小桃抿了抿自己的撅嘴巴,平静地看了一眼秋,坐下来继续吃她的水果。<br>    遥是小桃的好朋友,遥也要说道说道:“对,可以说,请你小心点儿下次,还可以说,请你向我说声对不起。”<br>    听罢,此时的我,内心已经有点不知所措了,可能是激动也可能是自豪。<br>    接着,另一个妹妹小阳站起来了,她不慌不忙地说:“如果,提醒了他以后,他说了对不起。但是,之后,他又忘了,又碰到别人,又让他说对不起。但是,之后,他又忘,又碰到别人。好几次以后,他还会碰别人,就要告诉老师,因为,我也没办法了。”小阳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耸了耸自己的肩膀。<br>    小阳的这段发言真是不得了,她几乎提到了很本质的现象:幼儿园的孩子在玩耍和活动的时候,他们会使用到自己的整个身体参与到活动中,呈现出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因使用自己的肢体来表达某个情节或图景中的形象或者一句话的某个意思等等时,说不好就会不小心碰到其他人。此时,他们的碰人举动不是有意识的,此时有人要是提醒他不要碰别人,或者小心一点等等这类语言,都不能让一个幼儿园时期的小孩子从此不再做碰到别人的事情。<br>    就像小阳提到的那样,提醒了他还会碰,再提醒还会碰,不是这个碰别人的人故意要碰,是他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他不可能避免不碰别人,因为他身体里的东西不受大脑记忆下来的别人的“忠告”所支配的。只有,碰人的人和被碰到的人,在很多次不顺畅的合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的做法,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做法。帮助这些孩子的大人们要鼓励孩子们一起合作,虽然和某个小朋友很不好合作,还是要积极地影响孩子愿意和他人一起做一个事情。用活动本身来引导孩子怎样做才不会碰到他人,而不是直接用语言告知孩子如何做才是对的。<br>    在小学的环境中,遇到“被人碰或者碰到别人”的情况,和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应该是有区别的。孩子们的年龄和状态都有差异,做事情的时候,会有有意识地做事情和无意识地做事情的情况,很难说有什么最标准的解决办法。<br>    不过,我很惊讶都不过是四五岁的孩子,言语这么有逻辑性,说得也很清楚,他们也真的知道自己在表达着什么样的想法和观点。<br>    曾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总是玩娃娃家、做针线活儿、种植、烤面包等,老师也不给孩子教授知性的东西,将来能有周密的逻辑能力吗?现在看来,孩子们的发言还不够缜密?不够有逻辑吗?看来,我们的工作的确是起到了作用的。<br>    在场的老师们向孩子们深深地点头,表示我们都听到了你们的发言,很好,真的很精彩。其实我心里头想说的比这还要动听,还要悦耳,考虑到咱们的孩子还是四五岁的幼儿园孩子,不要过早地去刺激孩子思考一些很消耗心力的问题。所以我说:“谢谢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分享对大家真的非常有帮助,我们都听到了,很感谢你们。”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感到,他们觉得自己真的很受重视,很受肯定。<br>    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也会邀请孩子们帮助做很多事情,孩子们做完了,老师都要说“谢谢”给他们,但老师不会刻意地做出很郑重地感谢一个孩子的工作的样子。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为了赢得老师的感谢才帮忙的,所以老师也不要为了赢得孩子再一次的帮助而感谢孩子。<br>    所以,孩子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疑惑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家都收到了发言的孩子的解决办法当然要谢谢他们,但是这个感谢的度是要考虑的,否则会让孩子为了赢得他人的感谢,而拼命地去做这样的事情,哪怕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也试图去做,这样的话会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br>    我不想就这类需要动很多脑筋的事情和孩子们再多说,也是因为,不想有意识地去调动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思考比这更深入的问题,班里还有比他们还要小很多的孩子,他们会消化不了大孩子们谈论的内容。同时老师也不想有意识地去过度赞赏发言的孩子说得有多么好,而是用比较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建议对大家很有帮助,大家都很感谢他们,这就够了。<br>    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因内在的需要而工作的动力,而不想让孩子们变成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才工作的人。<br>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br>    小学生秋让我们幼儿园的大孩子和小孩子感受到了另一种“思考”方式,也许是小学生了嘛,经常做的玩的想的都会比在幼儿园的时候有难度吧。<br>    而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大小孩子们在一起交流、玩耍、工作,他们的状态会有明显的不同。在交流的时候,大孩子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点子,很喜欢告诉他的朋友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而小孩子会一直听着,看着大孩子说啊说啊,也学着大孩子的样子说啊说啊,虽然他们并不太明白大家都说的什么意思,小孩子还是会很执著地学着说。<br>    玩耍的时候,大孩子创造很丰富的游戏会邀请小孩子来帮忙,小孩子们很是愿意做大孩子们吩咐的事情,也喜欢扮演游戏中最需要照顾的角色,而大孩子更喜欢扮演妈妈以及会开车的爸爸、打跑小偷的警察等等这些有力量的形象。<br>    做工作的时候,大孩子做事情的技术和能力会让小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当下的事情,怎么收拾怎么整理,还让小孩子知道做事情时也要学会等待,不是一开始做工作就会立刻拿到可以工作的材料。<br>    有一天,孩子们在交流,他们讨论到了一个关于和“被人拒绝”有关系的话题。<br>    被人拒绝,在我们大人的意识里,就会和糟糕、沮丧、不舒服、难过等联系在一起。如果被拒绝的是自己的孩子,大人们会因孩子被拒绝而担忧,会担心被人拒绝之后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不过在我听到孩子们讨论“被拒绝”的对话之后,我有这样的感受,也许我们成人比儿童更害怕被人拒绝,为此而担心孩子被拒绝之后的害怕,而这种害怕恰恰体现出我们成人比儿童更害怕被拒绝之后的失败感。<br>    孩子们说道:“当你创造了一个游戏,想和别人玩儿,却被人家拒绝了,你怎么办呢?”<br>    秋这次没有像上次那么迅速而有力地举手,但是,还是第一个举手说话了。其实,他也可以不用每次都举手才说话,但是,谁让咱们秋哥哥是小学生了呢。这个小学生你不让他举手,他都得举手,因为习惯了,没有办法做到不举手就说话。<br>    秋说:“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游戏,人家不喜欢这个游戏,你可以再创造一个游戏。如果你又创造了一个游戏,别人还是不喜欢,你就再创造一个游戏,直到你创造的游戏里面,有一个是别人愿意玩儿的。如果,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别人还是不愿意玩儿,那你可以玩别人的游戏。”<br>    看到秋那张平静有力量的脸,嘴巴一撅一撅地说着每一句话,我真的好欣慰,在场的老师都很惊喜地看着秋。他是那么坦率地说着,实际上他这个小孩子一直就是个坦率的人。这让我想起他上幼儿园时很多这类事情的图景,他真的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去做的,他一次一次地去找他的好朋友玩,人家都忙着,顾不上玩他的游戏。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个叫小池的大哥哥很会“演练士兵”,人全都被小池给吸引走了,秋没办法和小池抗衡,大家就是不玩他的游戏,虽然他的游戏很有特点,大家也有想玩的意思,但是,还是选择了小池的游戏。后来,秋也去当了小池的兵,再后来秋从中获得了很多朋友的友谊。<br>    要给我们的秋哥哥鼓掌了,太精辟智慧的话语了,秋自己也许都不知道,他的演讲水平多么的有感染力。<br>    幼儿园的孩子们,这回又被好好地刺激得“思考”了一把。<br>    小阳说了:“可以找愿意玩儿你的游戏的小朋友玩儿,也可以找能玩儿这个游戏的人玩儿。”小阳的话语不多,全都在重点上,真想拥抱一下可爱的小阳。<br>    才六岁多和四岁多的孩子,总结得如此精辟,在他们的幼儿园生活中,想必经历的被人拒绝的情况不在少数,才能总结得出来。正因为,孩子们体验过那种被拒绝的感觉,他们也才会经验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能不会总结出这些话语来跟人分享吗。这些话语,也一定不是之前有人用口述的方式教导给他们的,他们才记住的。<br>    因为,没有人用嘴巴教给的方式,能让一个孩子学会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游戏和表达出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而孩子能获得这些品质的来源,就是要经历儿童群体中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br>    所以,只有孩子自己经验过被拒绝这样的事情,才会有相应的深刻体验。如果曾经孩子自己为了不被拒绝还努力寻找过解决办法,那么当有人再次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建议,此时的建议也才是别人需要的建议。<br>    如果我们认同“自己的孩子应该有能力面对被他人拒绝”这样的观点的话,我们会看到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真的具有这样的能力,当有人拒绝他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示抗拒,也没有大发脾气,他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有意思的是,他的工作做到一定的时候会被刚才拒绝过他的人发现,因为孩子们在活动的时候总会交互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有一起合作的机会。于是,被拒绝的孩子会被再次关注到。<br>    这种现象反映出,被拒绝的孩子是有工作的能力,也有能力创造工作项目的孩子。当他的游戏不被认可时,他自己可以继续玩他的游戏,此时,曾经不愿和他合作的孩子有可能被他的游戏再次吸引。<br>    而有一种情况是,被拒绝的人越是被拒绝,就越是想和人家一起合作,而此时也会有人越是不想让他和人家在一起合作,此时,孩子双方有可能都会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果,因我们对这些孩子状态的了解而确定被拒绝的孩子的确是在打扰正在工作的孩子,而拒绝的一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作也在有意识地让干扰他的人离开。那么,在这个比较复杂的情景中,需要我们大人很敏锐地从这个“拒绝”中作出判断,该引导哪一方作出变化。当然,我们要引导打扰他人工作的人去做点别的事情,这样,不因为别人拒绝自己而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我也发现,当让这个孩子做适合他自己的事情时,会让这个孩子的情绪又重新变得快乐起来,他会反映出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br>    这种现象反映出,被拒绝的孩子还没有工作能力,或者,他还没有做他想要参与其中的那个工作的能力。所以,他试图参与到人家的工作中时,会给玩伴们带来麻烦,而这些他是不知道的。于是,在有人不让他加入时,他就更想进入,直到产生冲突。<br>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影响那些对他人不友好的人。虽然有人打扰到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用他人能接受的方式拒绝别人,这点是这些已经是大孩子或者在行动能力上比其他孩子要强的孩子需要的。<br>    怎么影响那些有意拒绝与人合作的孩子变得友好一些,通常我们会给孩子说很多话,这些话其实就是在讲道理,试图让孩子接受其他的孩子一起工作或者玩耍。如果我们大人在平时的活动或者做事情中,在对人的态度和举动上能有意识地表示感谢对方或者表示需要对方的帮助,这些都会对孩子接受他人有积极的影响。<br>    在经历过了被拒绝和拒绝过别人之后,孩子们自己也会有判断,怎么和小朋友合作是对自己有利的,当然,他们的判断会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br>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我们的孩子群体是混龄的,有的孩子大一点想法多一点,有的还小暂时没有想法,没想法的孩子可以玩有想法的孩子们创造的游戏,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br>    不过,当孩子学会了创造游戏,不等于就不被拒绝了,还是会遇到被人拒绝的时候。因为会有人对我们孩子创造的游戏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有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之后加入到那个游戏当中去,同时就会放弃玩另一个内容的游戏,我们的孩子创造的游戏正好是人家不愿意参与的。<br>    此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原因,其中就有秋和小阳提到的那几种情况。<br>    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创造游戏和同伴来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么做最初的目标是因为孩子们需要游戏来玩耍,在没有可玩的游戏时,也是我们孩子自己完善自己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成人所担心的那样,孩子在此时就脆弱得什么都做不了了。当然,我们不能允许有人故意地有意识地来拒绝我们的孩子,除了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孩子被拒绝,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沮丧。也许,孩子也会不舒服,但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拒绝,而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沮丧。<br>    我的尿打败了你的尿<br>    有一次,秋上完厕所在洗手的时候说:“马老师,你知道吗,上了小学的厕所再上幼儿园的,才知道,幼儿园的厕所有多小。”<br>    我觉得很有意思,就问秋:“小学的厕所是怎样的?”<br>    秋严肃地说:“小学的厕所好大,就像一个大房子一样,是那种,嗯,是蹲坑式的那种马桶,不是这种坐便式马桶。”<br>    我向他点点头说:“哦,小学的人比较多。”<br>    秋赞同地说:“对,很多人一起上厕所,不像幼儿园,这么少的人一起上厕所。”<br>    这时,腼腆的昆和胖乎乎的白这两个小男孩先后进到水房来洗手,但是,昆刚一碰水,却说:“呀,又想尿一个尿了。”于是,昆转身去卫生间,白看到了,他还没洗手也要跟着昆去尿尿。<br>    不过,白跑得比昆快,只听他冲进厕所,就哗哗哗地。<br>    一会儿,昆先回到了水房,一边挽袖子一边说:“我的尿打败了你的尿。”<br>    白站在昆身边的洗手盆旁,嗖嗖两下把袖子一撸,边洗手边纠正说:“是我的尿打败了你的尿。”<br>    昆更正说:“谁来得晚谁的尿就打败了谁的尿。”<br>    我理解的是,男孩子们都会站着尿,如果他俩是在一个马桶里尿尿的话,那么先尿的人,他的尿柱落进马桶池中会早,后尿的人,他的尿柱会掩盖前面的尿柱,而最终尿都会混合在一起,从他们进去的顺序看,应该是白比昆早,而昆的尿应该是掩盖了白的尿。<br>    白又说:“那我俩是平手。”<br>    昆反问:“什么是平手?”<br>    白解释道:“平手就是我俩都输了。”<br>    昆不理解地看了看白,我还在水房看其他孩子洗手,听见了他们说的话,就想,为什么是都输了?于是,我对着白说:“平手也可以是谁也没赢谁,一样的。”<br>    这时,昆看着白,而白的两只大眼睛盯着水房的窗户看,他也许是想到了什么,但他什么也没说,从白的脸上看,显然他没有听明白。
展开
目录
前言 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br>第一章  孩子的幸福状态<br>1  小哥哥重返小农庄<br>2  小人儿有过经验<br>3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br>4  我的尿打败了你的尿<br>5  小贴画引发的焦虑<br>6  觉醒的人<br>7  幽默的千岁奶奶<br>8  我想当宫女,不想当公主了<br>9  有时挨打,有时是心肝宝贝<br>10  是我们搞错了<br>11  另类的装扮引发的思考<br>12  可是我不会用泥巴造人<br>13  把自己塞进被套里<br>14  我的孩子不喜欢午休<br>15  拉木头的小伙子们<br>16  我的朋友叫阿黄<br>17  舅舅来了,我一吃饭,就不能思考<br>18  觉醒的人<br>19  做栅栏的三个人<br>20  点燃心灵的蜡烛<br>第二章 孩子的情绪释放<br>1  帮助孩子的三种状态<br>2  “爱”引发的思考<br>3  自然的做法避免不自然的状态<br>4  一抢而光的松果<br>5  难为情的假面具<br>6  我们需要规则<br>7  留一半眼泪给妈妈擦<br>8  眼泪会控制人<br>9  挑颜色挑名牌<br>10  为什么用脑袋撞地板<br>11  找乐子就是要在不经意间<br>12  眼泪给人留下了什么<br>13  弱势群体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br>14  我的“自杀手册”<br>15  活在电视中<br>16  我的孩子不再阳光<br>17  故事的影响力<br>18  有意义的工作不分男女<br>第三章  孩子的困难呈现<br>1  长着棉花糖腿的人<br>2  他一来,警报器自动就响<br>3  一脸无辜的人<br>4  “难相处”背后的秘密<br>5  遭遇传说中的丞<br>6  失控状态的孩子<br>7  一个人的特殊工作<br>8  无头苍蝇<br>9  进村的鬼子<br>10  窗台上爬满了小孩儿<br>11  地雷花儿<br>12  瞬间抓住猫的鼻孔<br>第四章 与孩子一起感受当下的幸福<br>1  混龄帮<br>2  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坐不下来<br>3  毛毛虫和蝴蝶<br>4  这个娃娃需要休息<br>5  作画时要等待<br>6  整理一片狼藉<br>7  老师巧妙的加入<br>8  和谐的节奏<br>9  信任的力量<br>11  进入森林的秘密<br>10  还没有准备好上学前班<br>12  飞机在哪里飞<br>13  有效行为的有效性<br>14  把握“帮助”的度<br>15  距离会帮助我们<br>15  我的孩子状态不稳定<br>16  鲜活的当下<br>17  用心去迎接<br>18  善始善终<br>19  云朵中的力量<br>20  他们是拯救我们的人<br>第五章 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力量<br>1  仆人的镜子<br>2  仆人蜕变的过程<br>3  仆人成长的力量<br>4  仆人蜕变的过程<br>5  卢素福和阿尔玛<br>6  心灵的干涸<br>7  办公室里的声音需要有人陪<br>8  脱掉了自己的背心在洗澡<br>9  我心愤怒<br>10  牧羊人的时代<br>11  位置的变化取决于方式的变化<br>12  仆人间的互相影响<br>13  心灵宁静地地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