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 有人说“中国的小孩很累,中国的父母更累”,因为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规划人生。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像一张白纸一样任人涂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张先生的孩子8个月了,孩子一天天长大让他感到不知所措:“我很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不约束他的想象力,可是事实上却很难如愿。比方说,给孩子规定起床、睡觉、吃饭的时间,或是今后引导他走向某一条道路,这些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 琳达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自从孩子出生后,她一直秉持着顺其自然的做法,就连给孩子喂奶、让孩子睡觉的时间也不加规范,一切都按需分配。 根据琳达的说法,她小时候父母就是个自由派,任由她的性子,她读大学的时候也没怎么考虑过之后工作的事情。如果有可能的话,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当然,一定要教给孩子做人的智慧,让孩子做一个快乐、努力的人就够了。 一些父母则不同意琳达的观点。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不约束他的想象力,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孩子终有一天要走上社会,他能自如地游走于社会上的一切潜规则和社交圈吗?他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优秀的人才吗?当别的小孩子满身都是本领的时候,作为父母都会同样急着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去。他们认为还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掌握更多的本领,做一个聪明、有礼貌、有教养的小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主张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适当规划的。做父母的应该充满危机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想方设法让孩子从小就拥有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在兴趣的选择上,孩子还小,难免会三心二意,容易半途而废,如果父母看准了,就应该适当引导他,不然孩子以后也会懊恼,说不定还会埋怨父母。 其实,孩子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年龄特点。 父母在为孩子规划过程中的顺其自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观察和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再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来采取适当的指导方式,让他学习相关的能力。 当然,父母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或灌输给孩子,,如果过早地教给孩子一些他们以后能够自己去发现的东西,会使他们不能有所创造,也不会对这些东西形成真正的理解。如果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硬性地给孩子灌输这个阶段不能理解的知识,那么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不理解所学内容,像鹦鹉学舌般的“口头学习”。 新手爸妈加油站 其实,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拥有独立获得幸福的能力,并对社会有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没有规划是很难做到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规划。 1.对孩子的规划要相对自由。 孩子年龄小,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更不知道以后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这时,父母要适度引导孩子,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帮助孩子逐渐找到自己未来的道路,让孩子不再迷茫。 因此,自由是有条件的,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幼儿园是必要的。 2.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父母不要总是觉得“这件事情不放心”、“那件事情不安全”,这样可能局限了孩子的想象力。我们身边有多少喜欢绘画的孩子无端被父母呵斥,最终和艺术家的梦想无缘?有多少喜欢拆卸玩具的孩子被父母惩罚,让孩子慢慢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产生怀疑?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在自己划定的框框里成长,一旦离开了这些框框,孩子日后很难独立发展。 尽量减少父母自己的意愿,充分尊重孩子的客观条件。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过多地添加了很多自身的意愿,以至于把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早已严格地规划好。父母可以因势利导,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否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在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时,父母要做的是倾听,了解孩子的需求,进而协助分析,给予补充意见。 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自然会收获不同的技能。一般来说,孩子2岁前,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爱和安全感。2岁是孩子自我能力逐渐建立的时期,这时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自信心,不要打压孩子的自主行为。4岁至6岁可以开始观察和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进行培养。 那些期望孩子成为天才的父母,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走路、认字,好像走路走得越早越好,认字认得越多越好,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此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比学习知识重要得多,父母最好还能够和孩子齐头并进,因为行动是最好的教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