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面培养,责任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br>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br>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br> 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br> 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br> ——科威特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br> 如果有人问你,你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回答?一些父母是这样回答的:“给孩子超强的能力。”这只是笼统的说法,但这确实是很多父母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应该是父母寄予孩子的一种理想期望吧。毕竟现实的确是这样,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能力的话,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或生存的。父母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千方百计把孩子的学习能力当作教育中的重点来对待。<br>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父母在全力以赴为孩子学习“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事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使孩子习惯于被照顾,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般是既不会照顾自己,也不懂得关心他人,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br> 小明已经14岁了,现在上初一,非常聪明、善良,很讨人喜欢,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关中不足的是,他是个粗心大王,有时候还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br> 孩子的父母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儿子的身上会有什么问题。他不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吗?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吗?<br> 那天是端午节,母亲特意去市场上买了三只鸡腿——因为经济拮据的缘故,他们已经好久没有开荤了。午饭做好了,鸡腿刚端到桌子上,孩子抓起一只鸡腿就大吃大嚼起来。当他将第三只鸡腿拿在手里的时候,才抬头问父母:“你们为什么不吃呀?啊?不吃的话,我自己就快吃完了,你们为什么还不赶紧吃?”<br> 这个孩子的家庭是双职工家庭,家里并不富裕,父母把所有的爱全给了孩子。尽管孩子不懂事,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怎样都没什么大不了的。<br>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具有很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知识的、品德的、艺术特长的,等等。为了孩子,他们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半点“委屈”。这样的结果就是,家务事不让孩子插手,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致很多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br> 这就是当下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始终都没有明白,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能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混口饭吃还是出人头地?都错了。父母们忘记了,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家庭的、社会的,对自己的、父母的。<br> 对于父母来说,应该让孩子明白责任的重要性,这是孩子获得“超强能力”的前提条件。<br> 责任心能够让孩子的人生更加的充实、美好。但丁说过:“一个人的责任心常常能填补他在智慧上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责任心上的缺陷。”对于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来说,人生、命运都是非常渺茫,无从把握的。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否则孩子很难会具备超强的能力,换言之,即使孩子具备了超强的能力,也很少能获得成功。<br> 说到责任培养,让我们联想到周总理小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作为父母,不妨多抽出一点时间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体会和明白自己的责任。而对于父母来说,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一思想贯穿始终。<br> 教育技巧: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br> 父母不但自身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讲究一定的技巧性,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br>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br> 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孩子的卧室比较乱的时候.其父母的卧室也不会特别的整齐。所以要想让孩子具有责任心,父母首先应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生活上处处给孩子做好榜样。<br> 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br> 父母一定要跟孩子多进行沟通,经常听一下孩子内心的想法。父母只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孩子才会对父母“无话不谈”,把父母当成知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自己的孩子常常事半功倍。<br>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br> 什么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这主要是与孩子的能力、时间、地点、愿望相联系的一种实践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不能超出孩子能力的责任事件,孩子在能力所不及之时,承受的结果只能是失败,从而让孩子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非常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能力与年龄、心理成熟状态、性别、体能等一系列因素相关,如果这件事情是孩子力所能及的,那么父母就不应该替代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br> 让孩子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br> 父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并不是说孩子应该对一些大事负责,而孩子周围的小事就无关大体。那些不能做小事的人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孩子责任心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应从小开始培养,让孩子从一些小事做起。父母不能抱等孩子长大些再培养责任心的观念。孩子任何方面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如果孩子失去了从小培养的机会,在其长大了之后也不可能“立地成佛”,突然具有了对人对事的责任心。<br> 鼓励孩子敢于承担责任<br> 父母要告诉孩子做每一件事都应遵循事情的内在规律性,让孩子学会遇事先思考:要做哪件事情?为什么要做?谁来做?而不能匆忙作决定。而对于那些孩子已经做了的事,可能就会有一个成败得失的问题。面对孩子的失败,父母不要责备孩子,而应平静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理清事情的头绪。<br> 有意设计一些情境,让孩子跟着角色学承担<br> 角色,原本只是指舞台上的一些人物,人在社会中被称为社会角色。一些比较小的孩子主要是通过一些游戏活动,通过扮演一些角色而获得社会规范的意义,并懂得社会的规范和自己的一些责任。所以父母不妨多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br> 2.责任心是管住孩子的“心锁”<br>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br> 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br> 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br> ——美国前总统林肯<br> 不少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感叹:“孩子越来越'不自觉'了,事事都要我们去提醒!”<br> 小雨是个很贪玩的孩子,快要参加中考了,别的同学都在拼命地学习,他也知道这时候的学习对自己有多么的重要,但放学后,他还是忍不住打开电视看起动画片来。<br> 妈妈说:“眼看就要中考了,你就多复习一会吧!”他将妈妈的话当做耳旁风,只顾看自己的电视。当一向很少发脾气的妈妈气得发起火来时,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沙发,拿出自己的书包开始学习,但是他学习的那份心早已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br> 小雨的妈妈常感叹地说:“唉,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为什么还管不住自己呢?对他们来说管住自己难道真的那么困难吗?”<br> 很多父母都会遇见类似的情况,并对此感到非常的不理解:“我只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为什么孩子就不明白我的心呢?”<br>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把孩子变成这样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父母们娇生惯养多,忽略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直接的后果便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更不明白自己存在于社会上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是要负责的。……这也就是父母们感叹孩子不自觉的主要原因吧。<br> 而且就天性而言,人生来就都存在一种惰性,当孩子的理性战胜不了这种惰性时,就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造成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就有很多的“不自觉”的表现。<br> 其实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份愿意负责任的热情,只要有人去点燃它,孩子的心灵就会“闪光”。想要让孩子自觉起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是非常有必要的。<br> 责任是孩子的“心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使孩子管好自己的重要手段。比如现在孩子的主要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当然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那么至少要让他认识到在学习上应对自己负的责任,只有孩子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心中的理性才能够战胜惰性。当孩子懂得了自己的责任,就会很容易管住自己。<br> 教育技巧:三父母怎样面对不自觉的孩子<br> 面对孩子的不自觉,父母在生活上一些小的方面不能忽视,应该做到下面几点:<br> 在小事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br> 从小就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意识:“你是家里的一分子!”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洗菜、做饭、洗碗,让孩子作出选择,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辛苦及愉悦,无形中也会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父母则以让孩子自行选择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br> 不过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时,不宜总是将物质报偿作为孩子负责任的动力。加强树立孩子在家中“一分子”的意识,享受“一分子”的待遇,也要付出“一分子”的劳动。同时,孩子在选择做事后无论做得如何,别因孩子做得不够完美而越俎代庖。最后,给孩子责任范畴内的事情定一个。最后时限。父母要将设立的原则推行到底。如规定孩子不乱放玩具,所有的玩具玩好都要放在整理箱内等等。 <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