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安全的
☆家能带来安全感。家的安全能让人完全放松,回归一个本真的自我。
☆在这个安全的港湾,人的身心是舒展的,任何表达都是坦率的、真诚的。
☆家长不要因为追逐所谓的“成功”,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带上了功利色彩,让亲情变得淡漠,让孩子面对的是一次次的“失败”和由此带来的“爱的剥夺”。爱的剥夺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鞠萍姐姐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爱的剥夺”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作为家长,在家这个安全环境里,要给孩子安全的心理体验,家长的行为决定了“家”给予孩子的安全度大小。父母之间的矛盾与激烈争吵,会让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家长的心态变得焦虑和急功近利,如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在的行为表现等。家长更多的是向孩子要成长的“结果”,而无法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分享其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家长心目中追逐的“成功”标准,常常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带上了功利色彩,让亲情变得淡漠,让孩子面对的是一次次的“失败”和由此带来的“爱的剥夺”。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爱的剥夺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安全感,首先要明确几个要点。第一,你不是学校的老师,你是父亲或者母亲,你对孩子成长的引导是综合的;第二,孩子各有不同,孩子的遗传素质_、能力、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但无论孩子是出类拔萃还是默默无闻,无论孩子是丑还是美,他都是你的孩子,千万不能有嫌弃之意;第三,家长要做到情绪自控,并用积极的情绪去关爱孩子、感染孩子。当孩子受到挫折、委屈的时候,家长给予他的不是责骂,而是理解,听其倾诉;当孩子获得成功的时候,家长给予他的不是过度夸奖或更高的要求,而是要表达出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仔细听孩子的诉说,帮助孩子把握好以后进取的方向;当孩子压力过大,需要一个空间去发泄的时候,家长可以选择暂时避开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心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支持,不要把奖励和成绩挂钩。正是父母的行为决定了“家”给予孩子的安全度。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会让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那就是父母之间的矛盾与激烈争吵。这种状况若已成为家常便饭,由此带来的“内疚”与“惊慌”会成为孩子早年情感生活的一个阴影,甚至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孩子会将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觉得就是因为自己不听话才使得父母不高兴;有的孩子常常会在父母“离婚”的吼叫声中,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担心自己会成为无依无靠的人。
做父母不仅要有感情,也要有理性。当夫妻双方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沟通处理时,不要把孩子当成撒气的对象或把孩子当成筹码。成人之间的问题要避开孩子,私下解决;即便是无法再共同生活下去,也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让孩子知道造成这一事实并不是他的过错,父母仍然很爱他,让孩子感受到家是安全的。
给孩子家的安全感,要摈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
对孩子而言,当学习成绩成为家庭教育的晴雨表时,“家”也就无安全可言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是推动父母实施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原动力。被奉为家教法宝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已被现代的教育理论批驳为无效的打骂教育,但在广大父母的意识和行动中,依然是备受称赞的。
上世纪70年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学习和考试压力由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说得最多的是学习,提要求最多的还是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常常能够获得家长的称赞与关心.,而学习差的孩子常常被指责、冷落。因此学习成绩让孩子倍感压力的事情时有发生。
我的一位博士同学李伟曾经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五年级的一次班会课,主题是“和烦恼说‘Bye-Bye’”。孩子们把自己的烦恼写在一张纸上,并折成了纸飞机。老师在课上介绍了一些告别烦恼的方法,然后告诉同学们,如果觉得自己可以告别烦恼的就把纸飞机飞出去。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男孩,似乎对老师的话没什么兴趣,一直在手里摆弄着纸飞机。我问他:“你写的是什么烦恼?我可以看看吗?”他拒绝我:“没用的,我的烦恼没有办法解决。”他说话的时候有些忧郁。我又试了一下,他还是在那里摇头:“没有用,没有人可以解决。”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小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烦恼,会让他这样无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