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独抒己见(精)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792382
  • 作      者: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责编:邹滢|译者:唐建清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享有盛誉的是《洛丽塔》,不是我。我是一个名字都无法被人念清楚的小说家。”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是解开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选目很难得地几乎完全围绕他的自我:22则媒体访谈、11封致杂志编辑的信,14篇文论,包括在别的集子里很难摆放的昆虫学研究文章。从某种角度讲,选目编排就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的申发。不同于纳博科夫其他的小说作品,本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述”,纳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在小说中很少有机会呈现的观点和好恶。这些坚定意见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颇为清晰的呈现,对深入了解纳博科夫的文学生涯,读懂《洛丽塔》《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乃至俄国文学及美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正如英文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全书闪耀着纳博科夫强烈的个人风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战性又令人忍俊不禁。江湖上流传的独具纳式风格的“毒舌”经典语录,大多出自此书。虽然访谈皆为书面访谈,却在来访者和受访者的观念角力之间产生了火花四溅的现场感,读来会心一笑。面对《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何为翻译及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喜欢的文坛神牛,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将“纳氏毒舌”进行到底。

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纳博科夫如是说。从这本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读者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精神岛屿,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展开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不属于任何俱乐部或团体。我不钓鱼,不烹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签名售书,不签署宣言,不吃牡蛎,不酗酒,不上教堂,不做心理治疗,不参加示威游行。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 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展开
精彩书摘

《纽约时报书评》(1972)

您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

每天上午洗澡和早餐前刮脸,以便随时远走高飞。

您追求何种文学美德?如何追求?

寻求最佳用词,使用每一本可能找到的词典,借助联想和节奏,尽可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

您日后可能要承担责任的文学罪过是什么?您如何为自己辩护?

在我的书中宽恕太多的政治蠢人和文学骗子。选择抨击的目标时过于挑剔。

您在世界文学界有何种位置?

这儿的视野就很好。

“自我”的存在会给您带来什么问题?

这是一个语言学问题: 这一事实源于模仿性演变的行为。“自我”一词在俄语里意为“他的”、“他”。

这些日子您心驰神往的地方是哪儿?

草坪。俄国北方一块有着英雄珍眼蝶的草坪,南加州一块有格林内尔蓝蝶的草坪。诸如此类。

您如何看待人从泥泞中往上爬?

真正了不起的表现。虽然遗憾的是,麻木的大脑仍沾着一些泥巴。

对死亡我们应抱什么态度?

“让我一个人待着,阴郁的死神说。”(空墓上刻着虚假的文字。)

您赞赏哪种力量?反对哪种力量?

为稳妥起见,我倾向于只接受一种力量: 艺术战胜垃圾的力量,神奇战胜野蛮的力量。

什么样的大问题您不感兴趣?您最关切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越大我越不感兴趣。我最关注的问题是色彩的微观层面。

对难以捉摸的真理,我们能够(应该)怎么办?

人能够(及应该)找一个训练有素的校对,确保印刷错误和疏漏不会损害采访的真理,报社想方设法安排一次采访,而作者尤其关注他的话语能准确无误地刊出。


《巴黎评论》
(1967)


早晨好!请允许我问上四十多个问题。

早晨好!问吧。

亨伯特 • 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的关系您认为很不道德,然而,在好莱坞和纽约,四十岁男人和比洛丽塔稍大一点的女孩之间发生关系是常有的事。他们的结合并不引起公众特别的愤怒,反倒获得公众的青睐。

并不是我认为亨伯特•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的关系不道德,是亨伯特自己这么认为。他在意,我无所谓。我不关心公众道德,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而且,四十岁的男人和十多岁或二十出头的女孩结婚这事和洛丽塔没什么关系。亨伯特喜欢“小女孩”——并不只是“年轻女子”。小仙女就是女孩子,不是刚出道的女伶和“性感小猫咪”。当亨伯特遇到洛丽塔时,她才十二岁,不是十八岁。你可能记得,在她十四岁的时候,他就称她为“老情妇”了。

有个批评家这么说到您,“他的情感与众不同”,您认为这说法有道理吗?或者这意味着比起别人来您更了解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您在其他的层面上发现了自己?或只因为您有独特的经历?

我不记得那篇文章了,但如果一个批评家作出这样的说明,这意味着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他一定研究过至少三个国家几百万人的情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确实是个异类。反之,如果他的研究对象只局限于他的亲朋好友,那他的说明就无须严肃地加以讨论了。

另一个批评家在文章中说,您的“世界是静态的,可能因痴迷而变得紧张,但不像日常现实的世界那样会发生断裂”。您同意这个观点吗?您对事物的看法是静态的吗?

谁的“现实”?哪儿的“日常”?在我看来,“日常现实”这一术语本身就完全是静态的,因为它假设这样一种状态: 永远可观察、具有客观本质、天下皆知。我怀疑你虚构了那个论“日常现实”的专家。两者都不存在。

这个批评家是存在的(说了他的名字)。还有一个批评家说,您“贬低”您的人物,“以至于他们成了一出大闹剧中的小角色”。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亨伯特尽管可笑,但仍然有一种感人的、固执的特征——那是一个被宠坏的艺术家的特征。

我的看法有所不同: 亨伯特 • 亨伯特是个自负、冷酷的坏蛋,他想方设法显示他的“感人”。这个形容词就其真实、眼泪汪汪的意义来说,它只适合我那位可怜的小姑娘。另外,我怎能把我自己创造的人物“贬低”到无足轻重的地步?人们可以“贬低”一个传记主人公,但不能“贬低”一个幽灵般的人物。

*福斯特说他的主要人物有时会掌控小说的发展。您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吗?或者您完全控制小说的发展?

我对福斯特先生的了解只限于读过他的一部小说,我不喜欢这部小说。然而,有关人物失控这种奇谈怪论不是他最早提出来的,这种说法就像羽毛笔一样古老,虽然,人们会同情他的人物,如果他们想要逃避印度之行或别的他要带他们去的地方。我的人物只是划桨船上的奴隶。

*普林斯顿大学的克拉伦斯 • 布朗指出您作品中存在着引人注目的相似。他认为您是一个“极度重复”的作家: 以很不相同的方式叙述本质上同一件事。他还谈及“纳博科夫文艺女神”的命运。您意识到在“重复自己”吗?换句话说,您是在不同作品中追求一种有意识的统一吗?

我没有读过克拉伦斯 • 布朗的文章,但他可能说得有些道理。缺乏独创性的作家似乎多才多艺,因为他们模仿过去和现在的许多作家。而艺术原创性只有它自己的自我可以效法。

*您认为文学批评就是有目的的吗?就一般的批评而言或是针对您的创作来说,文学批评是建设性的吗?

批评的目的是对批评家读过或没读过的作品发表看法。如果批评能给予读者,包括作品的作者有关批评家的才智或诚意或这两者的某种信息,那么在此意义上,批评就是建设性的。

编辑的功能是什么呢?他能提供文学上的建议吗?

所谓“编辑”,我想你是指校对者。他们中间,我认识几个得体、温和的聪明人,会和我讨论分号的用法,仿佛这是体面攸关的事——确实也常是艺术攸关的事。但我也会遇到一些浮夸的、自以为是的家伙,他们试图“提建议”,而我则大吼一声:“不删!”

您是一个悄悄走近蝴蝶的捕蝶者吗?如果是这样,那您的笑声不会惊吓它们吗?

正相反,笑声会让它们安静下来,进入一种慵懒的安全状态,就像昆虫模仿枯叶时那样。虽然我不喜欢读对我作品的评论,但我正好记得一位年轻女士写的文章,她想要在我的小说中找出昆虫学象征。如果她对鳞翅目昆虫学略有所知的话,那她的文章会比较有趣。但天哪!她对此一无所知,她使用的术语很混乱,因而互相冲突,十分荒谬。

您如何解释您对所谓“白俄”流亡者的疏远?

噢,在历史上,我自己就是一个“白俄”,因为所有像我的家庭那样,一开始就因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而离开俄国的人都是白俄,我现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白俄”。但这些流亡者分裂为许多社交圈子和政治派别,就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前整个俄国那样。我既不与“黑色百人团”白俄交往,也不与“粉红色”的所谓“布尔什分子”交往。而另一方面,我在君主立宪知识分子和社会革命党人知识分子中都有朋友。我父亲是个老派自由主义者,我也不在乎被贴上老派自由主义分子的标签。

您如何解释您对现在的俄国的疏远?

这是对时下宣传的虚假的解冻的极不信任。是对难以救赎的罪恶的持续关注。是对所有感动今日苏维埃爱国者的东西漠不关心。是对早在1918年就对列宁主义的小资产阶级骄矜和庸俗本质有所察觉而深感满意。

*您如何评价勃洛克、曼德尔施塔姆和其他在您离开俄国之前就创作的诗人?

我童年时代就读他们的诗,那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自那以后,我仍然迷恋勃洛克的抒情诗。他的长诗软弱无力,那首出名的《第十二个》糟糕至极,用一种虚假的“原始的”调子来表情达意,最后还粘贴上一个“左”倾的不真实的耶稣基督的形象。至于曼德尔施塔姆,我也记得这位诗人,但他给予我的快乐并不强烈。今天,经由一种悲剧命运的折射,他的诗歌显得比实际成就更伟大。我顺便说一下,文学教授仍然将这两位诗人分别归入不同流派。其实只有一个流派: 天才派。

我知道您的作品在苏联有人阅读,也受到攻击。您对您作品的苏联版本感觉如何?

哦,欢迎他们出版我的作品,实际上,维克多出版社正在出版我的《斩首之邀》,那是根据1935年俄语原版重印的,纽约菲德拉出版社也将出版《洛丽塔》的俄译本。我肯定苏联政府会乐于正式承认这部小说,因为这部小说看来包含了对希特勒政权的预言,这部小说也被认为是对美国汽车旅馆体系的猛烈抨击。

您和苏联公民有过接触吗?是哪种形式的接触呢?

我和他们没有实际的接触,虽然20年代后期或30年代早期,我曾经同意见——纯粹出于好奇——布尔什维克俄国的一个特工,他竭力劝说移民作家和艺术家回到祖国怀抱。他有个双名,塔拉索夫什么的,写过一部中篇,名为《巧克力》,我想我可以跟他开个玩笑。我问他是否允许我自由写作,如果我回俄国后不喜欢是否可以离开。他说我会非常喜欢以至于连梦想再次出国的时间都没有。他说,我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苏俄政府慷慨地允许作家使用的任何一个主题,如农场、工厂、法基斯坦的森林——哦,许多迷人的主题。我说我对农场什么的不感兴趣,我的可怜的诱惑者很快就放弃了。他在普罗科菲耶夫那儿的运气更好些。

您认为您自己是个美国人?

是的,我是这么认为。我就像亚利桑那的四月一样充满了美国味。美国西部各州的动植物和空气把我与俄国的亚洲及北极部分联系起来。当然,我得益于俄国语言及风物良多,以至在精神层面上难以满腔热忱地接受美国地方文学、印第安舞蹈和南瓜馅饼,但当我在欧洲边境出示我的绿色美国护照时,我确实有一种温暖、愉悦的自豪感。对美国事务粗暴的批评会让我恼火和痛苦。在国内政治方面,我是一个坚强有力的反隔离主义者;在国际政治方面,我坚定地站在政府一边。每当产生疑问,我总是遵循选择那种行为准则的简单方法,尽管这一行为准则会使得红色分子和罗素们大为不快。

您认为您属于哪一个群体?

我并不真正属于哪一个群体。我能够在思想上聚集一大群我喜欢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在一个真实的国度,他们可能会组成迥然不同的团体。另外,我想说,与阅读我的作品的美国知识分子在一起我感到非常惬意。

*您如何看待学术界作为一种环境对作家的作用?您能主要谈谈您在康奈尔大学从事教学的利弊吗?

赏心悦目的校园,再加上一流的大学图书馆,对一个作家来说,就是良好的环境。当然,有如何教育年轻人的问题。我记得有一次,放假期间,不是在康奈尔,有个学生把收音机带进阅览室。他设法说明: ①他放的是“古典”音乐;②他“轻轻地”放;③“夏天没有很多读者”。而我就在那儿,影响我一个人,也就影响了很多人。

您能描述一下您和当代文学界的关系吗?和埃德蒙 • 威尔逊、玛丽 • 麦卡锡,和杂志编辑及出版商关系如何?

我只有一次和别的作家进行过合作,就是二十五年前,和埃德蒙 • 威尔逊一起为《新共和》杂志翻译普希金的《莫扎特和萨利埃里》。这事想起来就觉得有些荒诞,因为去年他竟敢质疑我对《叶甫盖尼 • 奥涅金》的理解,真是愚蠢至极。相反,玛丽 • 麦卡锡在《新共和》上发文对我表示好感,尽管我认为她评《微暗的火》时在金波特的李子布丁上加了很多她自己的配料。我在这里不想提及与吉罗迪亚的关系,我在《常青评论》杂志上对他“奥林匹亚选集”上的恶毒文章进行了回击。除此之外,我与我的所有出版商的关系都很好。我和《纽约客》的凯瑟琳• 怀特、比尔 • 马克斯韦尔情谊深厚,就是最傲慢的作家也会对他们怀有感激和愉悦之情。

您能说一下您的写作习惯吗?您按事先准备好的大纲写吗?您是从一章到另一章跳着写,还是按顺序从开头写到结尾?

作品的构想先于作品本身。就像玩字谜游戏,我随意在空白处填写。我在卡片上写下这些段落,直到完成整部小说。我的写作计划是灵活的,但我对写作工具则相对讲究: 横格的布里斯托卡片、削得不太尖的橡皮铅笔。

您希望世界有什么样的前景?对您来说,过去就是现在,即使在一部写“未来”的小说,如《庶出的标志》中也是如此。您是一个“怀旧者”吗?您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

我愿意生活在这样的未来日子里: 有着悄无声息的飞机、优美的空中自行车、万里无云的银色天空、通用的地下道路系统,卡车将被淘汰,就像莫拉克人的遭遇。至于过去,我不会在意从不同的时空角落重新找回已经失去的生活乐趣,如宽松的长裤、长又深的澡盆。

您不必对我所有的金波特式问题一一回答。

避开难题无济于事。让我们继续吧。

除了写小说,您最喜欢做什么?

哦,当然是捕捉和研究蝴蝶。比起显微镜下蝴蝶器官的新发现和在伊朗或秘鲁的山里找到蝴蝶新品种所带来的欣喜,文学创作具有的快乐和报酬算不了什么。如果没有发生俄国革命,我很可能完全投身于鳞翅目昆虫学研究,根本不会写什么小说。

在当代创作中,poshlust(注:poshlust或poshlost是俄语пошлость的英译,意为庸俗、低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它对您有什么诱惑吗?您中过招吗?

 

 

 


展开
目录

序 言 弗拉基米尔 • 纳博科夫 


访 谈


刊名不详(1962) 

BBC电视台(1962) 

《花花公子》(1964) 

《生活》(1964) 

纽约电视台13频道(1965) 

《威斯康星研究》(1967) 

《巴黎评论》(1967) 

《纽约时报书评》(1968) 

BBC—2台(1968) 

《时代》(1969) 

《纽约时报》(1969) 

《星期天时报》(1969) 

BBC—2台(1969) 

《时尚》(1969) 

《小说》(1970) 

《纽约时报》(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2) 

“瑞士广播”(1972?) 

“巴伐利亚广播”(1971—1972) 

刊名不详 

《时尚》(1972) 

刊名不详 


致编辑的信


《花花公子》(1961) 

《伦敦时报》(1962) 

《交锋》(1966) 

《星期天时报》(1967) 

《交锋》(1967) 

《新政治家》(1967) 

《时尚先生》(1969) 

《纽约时报》(1969) 

《时代》(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2) 


文 选


论霍达谢维奇(1939) 

萨特的尝试(1949) 

弹奏古钢琴(1963) 

对批评家的回答(1966) 

《洛丽塔》和吉罗迪亚先生(1967) 

论改写(1969) 

周年日记(1970) 

罗威的象征(1971) 

灵感(1972) 


鳞翅目昆虫学文选(存目)


雌性小灰蝶(1952)

谈克洛茨《野外指南》的一些失实(1952)

1952年在怀俄明捉蝴蝶(1953)

奥杜邦的蝴蝶、蛾及其他研究(1952)

L.C.希金斯和N.D.莱利(1970)


译后记 


附 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