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健康4.0医院模式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7219
  • 作      者:
    王景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1章健康4.0与医学的智慧化转型
  第一节 工业4.0智慧化转型
  一、工业4.0发展
  工业4.0(Industry 4.0),是基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按照目前的共识,工业1.0 是机械化时代,始于1764年的第一台纺织机;工业2.0 是电气化时代,始于1870年辛辛屠宰场的第一条生产线;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始于1969年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业4.0始于2000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即智慧化时代,也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
  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和销售信息数据化和智慧化,*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一)德国工业4.0
  工业4.0这个概念*早出现于德国,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随后,由德国政府列入《德国2020 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该项目是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2 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二)美国工业互联网
  美国工业互联网以通用电气为代表,注重通过机器互联、软件及大数据分析,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数字工业的未来。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帮助制造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同时,这也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融通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跨越发展,使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能够高效共享 。
  (三)中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合作对接渊源已久。2015年5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成立两化融合领导小组,推动“互联网+”行业的运动,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试图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实现“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从国家战略、组织领导、实现目标任务时间节点等各方面制订明确具体的方案,效果也颇为明显,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距离,因而也受到美国等西方列强的无情打压。
  华为集团经过不懈地努力,在其所涉足的领域,大踏步地转向研究开发领域,一系列专利技术已经明显地走到国际前列,稳固地占有行业领先地位;已经从3G 技术时期的购买专利技术和一般性参与、4G 技术时期参与部分标准的制订,到达了5G 技术领域时期,实现了技术的领先,主导制定很多相关行业标准,开始销售专利技术。
  5G 技术的应用,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而且会在各行各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也是工业4.0的具体应用。
  二、工业4.0的特征
  (一)两化融合
  1. 信息化与工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融合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融合,即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立,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出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2.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企业信息化,信息条码化”,是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描述,旨在实现业务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物流工作全寿命周期追溯管理。
  3. 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是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4 个方面。
  (1)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而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2)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成为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成为智能家电,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为遥控飞机,而加上人工智能控制之后就成为无人驾驶飞机。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
  (3)业务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受众大量增加,营销成本显著降低。
  (4)产业衍生:是指两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形成一些新兴业态,如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工业电子包括机械电子、汽车电子、船舶电子、航空电子等;工业软件包括工业设计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工业信息服务业包括工业企业B2B 或BTB(Business-to-Business)、工业原材料或产品大宗交易、工业企业信息化咨询等。
  (二)两网整合
  两网整合是将互联网与物联网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物联网络,通过应用云存储、云平台信息技术,把中央集中式控制,变为分布式智能部署,也称去中心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效益。
  1. 互联网(internet) 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形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
  (1)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来进行信息交换。
  (2)信息交换具有时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换信息具有互动性(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可以互动交流)。
  (4)信息交换的使用成本低,通过信息交换代替实物交换。
  (5)信息交换的发展趋向于个性化,容易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
  (6)有价值的信息被资源整合,信息储存量大、高效、快速。
  (7)信息交换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如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
  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3. 去中心化智能部署的物联网络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把中央集中控制变为分布式智能部署的物联网的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从大的范围来讲,没有互联网,就没有物联网。物联网即物与物之间通过互联网的通信信道相互协调、控制、分析等。
  分布式智能部署的物联网的应用,依靠云信息中心处理,通过云平台、云存储、云信息交换,实现云信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法律环境也已经建立健全。用户可能会担心的通信带宽、信息处理速度、信息安全与保密、法律保障等问题,也已经得到解决。
  (1)通信带宽要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所提供的国家骨干网宽带和移动宽带服务,完全能够满足用户业务要求,5G 的扩大应用,会使其移动应用更有保障。
  (2)信息处理速度:只要通信带宽满足要求,现在的计算机处理速度,可以使用户感觉不到信息处理是在本地或云端,也不会感觉到图像信息处理延迟。
  (3)信息安全与保密:在公用网络上建立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通过特殊加密的通信协议连接互联网上不同地方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内部网,建立一条专有的通信线路,进行加密通信。VPN网关通过对数据包的加密和数据包目标地址的转换实现远程访问。VPN有多种分类方式,主要是按协议进行分类。VPN可以通过服务器、硬件、软件等多种方式实现。VPN具有成本低、易于使用的特点等。一些专业大公司提供的网络安全软件,对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明显优于应用局域网的机构,如勒索病毒攻击的大部分是局域网建设的机构。
  (4)国家信息安全法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法律和信息建设行业规范,使物联网的应用增加了法律保障。
  (5)机构使用云信息中心优势:不仅可以节省购置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费用,还可以节省招聘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的费用。受电子行业摩尔定律影响,计算机2 ~ 3年就有一次升级换代,机构会一直面临信息设备更新的压力。信息系统软件,存在着与硬件一样的问题,一个机构需要几名工程师开发维护,需要什么专业水平高度的工程师,既是专业技术问题,也是系统维护的第一*优的商业问题。
  采用云部署、云存储、云应用、云维护的云信息中心,不仅可以节省软硬件购入成本,还可以节省人工使用成本,云存储的费用也不会高于自建信息中心存储;信息安全对于云存储的几家第一*电信运营商,安全级别可以达到99.999 999%,这是机构自营信息中心所不容易达到的级别,这也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具体体现。
  (三)信息共享
  1. 信息共享概念 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是指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即把信息这一在互联网时代中重要性越趋明显的资源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财富的目的。信息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2. 信息共享需要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律支撑 信息共享的效率不但依赖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和传输技术的提高,而且依赖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必须严格在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条件下实现并用法律或法令形式予以保障。
  3. 信息共享受技术、观念、利益、法律等各方面制约 受技术条件制约,更重要的是受人们观念、利益、法律等各方面影响,不同国家的信息共享程度是不一样的,当前,西方国家的信息共享程度要大得多。信息共享对各部门、各行业间无论是工作方面的合作还是科研方面的数据需求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尽早地解决各岗位工作平台、流程、质量等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问题,实现个体、部门、机构、行业、区域、城市、国家信息共享,全球信息共享,是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三、工业4.0的应用案例
  例1 家里的门被恶意开启:门磁会给家庭网关发送一个开启信号,家庭网关会通过互联网发到服务器,服务器通过4G、5G网络或短信发到用户手机,用户手机获得消息会立刻开启通知提示用户远程查看,用户只要点击按钮,就又从互联网返回到用户家中的视频监控摄像头,方便用户查看家中的情况,并且立即进行处置。
  例2 工厂4.0工作模式下:机器、装置、工件及其他元件实时交换数据及信息,实现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这代表了从呆板的集中式工厂控制系统到分散式智能工厂控制系统的转变,由中央主控电脑执行的任务将会由组件来替代执行,这些元件将智能地彼此联网,可以自行配置且过程简单,能够*立满足生产订单的各种需求。
  例3 车联网系统:是指通过在车辆仪表台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实现对车辆所有工作情况和动静态信息的采集、存储及发送。系统分为三部分:车载终端、云计算处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根据不同行业对车辆的不同功能需求实现对车辆的有效监控管理。车辆的运行通常涉及多项开关量、传感器模拟量、控制器局域网络信号数据(controller areanetw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健康4.0与医学的智慧化转型1
第一节 工业4.0智慧化转型1
第二节 健康4.0是工业4.0在医学中的应用5
第三节 健康4.0赋能健康服务体系建设11
第2章 健康4.0医院模式概论17
第一节 健康4.0医院模式的形成17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模式的内容17
第3章 健康4.0医院服务模式23
第一节 健康4.0服务模式23
第二节 智慧医院34
第三节 互联网医院38
第4章 健康4.0医院企业化模式42
第一节 现代医院企业化管理42
第二节 健康4.0服务企业化运营48
第5章 健康4.0医院学科精细化管理模式53
第一节 健康4.0医院三级学科架构管理模式53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学科精细化实践59
第6章 健康4.0医院护理机场式管理模式61
第一节 护理机场式服务概述61
第二节 机场式共享护理学科建设办法64
第三节 健康4.0医院医护分开核算68
第四节 医护分开模式下的护理绩效管理71
第五节 健康4.0机场式服务护士的培训与考核78
第7章 健康4.0医院运营模式81
第一节 健康4.0医院运营主要内容81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运营管理82
第三节 提高医疗保险客户服务能力87
第四节 健康4.0医院全天候服务模式87
第8章 健康4.0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93
第一节 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93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内容95
第三节 健康4.0医院全员竞聘上岗模式106
第9章 健康4.0医院质量管理模式112
第一节 医院质量管理概述112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质量管理119
第10章 健康4.0医院全成本核算模式123
第一节 医院成本核算有关概念123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成本核算127
第11章 健康4.0医院绩效管理模式138
第一节 医院进行绩效管理的需求138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绩效管理146
第12章 健康4.0医院物资管理模式159
第一节 健康4.0医院物资管理159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资产管理模式165
第13章 健康4.0医院物业服务模式171
第一节 健康4.0医院物业服务概述171
第二节 健康4.0医院物业服务174
第三节 健康4.0医院物业服务信息系统176
第14章 健康4.0医院文化管理模式178
第一节 医院文化管理概述178
第二节 管理的类型与健康4.0医院文化管理1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