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当高分与荣誉不再决定一切,我们应该如何养孩子?
★《给孩子软实力》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玛德琳·莱文,继超级畅销书《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之后,写给新时代父母们的又一教养宝典。上市后引发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雄踞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20周。
★长达30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以及对100多位专家的访问让玛德琳·莱文发现:家长们迷信的高分、荣誉,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成功。
★决定孩子在未来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不在于我们给他们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重要的软实力,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这些软实力将影响其一生。
★《给孩子软实力》将分阶段剖析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会面临的成长问题和需要培养的软实力,并为父母提供相应的教养策略。小学阶段:如何交朋友和做朋友?如何培养学习激情……初中阶段:青春期问题怎么解决?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高中阶段:如何像一个成年人那样思考?怎么控制性欲……
★临床心理学博士玛德琳·莱文,结合自己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调查发现:高分、奖杯,甚至是优渥的家境,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成功。
★真正成功的教养是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意识,从内而外激发孩子的信心、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将这些和孩子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唤醒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学校生涯不仅仅只有学业,帮助孩子获得坚强的内心,建立健康的人格,他将过得更快乐!
第七章 教导孩子如何行动
一、 自我控制——“ 这么做感觉不对”而不是“ 所有的人都这么干”
◎ 你4岁的儿子和他6岁的哥哥又在吵架,楼下不断升级的争吵声告诉你,他俩从相处和谐的血肉至亲又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下面的情景并没让你感到吃惊:你4岁的小儿子一边躲在角落哭泣,一边用手揉着头,毫无疑问,他的哥哥打了他;而你的大儿子耀武扬威地拿着会说话的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这是看完《玩具总动员3 》(Toy Story 3)后你买给小儿子的。当你问“出了什么事”时,你的小儿子继续饮泣,而老大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声:“我想要。”
◎ 你非常吃惊,你12岁的女儿告诉你,她改变了周六晚上的计划,不和朋友们在一起了,她愿意看护小孩!鉴于在过去的两年里,每周六的晚上到朋友家过夜,是她雷打不动的活动,你问她为什么。明显地,小姑娘并不愿意讨论这个问题,只是小声嘟囔着说,最近不太喜欢她的那些朋友们;她边向自己的房间战略撤退,边不耐烦地说:“而且,我想你愿意我更有责任心些,赚点儿零花钱。”话音未落,她身后的门就关上了。
◎ 你和你的先生决定周六的晚上在外过夜,享受一下清静的二人世界,两个女儿已约好去女性朋友家过夜,你那18岁的儿子说他愿意留守在家。周日你们回到家,儿子坐在门外的台阶上,明显是在等你们。还没等你下车,他已经过来道歉。趁你们不在家,他请了些朋友来玩,但聚会很快就升级到了他无法控制的饮酒狂欢。因为怕惹来警察,他给一个他信任的邻居打了电话,寻求帮助。在邻居的帮助下,他解散了人群,但一盏灯已被打破,客厅的地毯上洒了些红酒。你当然很生他的气,但他看起来对自己更生气:“我早就应该想到会这样。我真的很抱歉,妈妈。我是个笨蛋,我会赔弄坏的东西。”他并没为自己辩护。
自我控制能力保护我们的一生。6岁孩子打人的行为是出于沮丧,他的自我控制系统还非常不完善;而12岁和18岁的孩子可以用语言、分散注意力、共识、外界的帮助,来加强他们在自我控制方面还不能完全成功的努力。在朋友家的聚会上,会有不少蠢蠢欲动的男孩,而12岁的女孩不喜欢他们不听话的手乱摸。她不知如何面对这种局面,所以选择退出。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自我控制中最有效的一招——打不过就跑。18岁的那位高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让自己陷入麻烦中,但他知道如何求救,而且对后果有深刻的反思。他在学习可以相信自己到什么程度,谁可以依靠,谁不可信赖。他并不需要再搞几次这样的聚会来测试自己的控制能力。所有这些孩子都在以和自己年龄相衬的方式,努力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技巧。而这些经常性的最用功的努力,让他们可以很好地应对经验的不足和尚不完美的自控。
在我的生命中,我花了不少时间和青少年相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有些有很严重的情绪问题,像沮丧、焦虑、精神性药物滥用;有些是夸夸其谈,不爱学习,让父母失望,或是陷在不幸的家庭问题中。但所有这些孩子都应该学着自我规范。无论是自残、酗酒、小偷小摸、在同伴面前太软弱的孩子,还是需要时常地耳提面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倒垃圾、按时就寝的孩子,无一不在和自己的自控系统斗争。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帮助我们的孩子建立并巩固一系列自控策略,当有严重或不严重的危险威胁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时,这些策略可以发挥强大作用。内心可以说“不”的能力、控制冲动、延迟满足,都是孩子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保护手段。
但有个问题,当我们的孩子没能磨炼自己的自控能力时,我们会特别失望、担心和生气。我们如此沮丧,以至于坐失了教育他们的良机,使情况更糟糕。你的大儿子在打他的弟弟。也许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长大后可能会变成个恶棍,或更糟糕,成为一个反社会的人。你那快要跨入青春期的女儿的同龄人聚会,会和性脱不了干系。也许下次她会参加,而且会意外怀孕,染上性病,或更糟糕,染上艾滋病!你的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参加了一个在朋友家举行的聚会,如果他喝酒了怎么办?如果刚好被警察逮个正着怎么办?这对他的大学入学申请有何影响?对他的人生呢?我们的第一冲动是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这些危险,即使它们还只是出现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大多数人让这些非理性和毫无帮助的假想后果占了上风,而这些是应该让位给理性和冷静的。“你又揍你的弟弟了?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我怎么会这么蠢,让你一个人待在家里!你有没有点儿判断力?今年你都别想出去玩了!禁闭!”我们都知道,这时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抑制自己的冲动,如果我们将他们的过失看成是自控系统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真心珍惜这些机会,教给他们一些控制冲动的策略,毕竟现在孩子和我们还同在一个屋檐下,这对我们、对孩子都是好的。
我们大脑的一部分,或更确切地说,前额皮质,负责自我控制。20岁之前,你孩子的前额皮质是没有发育完全的。而这给了我们充裕的时间和无数的机会,让我们帮助孩子找到一些方法,一些可以实现自我控制的方法。用“这么做感觉不大好”来代替“ 所有人都这么干”是一种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因为我们是不屈不挠的生物。然而,我们要切记,当我们的孩子做了傻事时,如果我们退缩了,我们就失去了教给他们各种技巧、方法的机会,而这会最终导致孩子内心的封闭,而不是寻求外部的监控。
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顺从和自我控制。顺从是自控的雏形,但并不是一回事。顺从是遵从其他人的规则。自我控制是发展、巩固自己内在的规则。如果你的孩子很听话,但没有学会真正的自我控制,那么当“ 规则制定者”不在身边的时候——比如说,你要接个电话离开了房间,你青春期的孩子要离家去上大学——这些规则就不存在了,或效果减弱了,或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同龄人成了规则制定者。多数时候,我们的工作是制定、加强规则,但我们仍需帮助我们的孩子理解这些规则、练习这些规则、感受这些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己的明智的选择,会引导他们的行为。我们外界的“ 不”会最终转化成他们内心的“ 不”。我们是多么希望看到这一幕啊!
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50年前做的实验,至今仍是黄金标准,它揭示了自我控制永恒的价值和加强自控的策略。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对象都是非常小的孩子,在传统意义上,他们无法被认为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模范。一群4岁的孩子被关在一个房间里,每人发一个铃铛和一个装有一个蜜饯的盘子。研究人员告诉他们,他会离开房间,如果他们想吃蜜饯,可以摇铃,当研究人员回到房间时,他们可以当着他的面吃掉那个诱人的蜜饯。然而,如果他们不摇铃,等到研究人员自己返回房间,他们可以吃两个蜜饯。多数孩子经受住了诱惑,即使研究人员离开房间长达15分钟。许多饥饿的4岁大的孩子已有足够的自控力,抵制住眼前的诱惑,得到额外的一块蜜饯,这个实验结果已让人十分吃惊,但长期的追踪结果更出人意料。25年后,那些当年无法抵御诱惑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有行为问题的比率比较高;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上也表现得不是很好。然而,那些面对巨大的诱惑,还能在心里大声说“ 不”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在个性和学业上都令人瞩目——学业上的成就更大,自尊心更强,滥用药物的比率更低,社会关系更良好。远离了成年人的视线,这些孩子是怎样做到自我控制的呢?那些最能克制住自己的私欲的孩子,想出了许多办法来抵御诱惑:通过唱歌转移注意力;背对着蜜饯;不把它当成美食,而是白云或是棉花球。对一个还要抱着心爱的泰迪熊睡觉的孩子来说,这些看起来都是很成熟的行为和认知操作。但这些孩子并不是凭空展现他们的自控力的,他们的头脑中始终有一个充满意义的目标——两个诱人的蜜饯。
当我们想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时,有一点要牢记,为了摆脱某件事,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到更高的目标上。我超爱甜食,但当我打算让体重减轻5斤时,我设法( 是的,有时得想办法)在晚餐后给自己准备一杯咖啡。孩子们也需要被提醒,为了表现自控力,他们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我知道你今晚想熬夜,但你为了这次考试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早早上床休息,明天才能发挥得更好。”“我知道你今天不想练习,但下周一是场重大的比赛,你们队是否能赢,决定于每个人是否准备得充分。”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提醒,虽然眼前的利益很有吸引力,但时刻怀揣远大梦想是非常必要的。
另一种帮助我们的孩子获得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是,帮助他们找到可以等待的办法。分散注意力、眼不见为净、把精力放在其他活动上,这些都不是孩子们可以自己获得的,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做出榜样。在他们还只是小婴儿时,我们并没有他们一哭就冲进他们的房间,那时我们就已经在进行这种教育了。当他们大一点儿,我们又通过强调等待的价值和回报,来告诉他们这一点:“你可以现在就花掉你的零花钱,但如果你能多存几周的话,就能负担得起你想了好久的电子游戏了。”
所有的孩子在开始的时候,对待诱惑都没有什么好办法——你一定还记得他们的纠结,那个在幼儿园门口,因你不给他买小贩手中诱人的小玩意,而跺脚号哭的小人儿——但我们要帮他们意识到,他们可以学会如何抵御诱惑,转移注意力和目标,让满足延迟会比一时的冲动带来更大的回报。这是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有所进步,停滞不前,又有进步。孩子们一旦学会控制自己——无论是4岁孩子眼中那块好吃的蜜饯,还是6岁孩子喜欢的巴斯光年——当他们14岁的时候,就能抵制性的诱惑;20岁的时候,就能坚决对毒品说“ 不”。
可以做
· 给孩子树立榜样,教给他们什么是好的自我管理策略。不要插队,不要不耐烦地拒绝等待,不要闯红灯。当孩子踏上自我控制的征程,记得把孩子的爸爸拉进来,他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 要舍得让你的孩子尝尝痛苦的滋味。当他们面对越来越高的,但还能应付或勉强应付的挑战时,我们要勇敢地放手。做父母最痛苦的经历是,看着你的孩子纠结,还得忍住不伸出援助之手。你那已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又把作业本忘在书桌上了,因为没给他送去,害得他明明做完了作业,但还是挨了老师一顿批评,他回家后很生你的气。不要打电话给他的老师解释说明情况。孩子们需要这种“成功的失败”,这种失败可以加强他们处理问题的技巧。对你年纪尚幼的孩子来说,这种三年级忘了带作业本的“ 失败”,他还是能承受得起的。
· 当你的孩子能够对大多数人说“ 不”时,别吝惜你的表扬。当你的孩子第一次说“ 每个人都( 说谎、喝酒、抽烟),可我觉得那不好”时,是值得( 悄悄地)庆祝的。你的孩子在自我控制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当朋友抢了他心爱的玩具,他忍住不动拳头,还是在学校没听朋友的教唆去玩性游戏,都值得你心生敬佩。不要过分插手,这种时刻应该完全“ 属于”你的孩子。
不可以做
· 不要奢望没有你的引导,孩子就能自行学会如何自我控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演示如何转换目标、如何转移注意力、如何转移精力。“ 与其在这儿干坐着等医生,我们干吗不看本故事书呢?”“ 旅途是漫长的,但我们可以看看,谁能第一个发现挂外地车牌的车。”“ 当我不太高兴的时候,我发现到外面跑一圈对我很有帮助。”在巨大的沮丧把他们压倒之前,我们要给他们解决方案。无法忍受的沮丧是个非常坏的老师。
· 面对孩子的坏心情,不要试图弱化或不承认它。自我控制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我们有能力面对那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同时寻求健康的解决方式。如果一个面对重大考试的孩子,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他就不会铤而走险地作弊。现在不是说这种话的时候:“ 哦,别担心了,不就是场考试吗!”严肃对待孩子的不安情绪,想办法帮助他们缓解焦虑( 制订
学习计划、请家教等)。即使有别的孩子作弊,你也要坚定他的信心:他完全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 即使我们的孩子有了些自制能力,也不要放手不管。继续关注你的孩子都交了哪些朋友,还有他的行踪,保护他能经受同伴的压力,不做出自毁的行为。作为回报,这为他们赢得了足够的心理空间,使他们有能力思考和找到增强自控能力的方法。记住,自我控制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学习,我们永远需要在这上面花精力。而家庭,是孩子们的避风港,是他们可以随时补充能量的地方。
……
前言 鼓励型养育——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一部分 真正的成功:这不是 关于老好人与虎妈的对抗
第一章 孩子不总是正确的(父母也一样)
第二章 我们为何会陷入混乱之中
第二部分 “学校生涯”不仅仅关于学业:孩子成长的启蒙
第三章 小学阶段的任务:5~11岁
学习如何结交朋友
培养能力与学习激情
开发自我意识:我是谁?
成为一个将心比心的人
记得玩
小学阶段教养指南
第四章:初中阶段的任务:11~14岁
飞跃青春期
保持健康
培养独立性
建立同伴圈子
父母注意事项
第五章 高中阶段的任务: 14~18岁
按成人的方式思考
学习控制性欲
建立身份认同
开发自主权
第三部分 弹性因素:七个基本应对技巧
第六章 教孩子找到解决方案
应变能力:“我能自己解决”而不是“妈妈……”
热情:“我喜欢”而不是“随便”
创造力:“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而不是“正确答案是什么”
良好的职业道德:“我要坚持下去”而不是“我放弃”
第七章 教导孩子如何行动
自我控制:“这么做感觉不对”而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干”
自尊心:“我自我感觉良好”而不是“我搞砸了”
自我效能:“我可以有所作为”而不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第四部分 言行一致
第八章 用你的核心价值观助力孩子成长
你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家庭价值观的表现
你的指导原则
家庭行动计划
第九章 编辑自己的教养剧本
否认:“问题?什么问题?”
投射:“是的,他们才有问题,不是我。”
同辈压力:并不是青少年才有
养育方式会遗传吗?“我不敢相信,我说话的口吻像我妈妈。”
三位一体的改变:自我反省、移情、灵活性
感 谢
相比于那些把教育目标指向如何让孩子成功的父母,我更希望引导自己的孩子去做一个有生机,有风骨的“人”。人生能活出情趣,活出味道,要比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更有意义。成功往往是别人定义的,而快乐和温暖是自己感受到的。
——中国榜样家长 王人平
在教育孩子方面,莱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重点关注父母的发展,探索父母为何会在教育子女上犯错。同时,她也告诉我们如何改变自身,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纽约时报》
这本书充满着力量。想让孩子在不牺牲自己健康或是快乐的情况下成功的父母,将能够从莱文那里获得帮助、鼓励与指导。
—— 《出版人周刊》
本书为培养独立、高效、适应性强的年轻人提供独到而智慧的见解。阅读此书,你的孩子最终将会感激你。
——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与《驱动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