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暴力亲子沟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74294
  • 作      者:
    顾亚亮,史欣鹃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1.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理论与作者20多年儿童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经验完美结合的、具有本土化的非暴力亲子沟通读本。
2.随书附赠非暴力亲子沟通八周训练手册,读者可按图索骥掌握亲子沟通技巧,有效改善亲子关系。
展开
作者简介
顾亚亮
三甲医院临床心理科(创始)主任、副主任医师
临床儿童心理学专家
注册催眠治疗师
美国精神分析与动力性精神病学会学术成员
美国纽约大学圣奈山伊坎医学院特邀学者
德国MEG催眠证书和中德心理治疗研究院催眠证书获得者
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心身医学学部主委
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授课教授
具有海外访学经历,常受邀前往欧美国家交流考察,具备跨文化的经验和知识。擅长应用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在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各类轻度人格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疾病心理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个体咨询超过20 000小时,团体心理治疗达6000小时,举办过数百场心理健康讲座,受众人群超过10万人次。
曾主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主译美国原著《心身医学》和《心身医学临床实践指南》,撰写的《冲破乌云,重见彩虹——一个高考生的故事》 《父子关系与儿童心理成长》 《父母的爱是孩子*好的心药》等文章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
史欣鹃
心理咨询师、执业中医师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中科院心理所学前教育专业系统学习及进修,中美认知行为治疗高级心理治疗师六年连续培训,中德精神分析系统高级心理治疗师三年连续培训,参加沙盘心理治疗三年连续培训和危机干预培训。
曾跟随国医大师赵国岑教授学习中医情志病学,跟随哈佛大学麦克莱恩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纽浩斯教授学习认知行为疗法。
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20多年,对儿童与青少年焦虑、抑郁、学习障碍问题均有独特的治疗经验,个案经验超过10 000咨询时,探索和创立了独具特色、适合中国家庭的理论和技巧,这些理论和技巧在实际运用中效果显著。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副主编,在《心理与健康杂志》《大河报》《东方家庭报》《城市早报》等媒体发表专业科普文章近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帮助那些仍然没有找到如何很好与孩子沟通的爸爸妈妈们的指导手册,通过阅读本书,家长可以按图索骥找到非暴力亲子沟通的方法,学会这种沟通方法,家长和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被爱、安全、独立、有价值感的生活。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20多年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的经验,通过对比性的案例以及一个个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帮助父母抛弃原有的导致自己和孩子痛苦的沟通模式,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学会自主选择,拥有爱、信任、尊重的能力,以及充满乐趣和欢笑的生活。父母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学习与孩子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推荐序

我与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心理科主任顾亚亮医生相识近十年,非常欣赏他在心理咨询领域的辛勤耕耘。他一直保持着与国际专家的联系,所以他早已转变为心理―生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心理专家。尤其是近些年来,他越来越关注在心理疾病发生之前心理咨询师和相关人士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事情上来。
五年前,我们曾就如何从帮助一个人到让更多的人得到心理帮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沟通,感觉那时他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助人路径。三年前,他在我们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心身医学学部,致力于使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让更多人获得健康和幸福。
《非暴力亲子沟通》的出版标志着顾亚亮医生预防大众心理疾病发生的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会有更多相关的科普图书面世。我相信,顾亚亮医生的心理科普之路会让更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获得有益的帮助,对面临亲子问题的家长、孩子、中小学老师等带来更为直接的帮助。
作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秘书长、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我更多地想谈谈这本书对社区工作的意义。
第一,这是一部简单易懂却又非常实用的专业科普作品,心理咨询师及社会工作者不论什么教育背景、是否对临床心理学有深入的学习和探索,都能拿来即用,可以按图索骥,在社区中开展咨询活动、讲座或者一对一的辅导,以帮助社区居民和中小学老师解决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本书附赠的八周训练手册非常实用,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教师以及有亲子沟通问题的家长读者可以直接通过手册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第三,本书所展现的基于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实践,也有助于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开拓自己的思路,更高效地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学校工作。
第四,本书作为一部非暴力的沟通手册,反复强调任何人都可以树立有效沟通的思想,可以促进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与社区居民建立更为有效的沟通,而不仅仅限于老师、家长和青少年的沟通。
总之,我对这本书的实践有着非常多的期待,也期望顾亚亮医生率领的心理团队继续为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教师以及有着心理需求的居民、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林平光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秘书长、 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干事

前言

爱孩子的父母都希望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让孩子可以自尊自信、内心安定地健康成长。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许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障碍重重。
我们在进行亲子沟通辅导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
1. 父母经常说“我和孩子没法沟通”“我的孩子不想上学,我问他为什么,他什么都不跟我说”;
2. 父亲带着孩子来做心理辅导,父子两人就像陌生人一样各行其是,谁也不理谁;
3. 孩子总是在说父母如何用“为你好”的名义打击他、伤害他;
4. 一家人一起参加亲子成长课程,可是每个人都各说各的,谁也不回应对方提出的想法或问题;
5. 在亲子课程过程中,妈妈说孩子不听话,孩子说妈妈不理解他……
这些亲子关系中由于无效沟通造成的问题让家庭成员备受困扰,甚至影响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
备受困扰的父母和孩子们都亟需一本适合自己的、简便易行的、可以按图索骥帮助他们的心理自助图书。同时,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也非常需要一本简便易行提升与孩子沟通能力的读物。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为参与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过程中的求助者及其家属寻找一本更有效的亲子沟通的书籍,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找到。太多的关于亲子沟通的书籍都聚焦于如何让孩子听话、好好学习、给孩子自由这些表面问题,极少深入浅出地帮助父母理清自己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对事物的理解及感受差异,解决孩子自我意识与父母控制之间的冲突等核心问题的书籍。
直到数年前,我的一位求助者在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向我推荐了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博士所著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他认为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他在咨询之后持续成长的好书,期望我也能有所了解,以便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本书。
在拿到这本书之初,我对其非常不以为然,以为又是一本毫无实际价值的时髦“心理”读物。不过为了满足这位求助者的期待,我花了几天的时间阅读了全书,却意外地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
《非暴力沟通》和一些言之无物的时髦读物完全不同,与一些只讲技巧的冷冰冰的心理读物也不同。它是一种爱的语言,细致入微地使用简单、系统、有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教授读者将思想和语言结合,有意识地使用内在的力量,让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结,避免沟通中的暴力,其本质上是慈悲的给予,相互之间增进彼此的幸福,获得更为美好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和这位求助者顺理成章地一起根据这本书教授的方法在咨询之外做了更多的工作,使其收获了比预期更多的成长。因此,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也有意识地把《非暴力沟通》作为自助读物推荐给其他求助者及其家属。在收到的反馈中,父母的收获最为显著,他们反映“非暴力沟通”这一理念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和孩子沟通,也有助于对自我、配偶和孩子的内在感受的理解。在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之后,不仅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夫妻关系更加和谐,孩子也能够更加独立、更有担当。
也有一些父母期望我撰写一本科普读物,以便更具体地帮助他们理解和使用“非暴力沟通”方法,系统地进行自我训练。机缘巧合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在策划出版一本关于“非暴力亲子沟通”的书,让我能够有机会将家长们的这种愿望得以实现。
本书根据我20多年儿童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的经验,并结合各种亲子沟通的鲜活故事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为那些仍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亲子沟通方式的父母提供一种可以按图索骥的创造性的亲子沟通模式。
希望父母们通过阅读本书可以:
1. 拥有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抛弃原来导致自己错误的语言类型、思考方式及沟通模式;
2. 学会带着感受、情感和孩子在一起,用更加有血有肉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成为一个孩子心目中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父母;
3. 发生转变,学会聆听孩子,不再使用物化的、模式化的沟通模式与孩子交流;
4. 学会一种简单、有效地将思想和语言结合在一起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带着慈悲的给予, 在沟通中架起爱的桥梁,为彼此幸福做贡献;
5. 与子女之间不再相互责备、羞辱甚至憎恨,知道爱的沟通是为了满足双方共同的需要,通过双方协作找到相互伤害最小的沟通方式;
6. 编织亲子之间情感的纽带,帮助孩子能够心理健康地成长,学会自主选择,拥有爱、信任和尊重的能力,做到言行一致、自我滋养,感受到安全、独立,能够拥有充满乐趣和有价值的快乐人生。
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与未成年的孩子工作或交流时的工具,以助拓展工作思路,发展出一种更为有效的与未成年人的沟通模式。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如果您在使用本书指导方法的过程中遇到任何困惑,可在新浪微博搜索 @顾亚亮心理医生留言,我们会给予解答。
展开
目录
第 1 章  是什么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 1
没有温度的沟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 / 6
错误的沟通方式一:评价和判断 / 7
错误的沟通方式二:避免负责 / 12
错误的沟通方式三:比较 / 17
错误的沟通方式四:求全责备 / 20

第 2 章  学习观察 / 27
识别观察 / 28
学习观察,让孩子感受你的爱 / 32
事件具体化和分解是观察的开始 / 35
识别歪曲认知,进行有效观察 / 39

第 3 章  了解你和孩子的感受 / 45
了解感受 / 46
区分感受 / 49
表达感受 / 53
亲子沟通中的负面感受来自未被满足的需要 / 56

第 4 章  表达需要 / 61
什么是我们的需要 / 62
把问题具体化有助于了解亲子双方的需要 / 64
忽视需要阻碍非暴力沟通 / 66
了解孩子的需要,表达你的需要 / 68
放松训练有助于感受内在需要 / 76
亲子关系的修复需要父母花时间不断表达感受 / 80
达成需要的路径 / 81

第 5 章  学会倾听 / 87
倾听的内容 / 89
倾听的过程 / 91
倾听的方法 / 93
倾听你自己 / 108

第 6 章  建立明确的目标 / 117
确定你对孩子的期待 / 118
让你的想法和行为服务于你的目标 / 124
通过沟通让你迈向目标 / 129
鼓励孩子自主做出选择 / 132
表达感激 / 136

第 7 章  爱的情绪表达 / 139
管理情绪从爱自己开始 / 142
发现情绪背后被你遗忘的需要 / 144
非暴力沟通让你能够正视现实 / 149
非暴力沟通让你和孩子学会宽容 / 152
非暴力沟通让每个人都变得富有生命力 / 155
满足需要的行为动机有助于情绪管理 / 160
情绪管理意味着承担责任 / 163
解决你内心的冲突 / 166
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你的情绪 / 168
管理情绪从感知和允许自己表达开始 / 175
通过书写来管理情绪 / 176
积极的自我对话让你做情绪的主人 / 178
制订情绪管理计划,投入有效能的生活 / 179

第 8 章  与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沟通 / 185
把每个人当作独立的个体 / 186
提出可执行的请求 / 189
区分请求和命令 / 191
在沟通中向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 / 197
在沟通中进行内容反馈 / 199
共同寻找满足需要的方法 , 让孩子学会独立 / 200
与孩子共同建立请求的目标 / 203
远离奖励和惩罚,让孩子更独立 / 208
让孩子做好非暴力沟通的准备 / 212
将冲突作为问题解决的开始 / 21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