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薄伽梵歌》的教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0110306
  • 作      者:
    (印)斯瓦米·戴阳南达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几个世纪以来,《薄伽梵歌》一直是塑造印度人思想和生活的*有影响力的哲学经典,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文版连年重印,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反映。该书对《薄伽梵歌》的主要思想进行了通俗的解读,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薄伽梵歌》,对每个现代人思考人生提供指导,以获得生命的圆满。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印)斯瓦米?戴阳南达是印度杰出的吠檀多学者和大师,受到学术界和传统很好不错人士的高度重视。

译者:汪永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

展开
内容介绍

几个世纪以来,《薄伽梵歌》一直是塑造印度人思想和生活的很有影响力的哲学经典,它借鉴了所有《奥义书》的精髓,诠释了《薄伽梵歌》的重要教导,即阿特曼(自我)是无限的、坚不可摧的、未出生的。该知识(又译梵知)使个人摆脱一切局限感。这就是《薄伽梵歌》的主要教导。本书逐章展示了《薄伽梵歌》的视野和所有重要主题,简洁完整,使人能够深入领悟该教导,并为更详细的学习奠定基础。
2007年开始出版王志成教授主编的“瑜伽文库”,汇集了中外瑜伽文化的很好图书,先后出版了瑜伽经典翻译图书《帕坦伽利<瑜珈经>及其很好不错阐释》《哈达瑜伽之光》《薄伽梵歌》和原创瑜伽图书《瑜伽的力量》《瑜伽喜乐之光》《瑜伽是一场冒险》等书,市场反映良好。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新出版的《吠陀智慧》《阿育吠陀瑜伽》等同样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映。因此“瑜伽文库”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长销品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人类的问题
  人类心智是一个战场,一个不断冲突的战场,冲突的出现归咎于选择的可能。动物没有冲突,一只牛不会困惑:“我应该是素食者还是非素食者?”它的生命是由本能控制的,它别无选择。选择是人类的特权。
  当有选择时就会产生冲突:做什么?避免什么?生存还是死亡?个人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思考,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处在十字路口,他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殊途。我是否应该这样做?我应该行动或弃绝?我是否应该结婚?一个工厂主会思考:“我应该建造这个工厂吗?”一位家庭主妇问:“我应该烹饪土豆还是茄子?”每个人都会面对冲突,每个心智都是一个俱卢之野(Kuruk?etra),一个战场。
  基本问题
  生为人类,被赋予独特的辨识力和选择力是一个极大的恩赐,然而这个恩赐也是一种诅咒,因为选择造成冲突。人们经常向神灵寻求帮助,以解决这些冲突。水牛不会去寺庙祈祷,或去教堂做弥撒,它既不寻求帮助,也不感谢神灵的恩赐。另一方面,人们做一切事情,以期获得内在的力量。充满着亟待决定问题的生命似乎不再沉着,你只是问候某人“你好吗?”他会向你絮叨其整个人生故事,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他才有问题,其他人知道这个问题纯属客套,不一定会诉说其故事。每个人都有许多难处,因为每个心智都是一个战场。
  动物只对食物和繁殖感兴趣,它可以本能地照顾这些需求。人类也有同样的需求,但他另有一个特点,他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心智问题,早上他可能感觉良好,但到晚上他可能感觉相反;头天他可能非常友善,但到第二天他可能脾气不好,不能接受小批评,把批评当成侮辱。他不能一贯如一地与别人交往,因为他常常善变,通常他甚至不能恰当地自我独处。这是一个善变的心智,心智处于持续冲突的问题,并非仅属于现代人的问题,它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是人类的根本问题。
  心智的问题不能借由满足一切需求来解决,即使一切需求皆能实现,人们仍然会有冲突,总是困惑下一步该怎么办。每天在深眠状态中,人们呼唤停止这场内战,但一旦心智醒过来,冲突就再次开始。只要心智依然存在,无论是做梦还是醒来,冲突依然存在。
  人类不能生活在冲突中,也不能用药物或其他方式暂时摆脱心智的影响来解决冲突,一旦开始思想,冲突再次变大。我们对冲突的反应,是不对冲突加以控制,从而消除心智的力量呢,还是让心智陶醉于某些脱离现实生活的想象状态,亦或试图找到解决这个冲突的办法?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一个人想保留自己的心智控制权,那么他是没有选择的。冲突的问题必须解决好。
  渴望不同
  心智具有非凡的力量,其痛苦也是非凡的。受到内心冲突的困扰,当一个人在街上看到水牛不理睬他按喇叭,于是他想“也许这头水牛比我更有福气!”一头水牛“开心”,因为它似乎没有自我意识来判断自己是否快乐,它依照其自然本能活着而没有冲突,它不会试图与其本来面目不同,因为它不具有感知自己不开心的自我意识。
  希望与众不同是人类所特有的,拥有智性的赐福、智慧的能力,人类不仅能够意识到世界,也意识到自己,这是他与动物的区别,有自我意识是他的荣耀。然而,他所知道的自我不是一个完整的、俱足的自我,而不幸是一个欠缺的、匮乏的自我。
  人们意识到的唯一自我,就像印度音乐中的基调(?ruti),歌手唱出各种旋律,但音调始终保持与基调——坦布拉(tamburā低沉单调的持续背景音)一致。同样,在所有人的追求背后,在每个人心中有个持续作响的基调“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这个“我想要”是一个根本需求,它体现在各种具体需求中,它是“个人是匮乏存在”结论的各种表达。
  “我想要……”,这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在变得完整的渴求中,心智(一切行为的基础)成为思想冲突的战场。总是存在冲突,需要解决方案,人类心智渴望摆脱冲突。
  两种追求
  当一个人想要某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并非他真正所需,他只不过想通过获得这个东西来变得与众不同。我很不安,因为我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感觉一切都不好,我必须做点事情来使情况好转。一位妇女的鞋子里有一块小石子,无论她如何匆忙,为了使脚舒服点,她不得不停下来抖掉石子,等等。同样,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有挥之不去的烦恼,我们努力获得一种轻松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所为与他人大同小异:一个人获得某个想要的东西,为了使自己舒服;或者摆脱不想要的东西,希望没有那个东西会更开心。
  反思一生中所有追求可分为两类:争取某些东西,以及摆脱某些东西,在梵语中,这被称为前进(pravp?ti)和撤退(niv?tti),在战争中,军队前进是prav?ti,成功从敌军撤退是niv?tti。这两种类型的追求都是为了个人舒适。
  实现舒适的方法因人而异,某人可能不想要别人梦寐以求的轿车,要或不要是由个人价值观决定的,其共同点是:每个人都想要获得或摆脱某些东西。个人的需求不断变化—— 一度曾想拥有的,随后可能不再想要,但是“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的基调未曾改变。
  一位智者可能只是坐在树下,以天空为屋顶,以树叶为天花板,他不想要或需要任何东西,且随时准备舍弃他所拥有的一切,准备把别人施舍给他的食物拿去喂流浪狗,然而他似乎很开心。看着他,另一个人会想“如果让我舍弃一切的话,我也会快乐”。他可能会弃世,将家庭、家园及工作保障抛诸脑后。如此弃世,他不一定会成为快乐的人;相反,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凄惨的乞丐,以前他是精神上贫困,现在他变得物质上也贫困了,他的情况比以前更糟了。
  另一种人认为“如果我拥有更多,我会更开心”。“更多”是一种比较,一个人拥有再多,总是还想更多。一个沦落街头的人认为,如果他每天能吃上两顿饭的话,他就会很开心。如果他吃上两顿饭以后,他会说“吃饭并不是生命中的一切”。为了使自己开心,他想要获得更多的东西——一个棚屋,然后是一套公寓,一幢有花园的房子;一辆自行车,一辆滑板车,一辆轿车,最后是一辆豪华轿车。接下来是什么?他依旧不知足,他必须收手,发现所需东西已经足够了。他可能会去以前没去过的地方,但这并不能使他满足,无论他去哪里,他只会发现各地均是已见识过事物的——树木、河流、鸟、雪、人、天空、星星。所以他会想“这些我都已经看过了,还有什么呢?”这个“想要”是无止境的,无论做什么,依然是“我想要”的老调重弹。
  这是人类的根本问题。我渴望自在以及安于自我,而那安宁却无处可寻,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是匮乏的,我无法怀着匮乏而自在。由于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逃避它。有时,我听音乐,以逃避悲伤;我去看电影,以暂时逃避摆脱我心中的现实,希望获得安慰。没有人能够通过逃避来解决问题,“我想要”的问题,不能通过前进或撤退来解决。
  ……
展开
目录
目  录
前  言 001
第一章  人类的问题 001
基本问题 001
渴望不同 003
两种追求 004
生活的目的 006
《薄伽梵歌》的解决方案 007
第二章  阿周那的悲伤 009
《薄伽梵歌》的背景 009
开场白 012
阿周那的内心冲突 015
第三章  寻求解决方案 019
主克里希那的建议 019
阿周那发现的问题 022
第四章  三个局限 031
悲伤没有缘由 031
人类的局限 032
不合理的问题 034
不合理的寻找 035
相对的我 036
我的本质 040
第五章  我是谁? 041
为什么你对自己无知? 042
你是身体吗? 042
你是感觉器官吗? 043
你是心吗? 044
你是智力吗? 045
你是意识 046
意识是无限的 048
第六章  你即快乐 051
局限不是真的 051
意识的本质 052
消除局限的概念 054
一个新问题 055
人的状态 055
快乐是一个物体吗? 055
快乐在我之内吗? 056
你即快乐 056
睡眠,一种快乐状态 057
快乐就是无欲 058
第七章  行动瑜伽 062
阿周那的困惑 062
好恶问题 065
好恶:知识的障碍 067
放弃行动是不可能的 070
行动瑜伽:对行动的态度 071
恩赐智性(Prasāda Buddhi):优雅地接受 074
虔信智性(īsvarārpa?a Buddhi):将行动
奉献给主 076
行动瑜伽的效果 078
第八章  知识及不行动 080
知识是一个奇迹 080
第十个失踪者的故事 082
需要一位老师 084
谁是第一个古鲁? 084
赞美自我知识 086
行动及不行动 087
你是不行动的意识 089
不行动的例子 091
第九章  弃  绝 093
责任、弃绝和完全弃绝 095
赞扬知识,及阿周那的疑问 097
弃绝及行动:它们的作用 098
弃绝(Nyāsa)和完全弃绝(Sannyāsa) 100
第十章  冥  想 105
体验并非知识 106
什么是知识? 108
自我谴责是问题 110
习惯的问题 111
冥想的需要 112
第十一章  神是谁? 116
局限的形式 116
谁创造这个世界? 118
客观造物的根源 118
信仰或知识? 119
物质根源 121
什么是主的形式? 125
波浪及海洋 126
第十二章  自我即梵 127
神我无异 127
谁是奉献者? 129
三类奉献者 130
第四类奉献者 132
梵是什么? 133
差异只是表面的 135
生死轮回(Sa?sāra Cakra) 136
通过知识终结轮回 137
第十三章  秘密之王 140
知识领域之王者 141
认知主 142
认知自我 143
真实的和表面的:最大的秘密 144
你是圆满俱足 147
人类的关心 149
第十四章  主之荣耀 152
一个和平的心智 152
敏感的心智 153
如何改变个人的态度? 154
在生命中你拥有什么? 155
造物主的荣耀 157
谁拥有你的身体? 157
宇宙人 159
第十五章  虔  信 161
个体和整体 161
什么是虔信? 164
相对的和根本的 167
祈祷和崇拜 169
奉献是一种态度 170
瑜伽是知识的手段 172
第十六章  领域和领域知者 174
领  域(k?etra) 175
领域知者(k?etrj?a) 176
领域知者是自我(j?eya?)和原人(puru?a) 177
知识:生活的价值观 181
第十七章  三性质 189
第十八章  轮回树(Sa?sāra) 194
砍  树 197
永无止境的终点 199
无限不被限制 202
第十九章  神圣与恶魔的本性 208
编程、价值、美德 208
吸取价值观 211
解脱的价值观 214
第二十章  三重信仰(?raddhā) 216
第二十一章  教导的结果 220
Tyāga:行动结果的弃绝 220
Sannyāsa:行动的弃绝 221
余味犹存 222
世界并非陷阱 223
悲伤在加剧 224
主的恩赐 226
总结教导 226
阿周那的回应 231
结  束 232
后  记 23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