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瑜伽哲学/瑜伽文库·正念系列(立足于身心灵健康,基于生命管理视角 呈现瑜伽哲学体系)
0.00     定价 ¥ 5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0134050
  • 作      者:
    王志成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瑜伽文库主编,第二轴心时代文丛主编,出版翻译和*作多部,有《阿育吠陀瑜伽》《直抵瑜伽圣境》《哈达瑜伽之光》《薄伽梵歌》《生命的管理——瑜伽经72讲》《调息法70种》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觉醒的生命

 

开初,既不是存在,也不是非存在。

——《梨俱吠陀》,X129

 

无论是宇宙的初起,还是万物的来源,这世上再没有什么比“人”更复杂的了,也没有什么比“人”更加令人着迷的了。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是人,不仅是因为人在时间的长河中经验了种种,更是因为人对其生命中那些最为困难的问题,做出思考回应和搭建思想框架。在当下世界,一种既古老又新鲜的人的经验框架就是瑜伽。

瑜伽,一种复杂的经验范式,似乎从未消失过。自2000多年前始发以来,带着无数先人的经验印迹,瑜伽不断为人们所思、所实践。世界正面临着3000年未有之巨变,面对技术主义的狂飙,宇宙中的生命,尤其是人——包含着构成性“不确定”的一个种类,他们再一次觉醒。孔老夫子“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积极的生命洞见,也在我们的现代沉思中再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人,他的生命,既要呼应宇宙自然,更要融入尘世人间,还要与那不见的天地之道和谐共融。在这条道路上,人需要自我自觉管理,以期赢得人应有的尊严,在天地间占有一席之位。瑜伽的现代性开放,使得瑜伽哲学在生命管理中得以再一次浮现和重建。

 

第1章

人啊,人

 

究竟“人”是什么?

人啊,你要警惕。

 

希腊有一个关于狮身人面像的古老神话。这个狮身人面像,叫斯芬克斯,她是巨人堤丰和蛇怪厄喀德娜的女儿,她长着人的头、狮子的身体,还有鸟的翅膀。她擅长出谜,生性残酷。有一天,她遇到了青年俄狄浦斯,她给这位年轻人出了一个谜语:“能发出一种声音,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东西?”智慧的俄狄浦斯告诉斯芬克斯,早晨就是人的幼年,婴儿还不会走路,只能用四肢爬行;中午就是成熟健壮的青年;而傍晚则是老年,需要拄拐杖行走。

我们看到,希腊人借用神话把人的一生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但神话毕竟是神话,还并不是对人之生命经验的深度认知。之后众多的哲学学派和其他学科,也从没有停止过对“人是什么”的深入探索。大家一致认为人的生命总有些普遍性特征。如以下一些结论性认知:

第一,人是一种动物。这意味着人和各种各样的其他动物是同一个序列,和其他动物具有共同性,即动物性。从现实看,从后来人类文化的发展看,肯定人的动物性非常必要。忽视人的动物性这一重要层面,我们就会犯错。

第二,人是政治动物。最初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从人类建构社群、参与社会生活、介入城邦政治、营造理想未来角度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非常深刻。宇宙如网,人就如这网上的结,难以解开这结而与宇宙之网分离。

第三,人是理性存在。人作为理性存在,或理性人,这一观点在古希腊就已经形成,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现代经济领域中,这一理性人假设占据着关键位置。西方哲学史中不同流派对何为理性有不同的看法。唯理论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凡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并试图要建立一个理性王国;而在大哲学家康德那里,理性和知性相对,理性是认识的一个阶段。如今人们普遍认为,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指的是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第四,人是非理性的存在。在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流传甚广。古希腊酒神精神就代表了人的非理性主义的一面。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尼采主张“强力意志”,鼓吹非道德主义,而柏格森则宣扬直觉,现在还在流行的存在主义者们则说“存在先于本质”等等。非理性主义是一股重要思潮。

第五,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人生活在人自己创造的文化中,文化不是纯粹理性的,也不是纯粹非理性的。文化,人自己创造的家园。这和其他类型的动物、和动物性是不同的。然而,不同的文化反过来造就了不同的人。文化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卡西尔的著作《人论》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虽然人是动物,但也已然不同于动物。

第六,人是生命系统和意识系统的统一体。从整体角度看,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生命系统和意识系统构成。作为生命系统,其要素是细胞。在生命生理层次上,人的身体结构与其他生物的身体结构一样,由细胞这个生命的基本单位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生命生理系统有着与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适应、自我调节、复制和选择性反应等。但人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人还有强大的意识系统。甚至就是这意识,让我们意识到人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存在。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高度发达,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与之相比,甚至有人认为目前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拥有发达意识的最高级动物。但是,人的意识又不同于功能性的“脑”。

第七,人是宇宙—神—人共融的存在。当代思想家潘尼卡就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存在都是宇宙—神—人的共融。这里,宇宙,最低限度是人的物质性、存在性维度。神,代表了超越的维度、意识的维度。而人代表了喜乐的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结,不可分离。当我们说到人的维度,必定说到神的维度和存在的维度,它们代表了那个终极本身的三个维度,而人则集中体现了这三个维度。因此,要理解人就需要在存在、意识和喜乐的神秘自觉中理解。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离开人,存在的维度和神的维度就自动坍塌。潘尼卡对人的洞见,为我们在这个时代从更高的维度全面理解人提供了新视域。

第八,人是没有真正定性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我们人自身,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物理学、哲学、人类学、医学,等等,都给我们理解“人是什么”提供了信息。在公共空间中,通常的印象是,对人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确定的。但现实告诉我们,对人的定义取决于我们当下或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理解视角。并且,一旦我们对人的认识建立了,相应的体验和看法、主张也会固定下来。这种“固定”带来了一种局限——把生命局限在某个赛道上。而如若人(性)不被确定,就意味着对人的理解和成长还有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第九,人是纯粹意识。以商羯罗为代表的印度吠檀多传统哲学认为,人不是这个由细胞组成的粗糙身体,也不是心意,不是身体能量本身,不是智性本身,也不是感受到的各种快乐。对人的这一认识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我们感觉到的只能是粗糙的身体、心意、能量、智性和具体的快乐。在吠檀多哲学看来,人是纯粹意识,用它的专业术语来说,人就是阿特曼(atman)。这纯粹意识如何独自存在呢?这纯粹意识一直存在,不增不减,它就是存在本身、意识本身和喜乐本身。在那些瑜伽觉醒者看来,这纯粹意识一直如此,从未改变。对于我们普通人,这个从未改变的纯粹意识是不能见、不能说的,我们只能见到具体的现象层的 事物。虽然人是纯粹意识,但这纯粹意识在现实世界必须显化, 成为可见、可触、可闻、可听的对象。人是这纯粹意识的显化。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觉醒的生命..............................................................................001

第1章  人啊,人..............................................................................003

第2章  生命是实践的唯一载体 .................................................... 011

第3章  瑜伽,现代生命哲学实践................................................016

第二篇 潜在的实现..............................................................................021

第4章  自在天的顶级潜能.............................................................023

第5章  向瑜伽成就者靠拢.............................................................031

第6章  探径瑜伽的文本经典.........................................................037

第7章  学习身边的瑜伽教练.........................................................041

第8章  从我们自身开始.................................................................044

第三篇 特殊的肉身..............................................................................049

第9章  肉身,一种特殊的瑜伽对象............................................051

第10章  体质道夏............................................................................054

第11章  原质三德............................................................................067

第12章  三身五鞘............................................................................081

第13章  七大脉轮............................................................................094

第四篇 成长的道路.............................................................................. 119

第14章  瑜伽八支基础...................................................................121

第15章  从外支起步 .......................................................................127

第16章  制感的科学 .......................................................................139

第17章  内支的自控 .......................................................................145

第18章  突破八支边界...................................................................151

第五篇 生命的内在格式.....................................................................155

第19章  内在心学的瑜伽本质 ......................................................157

第20章  装在套子里的人...............................................................163

第21章  被捆绑者............................................................................170

第22章  脉轮再论............................................................................175

第23章  超越的困惑和自由...........................................................181

第六篇 生命风流无贲.........................................................................185

第24章  生命

第25章  规划行程............................................................................191

第26章  体位法启迪 .......................................................................194

第27章  相遇生命的圆满...............................................................198

附 录........................................................................................................201

附录1:  从西方哲学到印度哲学................................................203

附录2:  理念辨析与“生命的管理”........................................234

附录3:   问—答.............................................................................251

参考文献....................................................................................................262

后 记........................................................................................................26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