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2480
  • 作      者:
    殷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殷筱,女,1972年生,湖北仙桃人,哲学博士、博士后。2009年8月-2010年8月访学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多项。译著有《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导论》《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五卷;在《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文章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和《新华文摘》摘要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灵哲学是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潮,而唯物主义是其主要取向,《心灵与认知文丛: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各种唯物主义学说,如行为主义、同一论、功能主义、随附论、取消主义等,同时探讨了它们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心灵与认知文丛: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对于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推动当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身体某些部分的形态改变,必然引起其他部分形态的改变,例如随着嘴巴撕咬的部分功能让位于手,人的口腔结构和形态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可以大量存气的共鸣腔和能控制气流变化的装置;另外,由于直立行走,人的声道角度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又促进了人的声带的改变,使人口腔的水平位置与从咽腔到声带的垂直位置构成直角,而这种角度则有助于人在发音时,形成相应的阻碍,控制气流,进而发出复杂多变的声音。最后,人的大脑也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即在原有的那种简单的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关指性功能,能够让声音指示、表达声音之外的对象及关系,能把声音符号与要说的外物关联起来,因此当一种声音固定地指称某一对象或属性或关系时,人类的口头语言便产生了。
    我们还可以从语言的具体内容来看,人类语言指称对象或表示对象的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人类最初创造的词语都是关于可见可触、有形有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例如表示工具、各种树木、狩猎的动物以及果实等的词。甚至直到文字产生以后,尚很少见到表示复杂、抽象的性质以及人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词语。例如在古埃及,圣书体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纪念碑文字,最为古老,现今发现的约有5000个字,最常用的有700-800个。而在这些字中,有表示人及其职业、神、天、地、水、谷物、工具等类别的字,但没有表示心理的语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三本奇书之一的《山海经》,也有这种情况,极少见到心理语词。这说明心理语言在人类语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较之于那些表示外部事物及属性、关系的物理语言来说,出现较晚。
    三灵魂观念源于语言的转化、隐喻与类推
    据文化语言学和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语言的产生离不开这样的条件。第一,有表达的需要,即有比较丰富的内在过程、活动和生活,并到了非把它们说出来不可的地步,语言才会产生。正如释迦牟尼所述:“有称谓,故有称谓之由来;有言语,故有言语之由来;有假名,故有假名安立之由来。”①心理语言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物理语言,也就是说,必须先有物理语言,然后才有心理语言,因为后者是由前者或其中的部分,经过某些特殊的转换、改造、变化而产生出来的。与此相应,第三个条件就是人类必须有相应的将前者转化为后者的能力与方法。这种能力就是想象、联想、类推的能力,常见的转化手段与方法就是借喻、隐喻等。
    心理语言在具有了以上三个条件之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形成:一是表示实体的心理语言,借助推论而从相应的物理语言转化而来;二是隐喻和类推。原始人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以及随之而来的内在活动、过程的增加,内在世界要传达的东西日益丰富,因此心理语言的命名活动便频繁发生。而要完成命名活动,由于没有直接可观察的对象呈现出来,唯一能作为参照的只能是已知的人的肉体和外部世界,因此唯一能帮助命名的方法就是隐喻。正如杰恩斯所说:“我们用来指称心理事件的每一词语都是行为世界中的某种东西的隐喻和对应词。我们用来描述真实空间中的物理行为的形容词通过类推变成了描述心灵空间中的心理行为的词。”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与当代唯物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主要内容及面临的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主要内容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可能途径
一 现代科技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根据
二 借鉴心灵哲学中唯物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成果
第三节 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现状
一 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脉络
二 对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哲学行为主义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产生与种类
一 行为主义的产生
二 行为主义的种类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行为主义
一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二 作为实体的心灵不存在
第三节 赖尔的哲学行为主义
一 范畴错误
二 倾向性性质
第四节 哲学行为主义的理论困境
一 内部心理状态与外显行为的非必然性
二 同一心理状态与外显行为的多样性
三 不同心理状态与外显行为的同一性

第三章 同一论
第一节 同一论的起源与演变
一 从朴素同一论到属性同一论
二 从机械同一论到心脑同一论
第二节 普赖斯和费格尔的同一论
一 普赖斯的同一论
二 费格尔的同一论
第三节 斯马特的同一论
一 感觉严格同一于大脑过程
二 为同一论进行的辩护
第四节 蒯因的同一论
一 坚持实体一元论
二 让心灵主义术语回老家
三 概念或属性二元论
第五节 同一论的理论困境
一 意向性难题
二 感受性缺失
三 可多样实现性难题

第四章 功能主义
第一节 功能概念辨析与功能主义研究缘起
一 功能概念辨析
二 功能主义研究缘起
第二节 功能主义的基本主张
一 心的内部状态是客观存在的
二 心理状态在类型上是其因果或功能角色
三 心理状态是可多样实现的
第三节 机器功能主义与概念功能主义
一 机器功能主义
二 概念功能主义
第四节 对功能主义的责难与辩护
一 内在论与外在论
二 自由主义和沙文主义
三 感受性质倒置和缺失
四 意向性的有与无

第五章 随附论
第一节 随附性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一 随附性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二 随附性理论研究的缘起与现状
第二节 随附性诸概念及逻辑关系
一 随附性的种种概念
二 随附性诸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 心身随附的反常一元论
一 心身随附的反常一元论的主要内容
二 对反常一元论的责难与辩护
第四节 随附性与还原、非还原唯物主义
一 随附性与还原
二 随附性关系与非还原唯物主义

第六章 取消主义
第一节 取消主义的兴起与演变
一 取消主义的兴起
二 取消主义的演变
第二节 民间心理学
一 民间心理学概念辨析
二 民间心理学的性质
第三节 丘奇兰德和斯蒂克的取消主义
一 丘奇兰德的取消主义
二 斯蒂克的取消主义
第四节 对取消主义的责难
一 取消主义在逻辑上自相矛盾
二 取消主义有悖于意识经验内省的事实

第七章 唯物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的规律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唯物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的规律
一 哲学行为主义与同一论对心理陈述向物理陈述的还原
二 功能主义与反常一元论对心理陈述非还原性的维护
三 取消主义与解释主义对常识心理学的取消和工具主义化
第二节 唯物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彻底驱除本体论还原的幽灵
二 对科学成果的整合存在片面性
三 论证欠完备和理论框架待拓展

第八章 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两点启示
第一节 驱除意识研究中的二元论幽灵
一 盘旋在意识研究中的二元论幽灵
二 语言分析的致思路径
三 灵魂观念源于语言的转化、隐喻与类推
第二节 从意识的本体论地位重新审视哲学基本问题
一 近年学界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二 意识的本体论地位
三 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