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某些部分的形态改变,必然引起其他部分形态的改变,例如随着嘴巴撕咬的部分功能让位于手,人的口腔结构和形态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可以大量存气的共鸣腔和能控制气流变化的装置;另外,由于直立行走,人的声道角度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又促进了人的声带的改变,使人口腔的水平位置与从咽腔到声带的垂直位置构成直角,而这种角度则有助于人在发音时,形成相应的阻碍,控制气流,进而发出复杂多变的声音。最后,人的大脑也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即在原有的那种简单的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关指性功能,能够让声音指示、表达声音之外的对象及关系,能把声音符号与要说的外物关联起来,因此当一种声音固定地指称某一对象或属性或关系时,人类的口头语言便产生了。
我们还可以从语言的具体内容来看,人类语言指称对象或表示对象的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人类最初创造的词语都是关于可见可触、有形有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例如表示工具、各种树木、狩猎的动物以及果实等的词。甚至直到文字产生以后,尚很少见到表示复杂、抽象的性质以及人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词语。例如在古埃及,圣书体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纪念碑文字,最为古老,现今发现的约有5000个字,最常用的有700-800个。而在这些字中,有表示人及其职业、神、天、地、水、谷物、工具等类别的字,但没有表示心理的语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三本奇书之一的《山海经》,也有这种情况,极少见到心理语词。这说明心理语言在人类语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较之于那些表示外部事物及属性、关系的物理语言来说,出现较晚。
三灵魂观念源于语言的转化、隐喻与类推
据文化语言学和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语言的产生离不开这样的条件。第一,有表达的需要,即有比较丰富的内在过程、活动和生活,并到了非把它们说出来不可的地步,语言才会产生。正如释迦牟尼所述:“有称谓,故有称谓之由来;有言语,故有言语之由来;有假名,故有假名安立之由来。”①心理语言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物理语言,也就是说,必须先有物理语言,然后才有心理语言,因为后者是由前者或其中的部分,经过某些特殊的转换、改造、变化而产生出来的。与此相应,第三个条件就是人类必须有相应的将前者转化为后者的能力与方法。这种能力就是想象、联想、类推的能力,常见的转化手段与方法就是借喻、隐喻等。
心理语言在具有了以上三个条件之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形成:一是表示实体的心理语言,借助推论而从相应的物理语言转化而来;二是隐喻和类推。原始人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以及随之而来的内在活动、过程的增加,内在世界要传达的东西日益丰富,因此心理语言的命名活动便频繁发生。而要完成命名活动,由于没有直接可观察的对象呈现出来,唯一能作为参照的只能是已知的人的肉体和外部世界,因此唯一能帮助命名的方法就是隐喻。正如杰恩斯所说:“我们用来指称心理事件的每一词语都是行为世界中的某种东西的隐喻和对应词。我们用来描述真实空间中的物理行为的形容词通过类推变成了描述心灵空间中的心理行为的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