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脉络,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书则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探索人在世界、宇宙之中特殊的形而上学地位。本书被公认为舍勒的代表作之一,呈现了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也呈现了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交汇之可能,历来备受学界重视。舍勒自己也认为此书代表了他整个哲学努力的总和与综合,而且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哲学人类学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这本小书虽然译本颇多,但张柯老师的译本是国内首个以舍勒1928年第一版为底本的译本,忠实地还原了舍勒这位思想家的原初筹划,展现了其本质性思想开端中的丰富信息。
1927年,德国著名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在达姆斯达特“智慧学派”大会上发表了名为《人之特殊地位》的报告。1928年,舍勒在此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出版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单行本。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文版先后出过数版,但通常所见版本是不同编者按不同取舍标准在不同时期对原文的加工成果,包含了来自编者而非作者的文本改动,改变了舍勒生前撰写出版这本书时的原始面貌。本书根据《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年第一版译出,为中文读者首次呈现了舍勒这部代表作的原貌和原初筹划。
本书围绕“人”这一概念展开,期望在摆脱神学、哲学、自然科学视角的束缚下,从哲学人类学这一崭新视角提出“人之本质结构”的问题,获得有关“人是什么”的认识,并提高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书中,舍勒首先揭示了“人”这一概念的二义性:“人”可以是一个自然体系性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有关人之本质的概念。全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第二种“人”之概念的正当性。舍勒分别从心理-物理性存在的等级秩序、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特殊的理念化行动、有关人的“消极的”和“古典的”理论、身心统一性问题、人之形而上学这六个维度展开论证,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地说明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基本结构,并由此奠定了哲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视野和核心关怀。
舍勒指出,所谓人是什么的问题,是要说明人相对于动物而言的本质。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的概念。一种是将人作为隶属于动物的一个特殊分支,另一种是将人作为与一切动物相对立的一种存在物;舍勒主张采取第二种人的概念,并通过对人和生物的心理结构的分析,证明自己关于人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特殊地位的观点。舍勒首先分析了各种生物的心理结构。它将生物心理形式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欲望”阶段,其主要体现便是植物。在这个阶段,感觉和欲望尚未分离开来,没有意识,没有表象,只具有单纯的趋近和避开两种状态。在植物身上,只存在包括在感觉冲动中的对生长和繁殖的一般欲望。它表明生命在根本上并不是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生物心理形式的第二发展阶段被称为“直觉”。这里的直觉是一种行为,是感性的,具有固定不变的节奏,并总是针对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情况。它是天生的、遗传的,而不是由学习而来的。第三阶段的心理发展形式是“联想记忆”。这个阶段的生物通过尝试和条件反射过程,以有意义的方式持续和缓慢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出现了所谓的“习得的”行为。这时,整群动物学习领头动物的所作所为,并把它传给下一代,导致了传统的出现。第四种心理发展形式是仍受有机体约束的实践智能。这种智能使生物能够不依赖于以往的尝试次数而去解决由本能欲望所决定的任务,并开始具有选择能力和选择行动。一些高级的动物已具有一定的智能,因此智能并不像传统的理智主义哲学家所认为的是人所独有的。
舍勒认为,人并不是一种更高级的动物,并不是生命的一个新阶段。局限在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范围内,把人的本质说成是具有比上述四个心理阶段更高的心理和活动功能或能力,是不恰当的。使人成为人的是一种全新的本质,它不是自然生命的进化,而是遵行与生命相反的原则,它就是精神。精神这一概念在外延上包括了理智、思维以及善、爱、后悔、敬畏、恭敬、幸福和绝望等等意志行为、感情行为和自由决定在内的某种直观。在内涵上,精神具有自由、自我依赖、不能对象化及自身软弱四大基本特征。
自由性是指人的存在不再受有机体的约束,不再受本能的制约,从而使他能独立于环境,把环境变成“对象,向世界开放。动物只能按照自己的生理和其间接形态的特点,按照本能和感觉结构来测量环境的结构。它根据欲望目标的方向作出反应和改变环境,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心理生理状况。与此不同,具有精神的人的行为动机独立于本能冲动和由本能冲动所决定的外部感觉环境,要求直观对象的真实本质和纯粹的存在。他从人格出发去克制本能冲动或开放被克制的本能冲动,他的行为可以向世界的各个方向无限扩展延伸。“人乃是一个能无限地向世界开放自己行为的未知数,人的形成乃是依靠精神力量提高到世界开放性的过程”。
自我依赖性是指人依靠的是自己的精神力量。精神的出现不仅使人把环境变成对象,而且也把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心理体验和活动功能都变成对象,形成了自我意识。这进一步使人的环境和人的心理过程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变成了对象。因此,只有人才具有鲜明的事物范畴和实质范畴,使各种感觉能在同一的现实核心上联系起来,使各种现象能够集中到同一个具体事物上,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空间。也只有人才能够超越自己,超越作为生物的自身,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嘲讽和幽默,从仿佛时空性世界的彼岸出发,把一切,其中包括自身,变成自己的认识对象。
不能对象化是精神的第三个特性。精神是唯一自身不能对象化的存在。因为精神的中心人格既不是具体的存在,也不是物的存在,它只有在精神行为的自由进行过程中才有其存在,它是一个自身不断发生的行为秩序结构。它只存在于其行为之中,并通过行为才表现出来。人只能通过跟踪精神行为来获得有关精神的部分知识。就知识的精神而言,获得其本质秩序的部分;就爱的精神而言,获得其客观价值秩序的部分;就作为意志的精神而言,获得其世界进程的目标秩序部分。
最后,软弱无力是精神的第四个基本特征。这涉及到精神与本能的关系。精神一方面使人从本能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使人能够把与情感直接相联系的现实非真实化,能够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有力地说一声“不”。在这个意义上,舍勒认为“人是那种能够依靠自己的精神,面对激烈的生命而在原则上禁欲地行为的生物”,是“能说‘不’字者”,是“反对一切赤裸裸的真实的抗议者”,他从不满足于周围现实,总是贪婪地去突破此时此地此状的局限,努力去超越自己周围的现实,包括自身的自我现实。但另一方面,精神的表现活动又要受到本能的制约。因为精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本来完全没有任何力量,它的活动能量必须靠禁欲的升华来提供。精神的存在并不依赖于本能,但精神的能量化却要靠对本能的抑制来提供。然而,也正是精神的存在才导致了对本能的抑制。这样,人的精神和意愿总是意味着引导和控制本能,精神的行为必然始终具有生理和心理的平行联系。
根据这种精神和本能的二元论的分析,舍勒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进化论、传统哲学中的机械论和活力论,以及宗教神学对人的本质的解释。首先,他认为进化论将人作为生命进化的高级阶段是不恰当的。人不是以直线方式从动物中分离出来。人的特征并不是具有更高的生理功能或心理能力,而是在于根据其精神而活动。精神使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开来。其次,哲学上的机械论忽视了生命范畴的特点,也误解了精神。哲学上的活力论则过高地估计了生命原则的范畴,贬低了精神的作用。最后,宗教神学所假定的一个精神性的、无所不能的人格神,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因此,也无法用神的本质来确定人的本质。舍勒认为,人的本质只能通过对人本身的分析才能理解。人本身包含着精神和生命这一更高的、更深刻的矛盾,只有通过对人的精神和本能的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解,才能真正把握人与动物的区别,把握人的本质,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前言 ………………………………………………1
导论:“人”之观念中的问题 ……………………5
第一章 心理物理性存在的等级秩序 ………………9
一 感觉冲动(植物)…………………………………10
二 本能(动物)……………………………………17
三 联想记忆………………………………………23
四 实践理智(高等动物)……………………………29
第二章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34
一 “精神”之本质----自由,对象存在,自我意识……36
二 “精神性”范畴的例子:实体;作为“空虚”形式的空间和时间………………42
[三 精神作为纯粹现实性]………………………………46
第三章 作为精神之基本行为的理念化着的本质认识……………48
一 “现象学还原”作为阻抗之扬弃的技术(实在性,阻抗,意识)……………50
二 人作为“生命之禁欲者”…………………………53
第四章 关于人的“消极的”和“古典的”理论……………55
一 消极理论和批判………………56
二 古典理论和批判………………61
三 在自然、人、历史以及世界根据中的精神与力量的关系………………63
[四 历史中的精神与力量的关系]……………………66
[五 世界根据中的精神与力量的关系]…………………68
第五章 身体与灵魂的同一性:对笛卡尔的批判………………70
[一 生命与精神的矛盾]……………………78
二 对“自然主义”理解的批评:其形式性的-机械论的类型………………79
三 对“自然主义”活力论类型的三个亚类型[的批判]………………80
四 对克拉格斯的人类学理论的批判………………83
第六章 论人之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与“宗教”………………87
[一 关于人与上帝之关系的宗教观念的主要类型…………90
[二 人作为欲望和精神之共同游戏的形而上学位置]………92
人名索引………………………………95
译后记…………………………………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