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依附现象,反映的是独立自主的求知信念缺乏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社会偏向与现代学术制度的相互建构,是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知识与制度,作为学术活动的内容与规则,是影响学术文化建构的两大变量,《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以“知识-人(文化心理)-制度”的关系联结作为分析框架,通过追溯现代学术转型的历史过程,考察学术文化心理的演变及其与学术发展的关系。
《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释了论题涉及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梳理了相关史实发生的历史轨迹(第二章)。
儒学,由道德实践理性构成的人生论旨趣,建构了“社会人”的传统文化心理;科学,由求真超越的知识论诉求,建构了“个体理性人”的现代学术文化心理。在我国学术史上,从儒学知识型到科学知识型的现代学术转型,不仅是知识形态的变更,还带来文化心理的冲突,也就是学术研究要不要坚持求知与独立的文化信念问题,这一冲突贯穿在学术转型史的各个阶段中。
第二部分从“知识与文化心理的相互建构”和“制度与与文化心理的相互建构”两条路径,分析了现代学术转型以来,文化价值观的嬗变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
从知识的角度看,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型成为中国学术的主要形态,通过严格的方法训练、分科治学,知识生产的“创新”诉求与学术自主意识,逐步被知识界所接受,这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超越,如,“为学问而学问”与“学以致用”的学问动机;批判质疑的民主独立精神与权威主义的社会依附心理,等等。这主要是通过知识的理性启蒙价值来实现的,是在个体的致知过程中获得的学术信仰。
从制度建构上看,现代学术的独立自主价值观,集中表现在蔡元培时期,通过“重学抑术”的知识制度与聘任制的组织制度,建构起学术求知的信念追求。其后的大学学科制度,以偏重科技应用的知识取向和单位集体工作的组织取向,实现的是社会倾向的价值观,因此重拾传统学术的文化遗骸。同时发现,学术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自主性,中国传统文化构筑的意义世界是人们进一步社会行动的依据。
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术文化心理和学术成果的特征:权力意志与力量型学术,探索了学术文化重构的出路与途径等问题。
纵观中国学术史的漫长过程,知识分子建构了具有强烈社会倾向的“力量型”学术,彰显了“权力意志”及其延伸出的满足控制感、稳定感的生活目标。
对如何建构现代学术信念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认为,从主观上看,主要靠学术水平的提升,加强学术化,使学人们在亲历的学术探索中自觉获得另外一种生活的意义,启发主体性,这是学术文化重构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术信念不是靠规范、教导、权威等外在力量强加的。从客观上看,提供教授权力、国家权力、大学权力共存的差异制度语境,尤其是加强求知型教授文化在主流制度中的力量,是现代学术信念构建的可为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的核心观点认为,学术依附行为是由传统文化心理与现代学术的知识样式、错位组合的产物。实用功利性学术目标和强社会成就动机,是依附性学术的两大特征;在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意义下,借助现代学科制度,人们通过协商与互动,主动选择、构建、发展出种种依附行为,因此,是通过千千万万知识人的行动延续传统、沟通现代的主动建构。总之,知识、人、制度相互作用的社会建构论观点,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解释学术依附行为和学术文化偏差问题的基本立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