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引导】
情景:找个时间,好好端详你的孩子,看看你能说出他多少优点。妈妈准备让读二年级的毛毛参加暑期行为训练班,老师要求家长填写学员信息登记表。登记表中有一项是填写孩子的优点及个人爱好,
妈妈便打电话问孩子,让孩子自己先找找自己的优点。
人物:妈妈、8岁的儿子毛毛。
初衷: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
结果:有进步,但很艰难。
过程:
妈妈:儿子,你参加夏令营需要填写一张表,表上要求填写你的优点及爱好,先说说优点吧。
毛毛没有说话。
妈妈:上次妈妈问你的时候你不是说出了十多个优点吗?
毛毛:喔,我想一下。
毛毛:爱思考问题、上课喜欢回答问题、帮助同学、喜欢踢足球……
妈妈:对呀!这都是你的优
点,喜欢踢足球是爱好,那现在说
说爱好吧!
毛毛:喔,喜欢踢足球、打乒乓球、下象棋、看书、画画、学英语……
妈妈:嗯,对对对,你的兴趣爱好还很广泛呢!
【向老师解读】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意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以及人生成长中所需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在谈到孩子交友、动手、处世以及执行计划、管理自己等方面提出“我能”的问题,这些都是家长在引导孩子面对问题时,需要提升的基本能力,是家长必做的工作。这是一项艰苦而又需要有足够耐心,考验父母培养孩
子美好品质的坚持性的任务。孩子的这些美德和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的,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工作,但是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必备的内在力量的生长之所在,不可小视。当孩子不能很利索地说出自己的优点时,家长要意识到:这时的孩子对自己的认同感是不够的,对自己的接纳与被爱的能力是不够的。家长就需要反思:自己对孩子自信力的建立是否有缺陷。这时家长一方面积极引导孩子找出自己的优点,另一方面家长要“狠狠”地说出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以及自己所处生活圈子的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认同感。即使是孩子的缺点,在家长看来,都是孩子成长的“宝贝”,是留给孩子成长的通道和空间。这些缺点和失败中一定蕴涵着孩子成长的积极因素,都具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优点,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孩子也拥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案例引导】
情景:孩子的卧室。
人物:妈妈与8岁的毛毛。
初衷:让孩子学会看别人的优点。
结果:引导孩子坚持好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过程:
在行为习惯训练班里,老师每天都会让孩子们说作文,说别人的优点。孩子结束行为习惯训练班的生活回到家里,妈妈也坚持每天都这样做。
晚上入睡前,妈妈与儿子的交流时间。
妈妈:儿子,你们每天在那里都要说作文吗?
毛毛:对的,每个同学都要说。
妈妈:说什么呢?
毛毛:比如说,小小的我呀。去爬山了,就要说爬山记。
妈妈:小小的我?这个怎么说呀?
毛毛:就是说自己的优点、特点、缺点,还有兴趣。
妈妈:哦,这个题目不错。看来你去了那里后进步很大哟!
毛毛:我们每天都要说。
妈妈:哦,那我们今天开始也来说吧。
……
妈妈:我们说了记在一个本子上。
于是,母子俩从奶奶到爸爸,从妈妈到自己,从同桌到邻居,
一一发现他们的优点。
【母亲感言】
(1)体会到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是改变自己,而不是针对孩子的问题来对付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出现问题才学习,应该在孩子的问题还没出现时就要学会规避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2)孩子出现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已经累积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合适的机会,孩子就会寻找一个突破口,在什么时候爆发只是必然中的偶然。妈妈不能太焦虑,也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从哪里错
的就从哪里改,错误是宝贝,把它当作一次教育的契机。
(3)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孩子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关注妈妈内心的改变,关注孩子改变的过程,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如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4)教育孩子,更是教育自己。感谢孩子,让妈妈得到了成长的机会,在孩子的身上,妈妈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5)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某一种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自己要领悟、反思。
【向老师解读】
这是非常好的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这是一次“发现之旅”的对话。妈妈引导孩子发现他人的优点,就是学着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发现自己到发现自己的家人,从发现身边的人到发现这个世界。即使错误、缺点、失败以及所有糟糕的事情,也一定能从中发现正面的动机和意义,这是给孩子的心灵注入美好的人生种子,也是教会孩子正向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个人认为,能发现他人的长处以及发掘自身的优势,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人生成长中因这种发现激发出内在的生长力量,最大限度地运用在生活中,并发挥这种优势获得快速成长,拥有幸福人生。
这个关于发现的对话,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发现,不仅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亲密,同时让孩子因发现激发出积极情绪,孩子对生命的体验也会更深刻、更具价值、更有意义,生活品质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分享】
路易·琼斯说:“赞美不能改掉孩子的缺点,但能鼓励出孩子改掉缺点的热情。”关注孩子的缺点,就像用刺眼的聚光灯聚焦孩子一样。
他的缺点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他自己却看不到,他的眼睛会马上闭上。如果一个孩子被迫公开承认这些缺点,他就再也不想在私下改正了。因为孩子的内心已经找到安放缺点的平衡点,无须改正。
10岁的嘟嘟已经在当地一所著名的小学上四年级,喜欢看书,按他母亲和老师的话说,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同时他也是让家长和老师非常头痛的孩子,因为他总是以自己叛逆的方式回应家长或老师的指令。你知道他的这种“叛逆对抗—顽强战斗—假装屈服—挺身再战”的行为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吗?
从7岁的丁丁、8岁的毛毛、9岁的然然身上,我们能否看到10岁之前的嘟嘟呢?
本章探讨的修德关键词:尊重爱的智慧积极情绪
一、妈妈的权威
当家长训斥孩子时,是否恐惧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在规划孩子未来时,是否在说孩子要对父母而不是自己负责?当我们抱怨孩子时,是否在期待某种回报?所有对孩子的要求,是基于孩子的成长需要还
是家长内心的需要?
【案例引导】
情景:孩子的同学到家里来找孩子出去玩,离吃晚饭还有大约40分钟,妈妈就告诉孩子去玩半小时回家。孩子的同学马上计算时间,并对孩子说应该什么时间回家。孩子慌慌张张地准备出去玩的东西……超过规定时间6分钟回到了家。
人物:9岁的然然、妈妈、爸爸、外婆、外公。
初衷:让孩子知道守时。
结果:知道错误,接受惩罚。
过程:
妈妈(一进家门就看见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孩子):你几点回的家?
然然(哭着):都怪××同学。开始问他几点了,他说还没有到。后来再问他,他又说超过了,我就跑回来了。
妈妈:我问你是几点回来的?
孩子又把刚才讲的理由重复讲了一次。
妈妈:我问你几点回来的?
然然:11分从下面跑上来的,回家没有看时间。
妈妈:你应该几点回来?
然然(沉默了一会儿):我不知道,都怪同学。
妈妈:同学没有提醒你的义务,谁应该记住时间准时回来?
然然:我。
妈妈:你认为回来晚的原因是什么?
然然:我没有认真,听到你说半小时回来,但是没有计算回来的时间,还有就是不应该怪同学,这是我自己的事。在这之前,妈妈总是问孩子玩多久的时候,就会问他应该几点回家。
妈妈:很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在听到同学说超过时间后立即跑了回来,说明你是想守时的。但是,你的确迟到了。现在算一下迟到了多久?
妈妈把离家和回家的时间告诉了孩子。
然然:6分钟。
妈妈:好的,因为你迟到了,所以要惩罚你。
然然(忐忑地看着妈妈,怯生生地):惩罚下周二不能到小区玩。妈妈心里想,然然可聪明着呢,反正做完作业后没有时间下去玩了,所以才会这样说。
妈妈:不行,明天你做完作业后,本来可以玩20分钟游戏的,从这里扣……
妈妈话还没有说完,然然就伤心地大哭起来。
妈妈:你迟到了6分钟,所以加一倍,你明天玩游戏的时间是多长?
然然(算了一下):8分钟。
妈妈:好的,那明天就从游戏时间里扣除12分钟,玩8分钟。然然继续哭着……正好爸爸叫吃饭了,妈妈就叫然然洗手吃饭,然然没有理会,继续哭。外公3次叫他吃饭,然然也没有理会。后来大家各自吃饭,不再理他。
过了一会儿,然然到餐桌前吃饭。
然然(自我安慰地):8分钟就8分钟,周二的时候多玩一会儿就行了。
妈妈:什么地方玩儿呀?
然然:上电脑课呗!不过要表现好了才可以打游戏,你以为这么容易呀!
妈妈:哦。
【向老师解读】
从孩子最后的回答中我们看出妈妈的教育是失败的。孩子在心里并不接受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这是一个南辕北辙的教育结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努力希望做好孩子的孩子。当孩子要努力管住自己贪玩的心,自觉回家时,妈妈要及时给予肯定。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孩子在努力,最终管住了自己回到家。尽管晚了几分钟,但孩子有了自控意识并化为行动,这才是家长最望孩子拥有的能力。尽管没有准时,但是孩子做到了第一步,应该得到及时肯定。其次才是不仅管住自己,而且准时。所以,当孩子还达不到这个标准时就无法让孩子一步到位。
在对话中,我们看到母亲在“追究”孩子的过错时,直逼孩子走向“消极认知”——“我没有认真……”当一个孩子在他的内心里不断被外界的压力一点一点撕掉渴望的美德时,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认错中不断地自我否定时,因家长的负面偏好在无形中逐渐促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时,一定会造成孩子成长的无力感!甚至走向反面——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不认真、我不守时、我无能……
当孩子的美德被家长一点一点拿走时,基于美德之上建立的人格优势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孩子是无法获得的。只有当家长会爱,有能力爱,并懂得尊重、接纳孩子时,方能引导孩子的成长。接下来是训练孩子守时。要让孩子做到这一点,首先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比如让孩子戴上表,而且家里显眼的地方都能看见钟表以显示时间的移动,并让孩子获得这样的认知——时间的不可逆性!过了就过了,过了是追不回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守时。其次是建立规则,使用时间要有计划性。每天晚上在家里的时间都有规律地安排做什么,如学习时间(复习、预习功课的时间)、亲子阅读时间、玩耍时间、吃饭时间、做自己爱好的工作的时间、与同学在小区里玩的时间、每天晚上体育锻炼的时间、洗漱时间、上床睡觉的时间等。先选定每天晚上需要做的项目,然后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如果哪一项做到了,按时了,甚至提前了,就应该受到肯定并将信息及时回应给孩子,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自己掌控时间的量。有进步就及时肯定、表扬和激励,不断增加孩子自主安排的时间,把节约出来的时间划归到孩子玩耍或者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去,这样就会激发起孩子掌控时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于以上的解读,试着这样与孩子对话。
妈妈:儿子回来了?
孩子:是的。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的?
孩子:晚了6分钟。
妈妈:是吗?太遗憾了,差6分钟就准时了,对吧?但是妈妈还是要祝贺你取得的进步,肯定你所作出的努力,因为你终于管住了自己贪玩的心,跑步回家,我很欣赏你的这个行为。一个人要能管住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当你非常熟悉时间的时候,我想你是可以做到准时回家的,对吧?不然以后时间跑在我们的前面去了是追不回来的。妈妈坚信,明天再出去玩的时候一定会准时,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属于自己了,对吧?
【分享】
当发现孩子的错误时,家长不要明知故问,直接陈述事实。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证明孩子的错误。采用明知故问的做法,会引起孩子“防御性”撒谎或者推卸责任。因为任何时候,每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也不例外。当家长盘问时,孩子会选择向外归因或撒一个很笨的谎,最好的结果也仅仅是很尴尬地认错,而且也不会改正这个错误,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没有关系了。所有的效果,都来自一个人的认知提升和内心改变。
……
展开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国际积极心理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
此书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由大量生动鲜活的故事组成。在解读故事的背后,是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原理,这使得本书不仅实用,而且经得住考验。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代表,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专栏作家赵昱鲲
这是一本行之有效的行动手册——它完全是基于作者和父母们一起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而且这些父母用自身的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它将帮助更多的父母学会用有效的、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更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勘称中国版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少年先锋报》社长周山河
本书正是一个专业教育研究者,历时十年沉淀,为父母们带来的贴心指南。对家长来说,爱孩子,不仅需要用情用力,也需要用心用智。尊重孩子的天性,“温柔地坚持”,耐心地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
——主流教育媒体《今日教育》编辑部副主任张磊
圣严法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本书运用了大量时下全球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于丰富的实战案例中,相信这些前沿视角会让读者朋友们增添许多的“恍然大悟”!
——《新校长》传媒副总编刘东灵
哈代有言:“呼唤者与被呼唤者,他们很少互相应答。”若此言投射于人伦亲情中,更显分量。孩子在呼唤时,您是否能感知?您在呼唤孩子时,孩子是否能应答?祈愿这本书能给您带来改变和思考。有一天,您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轻声地说:“嘿!我在你右边。”
——《课堂内外》编辑余柏瑶
家庭教育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子失败。
——四川省内江市实验学校校长张玲
从向老师处收来的宝,都被我刻脑子里了:“孩子就像那海绵,它不但吸收你说话的方式,还会吸收你处事的行为。”
——读者半轮繁花
在遇到教子难题时,我总是首先想到向老师。在路口,有她的微笑挥手。
——学生家长恩彤妈妈
本书的教养理念总让我眼前豁然开朗,虽不认识向苏老师,但有网络相连,感觉您就在身边。
——网友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