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翻译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19539
  • 作      者:
    陈浩东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翻译心理学(Psychotranslatology)是从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的角度对翻译现象、翻译活动、翻译行为、翻译过程及翻译原理进行阐释、分析、总结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翻译专业必读书系:翻译心理学》从心理学的微观角度探索翻译本源的必由之路,又创新地把群文化心理跟翻译活动结合研究,这种宏观的视角能更好地将翻译研究与人类文明史相联系,体现翻译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从而建立起翻译心理学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钱学森在《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把人的思维方法分成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并且指出“这三种思维学都是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也可以合称之为思维学。”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排除还存在目前尚未得知的其他类型的思维方法。我们知道,人脑的每一个思维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共同或交错起作用。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担负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球则主要担负形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通过脑内最大的神经纤维束——胼胝相联系,人的思维活动就是通过胼胝的信息传递,由左、右半球相辅相成协调完成的。人在某一具体的思维活动中,可能是某一脑半球起主导作用,但没有另一脑半球的配合协调,思维就不可能完整、健康地进行。同时研究还发现,左脑在抽象思维方面占优势,而右脑则在形象思维方面占优势。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大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者实际上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补充和互相转化的。
  既然人类的思维就目前的划分有以上三种方法,那么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翻译的思维过程当然也有这样三种方法。
  首先,从抽象思维来看,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通过概念,形成判断最后达到推理。我们知道,翻译首先涉及的是语言问题,作为翻译思维的符号材料(思维的材料可以是实物材料,也可以是符号材料),语言以其语法结构和语义系统帮助思维的实现,翻译者要将A语言转换为B语言,就必然运用自己掌握的A语言的语法概念判断各个词、句及段之间的关系,通过对A语言符号的分析,从而推理出A语言符号的所指。因此,我国语言学家朱星先生在《汉语语法学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指出“两种语言文字的翻译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语言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而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可见,翻译依赖于逻辑,逻辑思维是译者手中的有用工具。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就是寻找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这种内在联系进行翻译,组织译文。特别是当语言的表面形式和内在意义发生冲突时,逻辑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使我们准确通顺地传达原文的内在实质。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逻辑思维在分析语法、语义、语用及文本等各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例如,英语句子中逻辑关系较强,较多运用连词等进行连接,层次清晰,关系明确;而汉语主要靠意义来连接,较少使用连词。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学科范畴与研究任务
第二节 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
第三节 翻译心理学研究任务与方向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翻译心理学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翻译思维机制:符号的认知意义
第一节 语言、思维与现实
1.1 语言与语言学
1.2 思维
1.3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第二节 信息加工的大脑机制——语言编译机制
2.1 大脑——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的基地
2.2 语言编译机制的形成
2.3 语言编译机制的操作过程
2.4 人类的记忆——语言认知加工的核心
第三节 语言符号的认知意义
3.1 语言的符号性
3.2 符号的类别
3.3 符号系统
3.4 符号的意义——符指过程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语际符号交换:翻译思维的运行模式
第一节 翻译——语言与思维的双重转换
1.1 翻译的思维过程
1.2 翻译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翻译思维的运行模式
2.1 语言符号转换的基础——符号翻译
2.2 英汉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
第三节 英汉双语语言符号的基本转换模式
3,1符号学的翻译原则
3.2 英汉双语语言符号转换的四种基本模式
第四节 翻译思维运行模式中英汉思维及语言差异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审美与社会意识:译者心理机制
第一节 译者审美体验的心理建构
1.1 对审美体验的理解
1.2 审美的主体与客体
1.3 对译者审美体验的理解
1.4 共鸣
1.5 移情
第二节 再创造过程中的译者心理
2.1 译者的再创造
2.2 再创造的心理条件
第三节 译者的翻译动机
3,1认知需要
3.2 审美需要
3.3 自我实现的需要
3.4 外在诱因
第四节 译者风格与审美机能
4.1 风格的定义
4.2 审美差异
4.3 个性审美差异与翻译风格的形成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精神需求:古代佛经翻译与中华文化心理建构
第一节 汉末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状态
……
第五章 变革动机:中国近现代翻译活动与读者集体意识
第六章 价值取向:中国当代翻译活动与读者大众心理
第七章 译介传承创新:欧罗巴文化心理建构
第八章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误译的形成机理
第九章 品牌名翻译:文化心理学视角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