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4964
  • 作      者:
    乔东平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乔东平,1963年出生,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哲学博士学位(Ph.D)。目前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虐待和儿童保护、儿童和家庭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曾经主持或参与青年思想、社会救助、灾后心理援助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发表儿童虐待、社会救助、哲学、教育等方面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多本著作和教材的写作,与人合著《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
展开
内容介绍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对“虐待儿童”这个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进行了中国本土的诠释,是中国第一本对“虐待儿童”的界定问题进行经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著作,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对中国儿童权利保护在政策层面和社会工作干预层面均有启示意义。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采用社会文化的视角和亲子关系的分析架构,运用质性研究“扎根理论方法”,基于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搜集的大量资料,分析北京儿童和父母各自对亲子关系、父母打孩子、体罚、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的诠释,建构了“虐待儿童”的本土概念,探讨了在西方社会文化情境中发展出来的“虐待儿童”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虐待儿童问题在中国内地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利于增加中西方在虐待儿童问题上的沟通、了解和对话。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重视倾听儿童的声音,凸显儿童的视角、观点以及研究儿童方法的独特性,分析儿童与父母/成人视角、观点的异同,有利于增进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了解,促使成人反省对儿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尊重儿童的尊严和权利。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儿童权利与父母权利
    (一)儿童权利和儿童保护
    1924年,救助儿童国际联盟制定的《儿童权利宣言》(《日内瓦宣言》)在国际上确立了“儿童权利”的概念。195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扩展了儿童的权利,规定保护儿童免遭所有形式的忽视、残忍对待、剥削和买卖,还提出了儿童“最大利益”的原则,儿童有权受到“特殊保护”,使儿童的地位发生变化,由权利客体变为权利主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广泛签署,把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责任强加于各国政府。该公约的最大特点是将18周岁以下的儿童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赋予他们与成人同样的权利和尊严,即儿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权利主体,具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是第一个明确规定保护儿童免于遭受所有形式的伤害(包括父母的伤害)的国际人权文件,“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第19条第1款)。
    由于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研究者的关注,保护儿童权利的条款在各国法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我国1991年制定、2006年修改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和要求,规定了儿童的各种权利以及儿童保护。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疑惑、现象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我的立场和自省
五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概念框架
一 儿童和童年
二 儿童权利与父母权利
三 虐待儿童及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四 儿童养育、身体虐待与社会文化差异
五 研究虐待儿童的理论模式与社会文化视角
六 亲子关系、权力关系
七 儿童的声音与父母/成人的声音
小结

第三章 探索的路径:研究方法论
一 为何选择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二 研究地点与研究过程
三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四 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五 反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六 研究伦理和法律问题
七 研究的可信性与局限性
八 资料的分析和呈现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当代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
一 亲子之间的感情关系:父母和孩子的相互责任
二 亲子之间的感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全方位关注”
三 亲子之间的权力关系
四 转型期父母:管教的难题与“虐待儿童”的风险
小结

第五章 虐待儿童:父母的建构
一 父母对打孩子的解释和态度
二 父母对虐待儿童的意义建构
三 亲子关系对父母建构“虐待儿童”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虐待儿童:儿童的建构
一 儿童挨打的经验和态度
二 儿童对虐待儿童的意义建构
三 亲子关系对儿童建构“虐待儿童”的影响
小结

第七章 对“虐待儿童”的中国式诠释与比较
一 儿童观点与父母观点的相似性分析
二 儿童观点与父母观点的差异性分析
三 虐待儿童问题上的“迷思”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儿童权利保护:反思和启示

附录 访谈纲要和焦点小组讨论主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