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乐于仙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928042
  • 作      者:
    刘红著
  • 出 版 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红,男,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先后专职、兼职任教于武汉音乐学院、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香港道乐团团长、艺术总监,国立华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兼职、客座教授。热衷于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道教音乐文化的研究,遍访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等地的主要道教宫观,在海内外出版了包括《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武当韵》、《道乐论》、《天府天籁》等专著、合著十一本;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黄钟》、《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东方宗教》、SINIC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上音音乐学论丛·乐于仙俗:刘红音乐论文集》所涉,总体包括道教音乐和地方民间音乐两大部分,即文集标题中“仙俗”之所涵。由于是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学术的态度,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除了对原载文字上的错误作必要的修改之外,不做内容和观点的任何改动,以保留本人学识认知及学问追求过程的历史记录。
展开
精彩书摘
  论“竹枝歌”
  “竹枝歌”是一音乐概念,经刘禹锡据此仿作“竹枝词”,自唐以来,“竹枝词”便成了文学诗体的概念。然而,由于“竹枝词”脱胎于“竹枝歌”,原本同属一体,因此,文学概念的“竹枝词”与音乐有着密切关联。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原竹枝歌究竟如何,刘禹锡并未采录,只留下了他自己的十一首仿作。如果说现在尚流传有“竹枝歌”体的民歌,由于相隔千年,在内容方面,不可能完全一样,何况由于唐代诗人的仿作与“润色”,更不可能保留原貌。不言而喻,诗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所决定,仅能以“竹枝词”来描绘当地的风情,至多在诗中寄托点自己的感情。从体裁形式来说,诗人的“竹枝词”体与民歌的“竹枝歌”词,也有不同之处。唐诗的“竹枝词”是诗人所作的文言体诗,而古今的民歌,却是人民的方言口语词,两者相比也有差异。那么现在流传的民歌中,究竟哪些体裁形式的民歌与唐代盛行的“竹枝歌”同源同体呢?笔者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浅探。
  一、从“竹枝词”观“竹枝歌”的词体
  过去,关于“竹枝词”属于何种词体的论述中,各有各的说法,归纳起来均由唐以来文人所写的“竹枝词”来决定。如于鹄《巴女谣》有“巴女骑牛唱竹枝”,说“竹枝”是放牛歌;范成大《竹枝词》:“当筵儿女歌竹枝”,就认为是“姊妹歌”;又如顾况的《竹枝词》中有句“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就认为是“哭嫁歌”等等。
  歌曲的体裁种类,是根据歌曲所演唱的社会作用与生活内容来判断的。何况古人对“竹枝词”的概念,几乎把它当作全部的民歌来看待,例如描写“哭嫁歌”的《竹枝歌》:“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如巴娘唱竹枝”。可见所指的内容不能作为歌曲的种类。
  ……
展开
目录
前言
“潜天沔”一带语言及民歌特异性探源
“声曲折”考释
试论“武当韵”——兼谈道教音乐的哲学蕴含
论“竹枝歌”
《全真正韵》采录整理报告
论“武当韵”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
“虚”——道乐审美之一层次
释道乐“步虚”
论道教音乐种类及其层次划分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
论全真派道教音乐的形态特征
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之概念和方法讨论
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记谱问题
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
道内人与道外人的“现代”道乐观——基于道教音乐之概念与价值观念的讨论
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
香港与大陆之道教音乐的比较研究——有关发生环境的分析
1957-2008:当代道教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
当下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与问题——答关注者问
从“冷门”到“热点”——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
湖南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中的多重宗教文化表现——《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五个个案研究析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