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14367
  • 作      者:
    李静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静,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讲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诗乐文化、明清小说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教育部“近代音乐文化编年”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曾参与编写《中国小说鉴赏》(教育部指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从梅花说到美》(四川天地出版社,2012年)、《礼乐无锡》(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以及《近代散文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等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西文明在近代的对撞加速了rf1国从传统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西方的音乐与教育体系东传到中国,逐渐受到士林的重视。西洋音乐由于被视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启蒙”、“教育”、“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问题深入互动,逐渐成为参与建设现代中国的重要角色。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从一个全方位的“文化”视角来研究中同近代的“音乐”问题。在更深的意义上,作者希望可以进一步思考传统“乐教”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思考在对“安顿人心”缺乏关注的现代社会中,“音乐”可能扮演的角色。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批评应该说是与“合群”理念联系在一起的。“合群”的意义不过是要民众以“国家”的形态从事于“外竞”。因而,“合群”必然指向“国家主义”,这是二而一的问题。不过,二者的批评目标还是有所区别的。“合群”理念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传统雅乐中倾向个人品性修养的音乐形式,而用“国家主义”批评的主要是传统雅乐中的“庙堂音乐”。当然,在清朝还没有覆灭之前,有识之士用“国家主义”来批评“朝乐”还是有所顾忌。
  近代音乐提倡的“合群”理念与中国古代“乐合同”的观点有其相似之处。《荀子·乐论》说:“乐合同,礼别异。”《礼记·乐记》也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的作用在于严肃等级,乐则能使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廉士在《乐者古以平心论》中化用《乐论》的说法:“故听之朝庙者和敬,听之乡族者和恭,听之闺门者和亲。盖惟合不和者使之和,故能合不平者归于平也。”近代一些音乐理论家也常常将两种“合”的理念放在一起谈:“音乐不特兴美劝善与高洁之快乐,又可养成协同之心。盖音乐自身,本为调和的,为以音之协和发挥宇宙调和原则之艺术也。故由音乐可兴调和共同之念,其结果脱离个人主义,涵养共同一致之精神,与同情相怜、尔我相亲之温情也。”
  不过,仔细分析之下,却仍可以发现古今乐论中的两种“合”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古代乐论“乐合同”,“合”指向的是“和”;而近代乐论“合群”,“合”指向的是“群”。也就是说,古代乐论强调的是乐的“和谐”作用,调和“不平”的作用;而近代乐论强调的则是乐的“团结”作用,“结成一团体”的作用,具体到近代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则是“结成一国家”的作用。匪石说:“故乐也者,所以汇合不齐,而使倚托于一途也。”“汇合不齐”与“倚托一途”在实质上是非常不同的。不过,古代乐论于“合群”之意也并不是没有表达,《乐论》中就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旨趣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本书各章说明

第一章 近代音乐的“发生”——“音乐”重新进入“政”、“教”体系
第一节 近代对音乐的重新“发现”
第二节 近代的“音乐改良”
总结

第二章 “尚武”的歌曲
第一节 晚清的三部军歌
第二节 近代“尚武”精神的提出
第三节 “尚武”的乐歌创作
第四节 近代音乐中的身体政治——“军国民主义”与学校音乐、体育教育

第三章 俗乐改良——近代音乐改良的第二条道路
第一节 《新小说》上的“杂歌谣”
第二节 《绣像小说》上的“时调唱歌”
第三节 近代音乐改良的第二条路线
第四节 以民间曲调入学堂乐歌
附录近代期刊中的“歌谣”

第四章 “文”、“白”之间
第一节 “文”、“白”问题的初显
第二节 “质直如话”的“教育唱歌”
第三节 “古义微言”的“国学唱歌”
第四节 “正体”与“别体”
第五节 “文雅”:近代乐歌艺术性的诉求

第五章 国歌的诞生——以民国国歌《卿云歌》为中心
第一节 “国家主义”与晚清的爱国歌曲
第二节 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
第三节 对中华民国的政治想象
第四节 国歌品性之争:“右文”还是“尚武”
第五节 歌词之争:“文言”还是“白话”
第六节 曲谱之争:“中乐”还是“西乐”

第六章 音乐作为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音乐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近代音乐带来的礼仪变化

第七章 近代乐歌对“少年中国”的想象与塑造
第一节 近代乐歌对新事物的宣传
第二节 近代乐歌对新人格的塑造
第三节 新人眼中的新世界
结语
附录 1901-1918年乐歌集存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