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按照多世界的观点,全部自然科学都不能成为客观实在性的普适标准,不能成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的普适的划界标准。使任何一种对象世界脱耦,向所谓终极的实在投影而去,所得出的本体论模型都不足以反过来成为一切对象世界的基础,都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日常人生活和劳动在其中的世界,一个画家、音乐家、品尝家以它为对象的世界,与物理学家、化学家的世界同样是真实的。这些不同的世界有其独立的自主性、平权性、不可还原性或不可替代性。
由于各个世界中有着受社会实践的不同方面所决定的特殊的真实性标准,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我们一方面应当承认洛克和中国古代的名家、近代的章太炎得出“雪不白”、“冰不冷”、“火不热”的论断,并非诡辩,而是有高度智慧和启发性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肯定,在日常生活中,谈论花是香的、草是绿的、雪是白的、糖是甜的,才是正确的;相反,硬要说花不香、屎不臭、煤不黑,那倒是荒谬的了。这种荒谬之所以产生,是由于错把物理世界(或其他世界)中的实在性标准搬到日常世界中来的结果。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常识,而且在日常生活领域,我们还必须尊重常识。在此,我们赞同反映论、模写论,并借助于描述系统相对性或多世界的观点,对反映和模写的条件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通过这样的说明,可以避免以往围绕反映论出现的诸如“象形文字论”、“符号论”之类的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按照多世界的观点,根本就不会再提出红色与波长是否相似的问题了。因而也就无须用“红色是‘辩证地’与光波相似的”一类说法来“辩证地”自圆其说了。①
这或许可以说是从马克思的“把握”论高度上来推动认识论发展的一个结果吧!
传统的形而上学不懂得任何把握方式、任何本体论都有其相对性和限定性。它们往往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膨胀为神化了的绝对,以为只有自己所偏爱的本体论才真正代表终极的实在,而其他的哲学系统则不过是胡说。
……
展开
——范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