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练习,又期待孩子自己吃得快又干净,这可能吗?
对孩子来说,在他的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面临着一个个“困境”,做父母的,出于疼爱、呵护孩子,不舍、不敢、不想让孩子受到一点痛苦与挫折,一旦孩子被“困难”弄得手足无措,就亲自出马把一个个本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给拿掉。这不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和权利吗?
家长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在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完善的物质条件下,孩子就会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可结果却往往与家长的心愿背道而驰:孩子并没有更加快乐,相反地,还在生活中碰到大大小小没完没了的问题,甚至和家长有了若隐若现的隔阂。如果父母细心观察孩子的话,他会发现孩子的独立意向,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来”的想法。这时候,过多的“爱”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我成长的锻炼机会。
关爱孩子是必须的,但不能放任自己的感情,以关爱的名义过度介人孩子的生活细节。孩子独立学习或玩耍时,不要从旁干涉,指手划脚;在孩子不接受自己关爱或反感时,要及时察觉,纠正做法,不能一味从孩子身上找问题,更不能在孩子表示反抗后发脾气,强迫接受自己的关怀。
切记:在娇惯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步入社会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要么感到手足无措,在彷徨中失去生活的信心,永远“长不大”;要么就走上反抗社会、铤而走险的道路。
(1)多给孩子一点自主权利和选择权,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
展开
——卢梭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林格伦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