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表现,会受父母言语的引导其实,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外界的评价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总是在孩子的耳边说:“你真不听话,怎么不好好学习呢,你怎么就不知道用功呢……”你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难道孩子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
这时,你肯定会说:“当然不是!”那么,孩子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呢?其实,这些话语都是父母给孩子随意贴上的标签。
情景1:
小磊学习了一天,吃过晚饭后,他看着电视,想休息一会儿再去学习。这时,爸爸却对小磊说:“你怎么就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呢?就那么不愿意学习吗?”
情景2:
周日上午,小磊一直在学习,快到吃饭的时候,他想喝杯咖啡,就去了厨房。可妈妈看见他却说:“你太不认真了,对待学习这么懈怠,考试时怎么会考好呢?”
情景3:
这次期中考试,由于试题偏难,很多同学的成绩都不理想,小磊也不例外。可妈妈知道成绩后却说:“你平时不努力,考试成绩怎么会好呢?”
每次听到父母这样说自己,小磊心里都很难受。可是小磊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渐渐地,他也就习惯了父母说的那些话,既然自己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小磊也就不愿意继续努力了。
情景4:
又是一个周末,小磊没有像以前那样在房间里安静地学习,他怕爸爸妈妈知道了责备自己,就把房门锁上后躺在床上睡觉。小磊认为自己的成绩一直都很一般,也许真是爸爸妈妈所说的那样--自己不爱学习。小磊本来是一个用功的孩子,就是因为爸爸妈妈总是不理解他,才最终变得不愿学习了。这就是父母随便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的结果。如果你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慢慢地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确不爱学习;如果你给孩子贴上不爱干净的标签,慢慢地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不爱干净……
于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父母言语的引导。这就提醒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父母怎么评价孩子,会引导孩子怎么看待自己。我们的想法,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内心感受,更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下面这个过程更加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感受评价一熟悉评价一不抗拒并逐渐接受评价一按照评价行动一最终形成与评价一致的结果。所以,我们尽可能地不要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可以评价孩子的行为,但是不要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贴标签。因为我们的话语和行为会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所以,父母要正确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不要让不良话语妨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好的评价不一定是“好标签”“我女儿就是棒,连续三年都是三好学生,成绩总是第一名,考上名校没有一丁点儿问题……”雨薇的妈妈经常这样说,一方面是鼓励女儿学习,一方面是自豪地向别人炫耀。雨薇也很争气,从小到大,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她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多才多艺,钢琴早就已经过了八级,报纸上也经常出现报道她的文章。可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在高考中失利了,离本科线差了15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相信的事实。好孩子雨薇怎么了?
其实,正是“好学生”这个“好标签”害了她。过多的夸奖会带来压力过多的好评和夸奖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平时,那些压力不会表现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压力不存在。一旦环境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孩子就可能难以控制内心潜藏的压力。维持良好的形象会让孩子感觉很累孩子拉琴,我们常常会鼓励说:“这段拉得真好!”其实,这句话有让孩子继续拉一段的潜在含义。在学业方面,我们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当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的赞扬有让孩子继续这样做的寓意。
孩子会为了得到表扬和不让父母失望而努力地维持自己的好形象,这样做是很辛苦的。不但要想着学习,还要想着结果,孩子的内心能不累吗?这便是很多平时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型考试中发挥失常的原因。
因为经常听到表扬或好评的孩子,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一般较差,因为他们很少经历困难和挫折的锻炼,也就不能很好地应对挫折带来的一些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因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难以经受住巨大压力的考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