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的本源”就是无,无赋予了否定以“不性”,但是因为“这个不并非由否定产生,相反,否定倒是植根于从无之不化作用中产生的这个不。但否定也只不过是不着的行为的一种方式,亦即说,只不过是先行植根于无之不化的行为的一种方式”①,即否定所具有的不性是在“无之不化”,从而被存在者分享之后才得来的。“无之不化”指的是存在者对存在者整体(存在或虚无)的抗拒,此时的存在者是自为根据而存在的。笔者认为,海德格尔在此的意思是强调存在者放弃了其存在(虚无)之根基,僭越虚无而成为了规定者,否定就是在对无之根源的放弃中,获得了无才具有“不性”的。但这都是虚假的,存在者的僭越只会使其越发陷入畏(等情绪)的困境之中。所以被赋予“不性”的否定并不具有自身产生“不”的能力,它只能以无为根源,否定的“不性”是“无”赋予的,是无使否定成其为否定,而不是相反,“由此,我们便大体证明了上面的论题:无是否定的本源,而不是相反”。②当否定作为存在者,被海德格尔归纳为以无为根基的产物之时,当否定所具有的特权也是由无赋予的时候,这也暗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崩溃。这种崩溃首先来自于逻辑(特殊理智)权威的丧失,其后成为逻辑的崩溃,再次演变为形而上学的倒塌。海德格尔对此的解释是,
如果在有关无和存在的问题的领域里,理智的权威如此这般被打破了,那么,这样一来,在哲学范围内逻辑之统治的地位的命运也被裁定了。“逻辑”之观念本身就消解于一种更为源始的追问的漩涡中了。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