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德式转向<br> 1.哥白尼式转向<br> 康德将自己《纯粹理性批判》的新探索称之为“哥白尼式转向”。这个比喻意味着把以往的形而上学认为主观乃外在对象之“摹写”的思考颠倒过来,强调主观是以“投入”外界的形式而“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向主观(人类)中心主义的回转。然而谁都知道,哥白尼的“转向”最重要的是从天动说转向地动说,即对以地球(主观)为中心之思考的否定。那么,康德没有重视这种“转向”吗?不,我认为康德有关“物自体”的思考,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表现了“哥白尼式转向”。例如,他这样说道:<br> 感性的直观之能力,严格言之,仅为感受性,即在某种状态中被感动而伴随有表象之一种能力,至表象之相互关系,则为空间时间之纯粹直观(吾人感性之纯然方式),此等表象在其以空间时间中所有此种形态联结之,及依据经验之统一法则能规定之限度内,即名为对象。此等表象之“非感性的原因”,完全非吾人之所能知,故不能为吾人所直观之对象。盖此种对象不能在空间或时间中表现之(空间时间纯为感性的表象之条件),故一离此条件,则吾人不能思维有任何直观。吾人可名“普泛所谓现象之纯粹直悟的原因”为先验的对象,但纯为因此能有与“视为感受性之感性相对应”之某某事物故耳。吾人能以吾人可能的知觉之全部范围及联结,归之于此先验的对象,且能谓此先验的对象先于一切经验而以自身授与者。但现象虽与先验的对象相应,并非以其置身授与,乃仅在此经验中授与吾人者……<br> 在此可以发现,人类在能动地构成对象之前,是以透过感性促动主观而赋予内容的物自体为中心的。换言之,康德强调的是主观的被动性/Geworfenheit。除了海德格尔,康德以后的哲学家--甚至叔本华那样的康德主义者--都否定了物自体这一概念。其结果康德被看成能动地构成世界的主观性哲学之祖。这似乎与他所谓“哥白尼式转向”的方向一致。然而,康德本人马上否定了这样的观念论。那么,康德要做什么呢?他只是批判地折中了合理论和经验论吗?<br> 要正确理解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需要探讨哥白尼自身的转向。地动说乃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思考,而非哥白尼独创。当时,这种思想是被禁止的,因此,哥白尼虽抱有地动说的想法,但在生前一直回避对该学说的提倡。据托马斯·库恩讲,即使在1534年哥白尼死去出版的《旋转》中,他也还是依据古希腊托勒密的宇宙论展开论述的。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的只是在书后附录的天文学家才读得懂的那部分文字。哥白尼的学说带来了这样的结果:托勒密之后的天动说所谓天体旋转运动的偏离,若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视角来看将得到消解。这并没有证明地动说,实际上地动说被人们接受要等到一个世纪之后。但是,即使是支持天动说的人也不得不采用哥白尼的计算体系。虽然太阳的确围绕着地球旋转,但他们却可以认为从计算上讲“仿佛”相反的。<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