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价值的转换中,道德价值的转换居于首位。
尼采看出我们的文明表面看来是健康的,其实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因
为揭开我们文明的底层,发觉里面充满了颓废与怨恨的色彩。尼采乃追溯根
源,结果发现,欧洲道德传统实以基督教为主流。于是尼采对于基督教的批
评乃集中在道德的问题上。
尼采以前,有不少人攻击基督教,尼采的批评所以显得特殊,乃在于他
的抨击基督教道德甚于基督教教条。尼采看出,前人攻击基督教所采取的历
史和科学的路线,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于是他转移方向,彻查基督教在
道德上的影响,他发现基督教教人怜悯,自我否定,禁欲主义,结果把这世
界涂上了浓烈的悲观色彩。基督教这些怜悯的说教者,只看到人的动物性,
他们缺乏对于人的尊严的尊敬。如果按照基督教的道德观点或生活观点来看
,世界岂不变成一个大病院。
基督教企图传播怜悯的德行来攻击人的尊严,因为怜悯本身就包含“俯
就”,同时还包含“蔑视”(可不是吗?我们从来不怜悯我们所崇拜的人)。
基督教传布怜悯之情,以缩限人的能力与独立性,使每一个被怜悯的对象都
不能自立——你愈不能自立,便愈需外力的援助,于是基督教那套“神之救
助”的幻想,便笼罩着你。
同时,基督教又梦想着最后的审判和永恒的地狱之火。他们一方面讲谦
逊、温和、苦难,另方面却根据这些理想来审判别人。于是,憎恨乃成为道
德的核心。甚至于他们所宣扬的“爱”,也只是无能的憎恨之模品。
道德的目的,乃在于求人的自我完成,而基督教的道德观却有害于人的
自我完成,因而必须加以扬弃。
尼采解剖基督教的道德观,同时他也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历史。他发现
以前的道德盲目的服从习俗,建立在迷信的恐惧上。不管任何人违反了习俗
,都会使整个群族感到有罪,他们对于违反习俗的人,都期待着超自然的惩
罚。他们视受难为美德,视残酷为美德,视虚饰为美德,视复仇为美德,视
否认理性为美德。这些都是群族道德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尼采把道德分为群
族道德和个体道德,不过他认为迄今所有的道德都还具有某些集团性。
群族道德最古老的类型是“群体道德”,尼采说,群体形成的基础是怯
懦与恐惧——强者则本性上是独立的。因此,一个群体重视一致与平等,憎
恨差异与独立性。所以群体道德倾向于凡俗,诉诸平庸。一方面,群集动物
由于不能自立而需要领导,群居的生命养成强力的服从本能。另方面,一个
群体常迫害天生的领导者——优越的强者。
尼采指出群体道德的着重点在历史过程中曾经发生变化。早先处在一个
危机的环境中,由于恐惧的心理,群众养成好战的冲动,只要对于团体有利
的行为都被赞扬。但是,当外在危险消除时,恐惧就转向群体中的某些分子
。他们并求安全、和平。群体道德共享颓废道德的价值:诉诸怜悯,免于痛
苦,苟且偷安。
P31-3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