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精)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787593
  • 作      者: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责编:邹滢|译者:谷启楠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塞巴斯蒂安的面具紧紧贴在我的脸上。”

★ 弟弟解开早逝哥哥的人生之谜

★ 带有魔幻色彩的文学侦探小说戏仿

★ 埃德蒙•威尔逊最喜欢的纳博科夫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对英文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系列在已出版的二十余种纳博科夫作品中,精心挑选六种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精装版全新面貌呈现,其中不乏《洛丽塔:电影剧本》等市面上难以寻见、读者翘首以盼的佳作。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纳博科夫早期代表作。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位行踪隐秘、特立独行的作家,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V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异母弟弟,为了反驳其他传记作者对已故哥哥的歪曲,他决心还原哥哥生前的“真实生活”,亲自为哥哥写一部传记。他仔细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遗留文件,走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人,抓住每一条线索,尤其要解开两场恋情之谜。渐渐地,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怪癖的小说作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叙述者本人也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成了镜像般的又一个主人公。浓郁的色彩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典型的唯美作品,它以华丽简净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爱、死亡、艺术等永恒主题。

欢迎来到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在文字魔法师的迷宫中畅游,做一个快乐的囚徒。如果文字能唤起至纯的感官享受,那么舍此无它。


展开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展开
内容介绍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二十世纪公认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早期代表作。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位行踪隐秘、特立独行的作家,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V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异母弟弟,为了反驳其他传记作者对已故哥哥的歪曲,他决心还原哥哥生前的“真实生活”,亲自为哥哥写一部传记。他仔细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遗留文件,走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人,抓住每一条线索,尤其要解开两场恋情之谜。渐渐地,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怪癖的小说作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叙述者本人也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成了镜像般的又一个主人公。浓郁的色彩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典型的唯美作品,它以华丽简净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爱、死亡、艺术等永恒主题。

展开
精彩书评

★想象的伟力再难找到如此活力充沛的代言人。——约翰•厄普代克


★货真价实的魔术师。——保罗•贝利


★多么荣幸,他选择使用我们的语言并使之焕然一新。——安东尼•伯吉斯


★纳博科夫的感受力之强大、丰盈和多姿多彩,在现代小说家中无可匹敌,鹤立鸡群……

如果文字能唤起至纯的感官愉悦,那么舍此无它。

——马丁•艾米斯


★他对小说创作的各色招式驾轻就熟,还发明了属于自己的新技法。——彼得•阿克罗伊德



★我们时代z具原创性和创造力的作家。——《金融时报》


★纳博科夫的天赋不仅在于他能将一切主题都转化成清晰的视觉意象,

他还有近乎放肆的幽默感,任何悲剧在他笔下都能荒诞毕现。——《观察者》


★鲜活的记忆萦绕其中,面对命运的恶意嘲讽,或游戏其间,或与之抗争…纳博科夫幽暗跌宕的故事之中闪烁着救赎的微光。

——《新闻日报》


★他所使用的语言是一件神奇的工具,微妙至极,却又充满力量:

我们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作者,包括乔伊斯,能像他这样,捕捉世界瞬息万变的光影。

——《波士顿环球报》


★天才之作……

遣词造句,精雕细琢,奔泻无隘,直抵始终如一的独造意象,

于无形中将思维的逻辑演绎到了极致。

——《沃斯堡星报》


★任何一个认为人、人的思想及缺陷极为重要的个体,

自能发现其中的意趣。

——《里士满时讯报》


★纳博科夫极致丰富的描写,令人炫目,

他亲切地呼唤着过去,并着力刻画意识的奇谲之处。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塑造个人经历并赋予其意义上,心灵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纳博科夫对其刻画之生动、探索之灵活有力,无人能出其右,

由此推及,对于理解和包容个人的经历,亦无人能与他比肩。

——《华盛顿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书房。在这里,你透过窗户可以看见后花园或公园,看见变暗的天空,看见几棵榆树而不是橡树,尽管这条街的名称让人认为有橡树。一个没有靠背和扶手的皮面长沙发占据了屋子的一头。几个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书桌。上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支红铅笔、一盒曲别针——这书桌看上去闷闷不乐,冷漠疏远,可是那盏放在西面边缘的台灯倒很可爱。我摸到了台灯的脉搏,那蛋白石做的球体便逐渐亮了起来:这轮神奇的月亮曾见证过塞巴斯蒂安那只来回移动的苍白的手。现在我开始办正事了。我拿起他遗赠给我的钥匙,打开了书桌的几个抽屉。

 

我先挑出两捆信件,上面有塞巴斯蒂安潦草的字迹:“待销毁”。有一捆信每封都折叠得很严密,我无法看到里面的内容;信纸呈蛋皮般的浅蓝色,有深蓝色的边。另一捆里信纸颜色不一,上面有纵横交错的女人笔迹,笔道很粗,很潦草。我不禁猜测这是谁的笔迹。一刹那间,我内心激烈地斗争起来,我真想仔细察看那两捆信件,可是又竭力抵制这种诱惑。遗憾地说,我好人的一面占了上风。可是当我把这些信放在壁炉炉栅上烧的时候,有一页浅蓝色信纸散落下来,在火焰的酷刑下向后弯曲,就在摧毁性的黑色爬满它之前,有几个字在火光中完全显露出来,然后跌落下去,一切都结束了。

 

我疲倦地坐到一张单人沙发上,思索了一会儿。我刚才看见的字是俄语,是一个俄语句子的一部分——实际上,这几个字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别以为我想从这偶然的火光里发现小说家构思情节的粗浅意向)。它们的字面意思译成英语是“您的方法总要找到……”——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这几个字的意思,而是它们是用我的母语写的。我一点都不知道她是谁,那个给塞巴斯蒂安写信的俄国女人,她的来信塞巴斯蒂安一直收藏着,并放在克莱尔·毕晓普的来信旁边——不知为什么,这让我感到困惑不安。现在壁炉又漆黑冰凉了。从壁炉旁的沙发上,我可以看见书桌上那盏台灯的美丽光芒,可以看见敞开的抽屉里满出的纸张的明亮白色。有一大页纸孤零零地躺在蓝色地毯上,半边在阴影里,由于光线投射是有局限的,恰好把它沿对角线分成了明暗两半。一刹那间,我仿佛看见一个浑身透明的塞巴斯蒂安坐在书桌旁边;或者不如说我想起了那段描述他寻找罗克布吕纳镇却找错了地方的文字:也许他更喜欢在床上写作吧?

 

过了一会儿,我继续干我的正事,检查那几个抽屉里的东西,并把它们大致分类。抽屉里有许多信件。我把这些信放在一边,准备以后浏览。在一本颜色花哨的书里有许多剪报,封面上有一只令人生厌的蝴蝶。剪报里没有一篇是评论他自己的作品的:塞巴斯蒂安太自负了,不屑于收集那些评论;就是偶然得到那样的剪报,他的幽默感也不允许他耐心地把它们贴起来。尽管如此,那里还是有一个贴着剪报的册子,里面所有的剪报都是关于一些发生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和环境里的奇怪事件或梦幻般荒唐的事件(我后来在空闲时仔细阅读它们才发现的)。我还发现他赞成使用混合隐喻,因为他可能认为混合隐喻与那些事件同属朦胧的噩梦类型。我在一些法律文件中间找到了一小片纸,上面有他写的一个故事的开头——只有一句话,半截停了,不过这倒让我有机会观察塞巴斯蒂安写作过程中的奇怪做法:他修改了文字以后从来不划掉原来的字。举个例子,我碰到的短句是这样写的:“由于他是个睡得很沉睡得很沉的人,罗杰·罗杰森,老罗杰森买了老罗杰斯买了,那么害怕自己睡得很沉,老罗杰斯那么害怕错过明天。他是一个睡得很沉的人。他很怕错过了明天的事荣光早班火车荣光所以他买回家一个那天晚上买回家不是一个而是八个大小不同、嘀嗒声强度不同的闹钟九个八个十一个大小不同的闹钟嘀嗒响这些闹钟九个闹钟正如猫有九条他把闹钟放在闹钟使他的房间看上去像一个”

 

很抱歉,句子到此为止。

 

在一个巧克力糖盒里有些外国硬币:法郎、马克、先令、克朗——以及它们的小面值零币。几支自来水笔。一块未经镶嵌的东方紫水晶石。一个橡皮圈。一个长玻璃瓶,里面有药片,是治头疼、神经失常、神经痛、失眠、噩梦、牙疼的。治牙疼的说法似乎不可信。一个(一九二六年的)旧笔记本,里面全是过时的电话号码。许多照片。

 

我原想会在照片里找到很多女孩子的形象。你们知道那种女孩子——在阳光下微笑,夏天拍的快照,法国人的光与影的技巧,穿着白衣在人行道、沙滩或雪地上微笑——可是我错了。我从一个有塞巴斯蒂安简略字迹“H先生”的大信封里抖落下来二十四五张照片,都是同一个人的,展现了他人生的不同阶段。第一张照片是一个又穷又脏的圆脸小男孩,穿着不合身的水手服;下一张是一个戴着板球帽的丑男孩;再下一张是一个有着短粗鼻子的青年,等等,等等;最后才看到一系列已成年的H先生的照片——令人厌恶的、像牛头犬的那种男人,而且越来越胖,背景有摄影室的布景,也有真正的前花园。我不经意间看到其中一张照片附有一张剪报,才明白这个男人是个什么人。剪报写道:

 

“创作小说化传记的作家征求男士照片,要求此人有精干的外表、朴素、沉稳、不饮酒,最好是单身汉。将在上述作品中有偿使用其童年、青年和成年时的照片。”

 

塞巴斯蒂安始终没有写那本书,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可能还在考虑写,因为最后一张显示H先生高兴地站在崭新的小轿车旁的照片注明的日期是“一九三五年三月”,而仅仅过了一年塞巴斯蒂安就去世了。

 

我突然感到疲倦和伤心。我很想看看与他通信的那位俄国女人的面容。我很想看看塞巴斯蒂安本人的照片。我想看很多东西……然后,我随便环视了一下房间,突然看见书架上方的阴影里有两张镶着镜框的照片。

 

我站起来仔细察看。一张是放大的快照,上面是一个被剥光上衣的中国人正被粗暴地斩首;另一张是平庸的摄影作品,上面是一个头发拳曲的小孩在和小狗嬉戏。塞巴斯蒂安把这样两张照片并列悬挂在一起,他的欣赏情趣令我生疑,不过他既然收藏它们并挂出来,大概自有道理。

 

……

 

对啊,我说得对,剑桥几乎每年都有春天和夏天(那神秘的‘几乎’两字特别让人高兴)。是啊,塞巴斯蒂安很喜欢懒洋洋地躺在一艘方头平底船上,在剑河里漂荡。可是他最喜欢的活动还是在黄昏时分沿着一条小路绕着草地骑自行车。在草地上,他会坐在一个栅栏上,看着一缕缕浅红鲑鱼色的云彩在灰白的晚空中变成单调的黄铜色,同时进行思考。思考什么呢?他是在想那个仍然把柔软的头发编成辫子的伦敦东区姑娘吗?他有一次曾跟着她穿过公地,冒昧地接近她,亲吻了她,以后再没见过她。他是在想某一块云朵的形状吗?他是在想黝黑的俄国枞树林后面的朦胧落日吗(啊,我要是能了解他回想起的这类事,花多大的代价都愿意!)?他是在思考草叶和星星的内涵吗?是在思考“沉默”这种鲜为人知的语言吗?是在思考一颗露珠的巨大影响力吗?是在思考上万亿鹅卵石当中的一块鹅卵石那令人心碎的美吗?所有的鹅卵石都有含意,可究竟是什么含意呢?他是在思考“你是谁”这个古老而又古老的问题吗?这问题是针对在朦胧暮色中奇怪地躲闪的自我而提出的,是对从来没有人真正领你进入的上帝的世界提出的。也许我们可以假设:塞巴斯蒂安坐在栅栏上的时候,心中翻腾着许多话语和幻象,不完整的幻象和不充分的话语;可是他已经知道,这种情况,也只有这种情况才是他生活的现实,而且自己的使命存在于他将要适时穿越的那个鬼影萦绕的战场之外。我们这样假设会更接近真实情况。


展开
目录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精)》无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