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的爱情,又不止于爱情。
爱情是终极命题;爱的自由,追寻真善美的自由;反抗父权、反抗规训、反抗阶级
◆有关青春期、死亡、性爱。
拆解青少年阶段对性与爱的理解与实践,以及男性与女性在爱情中会有怎样不同的体悟与认知。
◆旗舰学者、专家深度解读。读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前世今生。
莎士比亚故居基金会荣誉主席、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荣誉理事斯坦利·韦尔斯爵士(Sir Stanley Wells)坐镇主编;多伦多大学英文系教授,国际莎士比亚协会荣誉副主席吉尔·利文森深度解读;国内资深译者精心校译。
◆装帧新元素,经典新呈现;精美便携本,经典随身读。
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在新颖缠绵的对话中体认对方,由此发现自我,产生了炽热的爱情,却因家族世仇无法终成眷属。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悲剧,展现了极致的爱与痛,探讨了爱情与夫权、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对立,彰显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其热情奔放的语言与瑰丽的想象更深化了审美意蕴,使该剧在百年之后依然焕发着经久不衰的浪漫生机。
本书导读及注释由国际莎士比亚协会荣誉副主席吉尔·利文森教授编撰,从故事神话来源、父权制社会的暴力、文字游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剧本演出史等多角度切入分析这部莎翁经典爱情悲剧。
如今虚拟现实蔚然成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似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虚拟的三维全息图。一方面,这部剧演绎了一段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青春的激情如闪电般转瞬即逝,但剧中用最动人的诗句讴歌了永恒的、理想形态的两性之爱。另一方面,这出悲剧描绘的爱情故事深受 16 世纪末英国社会习俗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这些赋予了这则故事政治维度和历史意蕴,同时冲淡了其理想主义色彩。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兴起,第三个角度应运而生,与此前的建构角度迥异,即专注于变化而非恒定。从这个方面来看,莎士比亚勾画了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行为模式。
不同的视角及其糅合使这出剧呈现出复杂性,甚至是相悖性。由多重视角互不相容而彰显出的流行故事的复杂性,又在戏剧中得以复现。这些原有的故事广泛传播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事迹,并融入神话和浪漫传奇元素,开辟出一种不同风格的叙事文本。这类故事体裁新颖,以提倡创新、多变和逼真的修辞传统为依据。 莎士比亚做出的一些为人所熟知的改写—如压缩事件和各类巧合使其更为紧凑、精心设计角色、增强修辞效果—都加强了作品的异质性,让观众注意到叙事的内在矛盾,以及某种永恒(the timeless)与当下(the timely)的叠置。
因此,不同版本的流行故事决定了剧本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接受效果。故事的原型或许可以用来解释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及其他衍生品,如音乐和戏剧能够如此动人心魄的原因。它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如 16 世纪的意大利城邦、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格兰以及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观众所处的现实世界。这类文本最初工于藻饰,以此赢得读者及提升故事的可信度。在 16 世纪被广为人知后,创作者可以利用读者的期待视野,对故事原型进行种种改写。莎士比亚是第一个不仅改动剧情和人物,还改变风格的人,创作出了一个后人纷纷仿效的版本。他在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关于创作策略的蛛丝马迹。因此,复原这个故事可以一窥艺术家在再创作时的端倪。
罗密欧与朱丽叶 1
《罗密欧与朱丽叶》导读 191
前 言 192
导 读 195
前莎士比亚时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195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 215
演出历史 278
日期 321
流动的文本 331
缩写与参考文献 359
编校说明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