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幸运的人(为什么女性如此享受中年)
0.00     定价 ¥ 6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24973
  • 作      者:
    作者:(德)苏珊·拜尔|责编:夏文钊|译者:全栎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亮点】

l  一本关于身体与心灵、爱与欲望、权利与责任、感性与自主的书

l  18位风格迥异的女性,18个诚挚的人生故事

l  带你走近中年时代充满感染力的、不被定义的幸福

【编辑推荐】

在你脑海中,“中年”两个字有着怎样的含义?它是否意味着一个不太令人期待的人生阶段——意味着一个身体健康的日渐衰退、职场发展遭遇瓶颈、亲密关系几经波折、充满了焦虑与不自信的阶段?而由于种种文化与社会原因,女性可能对中年时期有着更加悲观的预期。但其实,中年时代也可以很美好。

我们对中年时代的悲观预期,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时代用了过多的笔墨颂扬青春的活力与张扬,这往往让我们过分关注青春的流逝,而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除了皱纹之外,岁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使得中年时代依旧美好,不可替代。

德国记者苏珊·拜尔采访了18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年女性——这些“幸运的人”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全球化的发展与社会性别观念的进步,与她们的母亲一代相比,她们拥有的机会更多,接触到的世界也更加广阔。这些女性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在职业发展和亲密关系做出了各色各样的选择,但却一致赞同她们的中年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乐”。

她们因何得出如此结论,如果我们无法使青春永驻,如何才能拥有充实、快乐的中年时代?快翻开这本书,这18位风格迥异的女性的经历,或许能带你找到答案。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珊·拜尔(SusanneBeyer),生于1969年,自1996年起为《明镜周刊》工作,曾任文化类报道编辑18年,也曾担任文化版编辑部副主任。她曾担任该周刊新闻杂志副主编4年,现在,她为柏林办公室撰写时政类报道。她快乐地度过了50岁生日,对与她同龄的女性的相遇充满了好奇心。对于年龄的增长,她并不感到失望。

 

【译者简介】

全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口译硕士,德国波恩大学德语笔译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专业文学学士,曾赴德国、波兰交换学习。持有CATTI德语二级笔译证书,译有社科类书籍《谈判的逻辑》。

 

【审校人简介】

张敏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专业文学学士,曾赴德国、波兰交换学习。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拥有多年中学德语教学经验,曾获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技能大赛中学德语组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女性,已然步人中年。在大众媒体的叙述中,女性的中年往往伴随着有关职场、健康、家庭关系与外貌的焦虑与失望……难道,这些都是人到中年的必由之路吗? 书中的18位女主人公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虽然她们的亲身经历各不相同,但却能在一件事上达成共识——她们的中年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乐”。这种自信和平静从何而来?这些女性经历了什么,我们可以从她们身上学到什么?为了一探究竟,《明镜周刊》撰稿人苏珊·拜尔与名模克劳迪娅·希弗、作家希莉·哈斯特维特、欧洲议会议员卡塔琳娜·巴利和唱作人乔伊·德纳兰等女性公众人物,以及护士、气候研究人员、大学教授、服装设计师和企业家等不同职业的素人女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呈现了18位女性风格迥异的中年体验。 这是一本关于身体与心灵、爱与欲望、权利与责任、感性与自主的书,带你走近中年时代充满感染力的、不被定义的幸福。
展开
精彩书摘

【试读】

同学聚会的照片

我父母家的客厅里有一张照片。几天前,这里的地板被拆除了,所有的家具都必须先移走再搬进来,所以冒出了一些我没见过的东西。

这张褪色的彩色照片上有一群看起来较年长的女人。她们大多数留着干练的短发,有一些人烫了头发,穿着长度到小腿肚的宽松裙子、大衬衫或者马甲。在照片的背面,我发现上面写着:“高中同学聚会,1983年”。我又将照片翻过来,想找到我的母亲,我在最后一排发现了她。我几乎认不出她,因为她这一时期的照片很少,年轻时候的照片很多。

我常常觉得我1941年出生的母亲还很像少女,到今天我仍然这么觉得。但在这张照片中,被同龄人包围的她,给我一种陌生的感觉。事实上那时的她相对而言还比较年轻,至少对今天的我来说是这样——那时她和她的同学才四十岁出头,而我找到她同学聚会的这张照片时,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为什么她们会和当今的同龄女性看起来如此不同?我想,原因可能在我,与我对上一代人的看法有关。父母这个词的由来就表明了这一点:“父母”(Eltern)来自西日耳曼语,是“老”(Alt)这个词复数的比较级表达。我的两个“00后”女儿也会觉得我比我自己本身的感觉要老。

然而与此同时,在这张照片里,她们的脸上都几乎看不出任何年龄的痕迹。相反,她们给我一种感觉,好像这些彼此很少见面的女人都不约而同地决定要遵循某种风格与规则,她们的姿势、眼神、气质,都展现出一种景象:她们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框架里,或者是不被允许变化的框架里?

她们当中有一些人和我母亲一样做过老师,有一些做过医生,还有一些做了家庭主妇。她们这一代大多数女性都放弃了预先规划好的道路。很多人都是家里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我知道她们在20世纪50年代上学时的故事:她们中的一些人必须要从居住的偏远乡下坐火车长途跋涉到城里才能上高中。我妈妈每天六点起床上学。冬天煤炉的热气早已跑出了房间,薄薄的窗户上结满了窗花。蒸汽火车在七点前出发,女孩们会在车上吸烟,至少有时会这么做。她们这样是为了证明自己正值青春,证明自己独立。她们围在一起玩牌,即使在冬天也穿着高跟鞋,因为平底鞋会让她们想起那段她们想要彻底忘记的战后时期。

既然她们当时做了这么多寻求突破的事情,那为什么后来到四十岁出头——至少从这张照片看——她们却似乎不再抱有任何期待,就好像她们故意调快了时间,让自己比真实的年龄更大呢?我愣住了,想了想,又仔细看了看照片,的确存在变化,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具体是什么事情,当时的我还并不明白,但我觉得,我这一代的中年女性有着不同于母亲这一代女性的自我认知——更确切地来说,是被允许拥有不同的自我认知。

 

*

在我找到这张照片的两周后,我参加了自己的同学聚会。此时距离我毕业已经三十年了。当我走进聚会的房间时,我仍然想起了我母亲的照片。我的女同学们看起来和照片中的女人不同,于是,这又证实了我之前看母亲的班级合照所产生的感受。我在她们身上找不出统一的风格——这就是她们看起来更年轻的原因吗?我心想,这样的分类是合适的吗?年轻还是年老?从她们的举止和外表来看,我可能只能得出模糊的印象。还是说只是我自己想要这么认为?出于虚荣心?因为我想要说服自己,我们是逃过岁月摧残的一代人?这种想法让我很不适,以至于我没有表达出来。

其他人提出了我也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今五十岁左右的女性是不是不再符合我们脑海里还保有的一种形象?奇怪的是,我们对自我的看法并不符合这一特定形象,然而我们却开始期望其他人要符合这一形象。这意味着来自外部的形象,或者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形象,由社会所创建出的形象,比起我们自己的经历更能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看法。

聚会开始时,一位以前的女同学发表了演讲,她说道:“让我们此刻在这里回忆我们学生时代曾拥有过的轻松吧。”我试图回忆,但没有成功。

青春不一定意味着轻松,青春是一段充满期待的时期,有自身的期待,也有来自他人的期待。一个国家的繁荣,尤其是和平使人们的生活更轻松,也因此给每个个体带来了更多机会,但这种幸福也有不利的一面:随着机会增多,期望也会增多。特别是在迈向另一个人生阶段的过渡时期,在走向成年的节点,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是谁?如何找到适合我的生活?

在那天晚上的漫长聊天中,我对失去轻松或是失去青春并不感到遗憾。当然,对话中也不乏对中年压力惯常的打趣,但是这样的玩笑只停留在表面上,与更进一步的对话所表达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静和惊喜,惊喜的是生命的这一阶段带来的更多是丰富而不是失去;人生主要的决定做出了,这些决定并不总是快乐的,就像这个年纪的人所认识到的,每个快乐的决定也都有要付出的代价。任何对自己和他人都诚实的人都不会声称自己拥有一切。来自小城市的女同学们谈论了住在小城市的好处,路途短,邻里关系好,但也承认了她们有时会想去大城市的事实。所有找到了长期恋爱关系的幸福的人当然也必须学会接受伴侣那些与自己的期望或需求不符的特点。有些人可能希望再次坠入爱河,哪怕只是片刻,她们想要的那种感觉会伴着陌生一起出现,并通过信任而消失。另一方面,那些从艰难婚姻中走出来的人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但同时也感到与其相关的恐惧。

变老的经历是矛盾心理和接受矛盾心理的经历。这至少让我们感受到当晚的平静。


展开
目录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昨日

同学聚会的照片

又一个同学聚会

母亲和朋友

女性先驱者

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部分 今日

思想

大学教授亨里克·莱内曼:精神成长

身体

奥运选手比尔吉特·费舍尔:运动的乐趣

美丽

超模克劳迪娅·希弗:美无关年龄

权力

欧洲议会副主席卡塔琳娜·巴利:追求真实的勇气

爱情

职员安娜·胡特马赫:两个自由决定

宽恕

灵魂乐歌手乔伊·德纳兰:化解冲突

自主

作家希莉·哈斯特维特:抵制陈词滥调

关怀

老年护理助手奥尔佳·施密特:关怀的力量

为母

作家伊娃·梅纳塞:认清自我局限的幸福

成就

医生兼演员克里斯蒂安妮·保罗:通过认可获得解脱

态度

前家庭主妇安婕·史蒂芬:个人与政治之间的联系

责任

企业家安婕·冯·德维茨:让原因主导的勇气

参与

活动家梅拉尔·萨欣:家长制作风的结束

感性

演员玛丽·博伊默:强烈感知的天赋

风格

时装设计师特尔舍·布拉伦和苏珊娜·格罗恩克:为自信女性所做的设计

欲望

气候研究员弗里德里克·奥托:欲望自由的权利

记忆

朋克歌手黛比·哈利: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男人

作家杰姬·托马埃:对异性的同理心

 

第三部分 明日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