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演化研究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15869
  • 作      者:
    吴国清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城市化(urbanization)进程的提升加速引发城市空间环境与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当代城市发展动力由生产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不同城市之间竞争焦点已由为适应市场(企业)的生产需求兴建高效率大规模的生产空间,转向创新营造特色消费空间以满足各类消费需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全域旅游建设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20 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72 4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 ],我国公民的年休假日(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已达到115天,约占全年1/3的时间,游憩活动已然成为当代城市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当城市旅游消费步入全面升级发展阶段后,由于“旅游+ ”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城市游憩/休闲为核心形成文化、生态、健康、商务、娱乐、交通等诸多业态有机融合协同发展),特别是在当代消费逻辑的驱动下,城市空间已经成为可观赏、可游玩和可体验的消费品,即城市空间发展趋向游憩化,关于城市游憩空间更新/演化问题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当旅游流从单一的景点过渡到具备游憩环境的城市片区,游憩成为城市居民常态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功能。虽然早在1933年《雅典宪章》就明确提出游憩、居住、工作和交通是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但是游憩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在土地使用过程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使得有关游憩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愈加突出并亟待解决。从全球化维度看,在人口流动的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使得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摊大饼”式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没有节制地攫取和消费愈演愈烈,城市对土地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及生态空间秩序混乱、交通拥堵、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城市问题频发,城市游憩空间总量不足、空间分布失衡等现象凸显。很多城市传统风貌/城市街区肌理已湮灭在“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等大规模高强度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之中。如何从千城一面的现象中突围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公共空间潜能并复合叠加游憩服务功能,即重塑生动丰富的游憩公共空间已成为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全域旅游建设的着力点。
  第一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变革维度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全域旅游的推进,促使游憩公共空间建设成为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更新进程中最具特色、最活跃、最有竞争力的城市空间单元类型之一。而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规划及建设始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工业文明席卷城市化浪潮逐步渗透全球的过程中,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被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老城区更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社区再生等问题蕴含在当代城市空间更新及城市游憩公共空间迭代发展中,处于演变进程中的一座座城市堪称是一个个复杂且庞大的有机体系统持续动态运行、更新着。加拿大著名学者简 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多样性体现的正是有序复杂性,大都市应该提供人们只有在旅行中才能得到的东西。城市游憩公共空间不仅是联结城市居民消费与城市经济供给侧的最前沿,且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本身也是供给侧的重要组成。因此,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聚焦游憩公共空间资源要素整合,推演城市游憩公共空间主要提供机制与方式,探索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演化规律及优化路径,加速促进新型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再生,无疑极具理论研究及实践价值。
  一、破解城市化与城市更新难点问题
  城市是“城” + “市”的组合词,“城”原是指为了防卫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就城市的起源及演变来说,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城市的崛起,综合来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随着人口繁盛特别是工商业兴盛和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发展,也是人类聚集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人们不断聚集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因而,城市化也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逐步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作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是内需潜力和城市发展动能之所在。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成正比。
  纵观全球城市发展史,现代城市化目前已经历经多次浪潮的洗礼 。就城市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当城市化率超过60%时,城市化会从追求高速发展转向重视高质量发展。截至2018年,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基本都已经完成城市化,其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例如,2017年美国城市化率82.06%、英国城市化率83.14%、法国城市化率80.18%、德国城市化率77.26%、日本城市化率91.54%)。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9%),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78~2020年,我国城镇化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持续推进(图 1-1),其中1998~2003年的城镇化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堪称世界少有的城市化奇迹。综合比较,我国城市化发展仅用40余年就走过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渐进式的城市化进程,其超常规、跨越式的直线上升型的城市化特征令世界瞩目。
  图1-1 1978~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相关年度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城市人口飞速增长。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是快速城市化的时期)综合判断,中国2019年以后还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城镇人口仍会持续大规模增长。虽然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无疑城市化仍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所在。以上海 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江苏、浙江两省2010~2019年的城镇化率基本保持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0%左右,区域城镇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并仍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态势(图1-2)。无论是从城市常住人口(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的城镇化率已分别高达88.3%、70.6%、70.0%),还是城市空间形态等标准来看,长三角核心区域整体上已经步入成熟的城市化社会。
  图1-2 2009~2020年江浙沪和全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相关年度全国和江浙沪二省一市相关年度的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等
  城市化打破了原有的资源平衡,突破了原有的运行规则,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甚至无序蔓延发展大背景下,特别是人们对城市化发展理念、文化认同及城市环境承载力等认识不足、准备不够,使得城市化过程本身就存在着诸多风险。工业文明曾经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快速城市化摊薄了管控力量,也减缓、阻碍甚至逆转了城市化进程,进而造成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和政治民生问题。可以说,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城市面临着种种问题,诸如随着庞大的人口流入与流出导致中心城区日夜人口密度差距显著、高度集聚发展的产业业态格局、严重超载超负荷运转拥堵不堪的城市交通路网、高层建筑林立引发城市热岛效应,以及雾霾等极端天气给城市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等,这些是很多城市的共同烦恼,特别是城乡建设空间的无序蔓延和生态空间的不断被侵占等很多亟待化解的城市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风险。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改造、追求完善的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的机制存在于城市演进迭代之中。20世纪后期,国外很多发达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经济结构重组,特别是由制造业基地转变为第三产业基地和消费场所的大城市,其中心城区承受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及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财政问题等压力,普遍出现逆中心化或郊区化的趋势,直接导致中心城区大范围的衰退。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时期对旧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后工业化转型,即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并对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基于重新创造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区,吸引资本投资建设(改造或新建)城市游憩公共空间,以改善地区环境和持续恶化的城市形象,防止中心城区不断衰败,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城市复兴运动随之兴起并加速城市空间解构与重塑。
  就城市本质来说,城市为居民提供的应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文明生活方式,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样,为了满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游客对游憩公共空间的迫切需求,城市更新并非简单地对旧城区进行大面积推倒式拆除和重建,而是应“以人为本”,从尊重城市自身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出发,通过重新定义与保留改造城市老旧建筑功能及延续修补城市肌理,让城市重新焕发活力,真正实现城市“诗意栖居”。对于城市空间的改造,无论是被称为城市更新还是城市复兴,再城市化还是有机成长、有机缝合,或者都市再开发、地域保全、景观保全,或者文物保育等,都只是不同地区或不同阶段对其理解上的差异。当然,包括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建设(改造或新建)在内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在丰富实践中也有了许多不同于该词初义的内涵。
  二、持续满足市民游憩消费需求增长
  城市是一个人群、钱财和物质流动交汇之地,无论是现代城市还是千年甚至五千年之前的古代城市,城市始终是经济力量、社会力量、环境力量等具象化的显现。数量庞大的不同人群因为城市提供的物质流通和贸易机会等聚集,而各色人群的壮大又使得城市得以持续扩张和维持生存,可以说城市越大越会吸引到更多寻找机会的人群聚集。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城市中过上了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以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上海市为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 年世博会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启示和影响,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消费,而且还应有精神与价值的追求。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是否能满足居民需求,城市更新进程中怎样实现城市游憩公共空间与城市形态、功能等有机耦合,如何全面提升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品质及促使高品质游憩公共空间再生等,已成为考量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关键所在。
  当今世界正处于急剧变化状态,技术的飞驰,信息的泛滥,物质化、社会的浮躁,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脱实向虚”所带来的焦虑感,身处社会转型期和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居民游憩需求日益增长,为了缓解快节奏城市工作及生活压力,每到节假日居民们如潮水般涌向各类游憩活动场所,这使得很多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拥挤不堪。虽然早在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启动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 随着各大城市积极踊跃参与全域旅游创建,以及自助游、自驾游等个性化旅游出行方式等引发旅游市场结构的特色化、品质化、多样化等深刻变革,新消费革命和人工智能、5G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技术应用,促使虚拟场景体验式消费新业态模式加速发展等,在体验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符号消费等众多消费理念及消费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如何创新才能应对及满足飞速发展的时代消费潮流?
  1961年,简 雅各布斯发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需求。基于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在建构城市多样性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规划设计师还是政府部门、企业、商家、社会机构、居民或是游客?每一个群体乃至每一个人的诉求体现了不同的利益,原住民、新移民、租客、商户的本质需求是有所差异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变革维度 2
第二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概念辨析 12
第三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研究概况 22
第二章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选划类型 34
第一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形态解析 34
第二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选划实践 45
第三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供给类型 60
第三章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蝶变机理 67
第一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更新迭代 67
第二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 81
第三节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更新模式 97
第四章 政府供给/(生态)基础型:公园绿地建设管治 107
第一节 城市公园绿地时空演化 107
第二节 城市公园空间生产机制 123
第三节 公园绿地更新路径选择 135
第五章 市场供给/(生产)消费型:商业(购物)中心变革 140
第一节 城市商业(购物)中心更新迭代 140
第二节 商业(购物)空间变迁动力机制 157
第三节 城市商业(购物)公共空间优化路径 166
第六章 多元供给/(生活)服务型:特色街区保护更新 173
第一节 城市特色街区开发 173
第二节 城市特色街区空间更新 178
第三节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更新 192
第七章 综合实践样本:城市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 213
第一节 城市工业遗产“活化”实践研究 214
第二节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223
第三节 上海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廊道建构 234
第八章 结论 254
参考文献 26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