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雨水花园营建理论及实践(修订版)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7202259
  • 作      者:
    殷利华,王冠宜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国关于城市雨水管理的研究是在近十年才开始进行的,相对国外较多营建成功的雨水花园案例和较好的城市雨水管理理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明显落后。但随着城市水问题的突出,政府开始认识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重要性,本书的出版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殷利华,女,湖南省宁乡市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副秘书长。2018—201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及景观、工程景观学、植景营造、景观绩效等。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已出版专著3本,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
在研课题关注城市高架桥下消极空间的积极利用及其景观的生态化处理措施、城市道路雨水的生态化就地处理、道路生态景观营造、雨水花园措施研究及实践等。主要承担本科、硕士研究生“城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植景营造”等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并作为课程负责人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成功上线“园林植物”慕课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尝试从选址、布局、平面形式、尺度设计等方面探讨雨水花园空间布局的问题,分析渗透型雨水花园基底构造方式,结合武汉市的降雨特征,探讨适合武汉地区雨水花园的蓄渗构造。提出雨水花园植物对水、光、土壤、养护等的耐适性要求,推荐多种武汉地区适生乡土雨水花园植物名录,并在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雨韵园建设中进行应用和检验。结合雨水花园实习基地建设的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基于建筑屋顶雨水收集的雨水花园营建问题及解决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雨水是自然现象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常容易被忽视的自然资源。降雨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改善、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还可以控制水质、改善城市水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可获得多方面的生态效益。我国关于城市雨水管理的研究在十多年前才开始进行,相对国外较多营建成功的雨水管理设施实践和较完善的城市雨水管理理论,我国相关成果还明显落后。随着城市水问题的突出,我国政府从2010年开始认识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减少排水管网的投资,还可以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降低人们对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依赖性。在本书前言中也简单介绍了2012年开始从国家层面首推的"海绵城市"建设。如何细化落实和执行,则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进行系列的探讨和梳理。
第一节  城市与雨水的关系
在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中,与生命、生存息息相关的“水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面临着缺水问题,包括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而有关“水安全”“水生态”的城市水问题一直都被关注。
1.城市人水矛盾
城市与水的矛盾一直凸显,且矛盾类型多样。第一是“防”,历史上很多城市都遭遇过大洪水的威胁,择水而建的城市便筑起高堤坝,加厚防洪堤对付江河湖海的水;第二是“排”,对待城市中的雨水则力求“速排”,以防后患;第三是“引”,将附近水质良好、丰沛的地表水,通过花费大投资、大成本引入城市中,应对城市水资源贫乏的问题;第四是“挖”,地表水不足、水质不高的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来补充城市用水,导致地下漏斗效应显著;第五是“涝”,现代很多城市的建设规划存在问题,因为暴雨产生了频发的“看海”事件和由此引发的城市洪涝: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7·20”特大暴雨;2023年重庆万州区“7·4”特大暴雨;2023年7月31日,北方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山区等多地出现特大暴雨,导致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悲剧。这表示近年来,人与雨水的矛盾更加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水资源有多种类型,按其状态通常可以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五种。城市用水主要是存在于河流、湖泊、海洋、水库中的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城市雨水是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部分,是城市水循环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种重要的城市自然资源。然而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导致的大量不透水硬化地表,已经很大程度忽略并阻断了雨水参与水循环,把雨水当作废水排出城外,造成大量雨水资源的流失,加重了城市的缺水程度,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雨水问题、人雨矛盾也变得更加凸显和放大。
人们离不开水,有丰富地表水的城市虽然有着水资源的优势,如有着“百湖之市”之称的武汉,但这类城市往往地表水污染严重,面临着水质性缺水的尴尬。地表水欠缺的城市则大量开采地下水来维持城市日常需水,导致地表下陷,有形成城市超大地下漏斗的危险隐患。城市虽花费大代价进行了防水、排水工作,但现在很多城市依然还面临着城市内涝频发、缺水严重的问题。除了罕见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对城市应对具有一定的考验性,如何能有效协调城市常态下的人水矛盾?引起城市内涝的是“多余”的雨水,而要解决城市“干渴”的症状,同样可以由平时“被忽视”的雨水来缓解。
2.善待城市雨水
合理善待城市雨水问题,是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表现。降雨具有地域差异、时令不均、偶发性、场次不均、雨量不均、频次差异等典型特征。这也是人们往往忽视它作为城市可用稳定水资源的主要原因。
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雨水利用与管理领域已有近40年的经验积累,从最初的雨水直接速排,到1977年马里兰州一个居住小区的雨水尽量就地吸纳管理开始,发展到现在比较成熟的有美国的暴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美国环保局将最佳管理措施定义为“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资源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包括工程、非工程措施的操作与维护程序,雨水管理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等理论和实践建设。
按管理模式分类,雨水管理可以分为刚性管理和弹性管理。雨水管网的排放系统就属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对雨洪的刚性管理方式。在“尽快、高效”的指导原则下,城市雨水的处理着眼于将雨水从城市范围内尽快排出。这种刚性的雨水处理模式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城市雨洪情况,必须不断升级排水管网,然而这种处理模式升级成本高,施工需开挖道路,工程量大,交通影响、社会经济影响明显,在我国各大城市并不适用,所以这种雨水处理模式目前在我国并不能普遍展开。LID的雨水管理理念倡导因地制宜并尽可能在场地源头分散式管理雨水,将原有被硬化地表阻隔的雨水滞留入渗,从源头有效缓解现有管网压力,从而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是对城市雨水管理发展有益的参考方式。
3.海绵城市试点
城市建设发展至今,我国已经意识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2014年10月,北京建筑大学李俊奇、车伍教授主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城市雨水管理起到了一个新的引领作用。海绵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进而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城市创新建设模式,这对于缓解城市内涝、减少城市径流污染、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根据试行办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6个方面,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城市自查、省级评价、部级抽查三个阶段进行。
目前由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评审的中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共计30个,分别,2015年的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2016年的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将雨水利用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通过因地制宜建设各类蓄水设施,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地浇洒、生活和市政杂用等。2021年起,三部委启动新一轮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雨水利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雨水收集和综合利用水平。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城市雨水管理与建设
第一节  城市与雨水的关系
第二节  国外城市雨水管理相关研究
第三节  我国城市雨水管理及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第二章  城市雨水花园研究进展
第一节  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城市雨水花园的雨水管理设施属性
第三节  城市雨水花园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章  城市雨水花园的选址与布局
第一节  雨水花园选址探讨
第二节  雨水花园布局的要求及形式
第三节  雨水花园的空间尺度设计
第四章  雨水花园的生态显露设计
第一节  生态显露设计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  雨水花园生态设计的特征及策略
第三节  雨水花园生态显露设计的案例
第五章  雨水花园的构造研究
第一节  雨水花园的构造理论
第二节  雨水花园的构造方式
第三节  雨水花园构造设计
第六章  城市雨水花园植物的筛选与配置
第一节  雨水花园植物选择要求
第二节  雨水花园耐适性植物筛选
第三节  雨水花园冠层雨水截留能力植物筛选
第四节  雨水花园植物养护管理建议
第五节  雨水花园植物种类推荐
第六节  雨水花园植物配置
第七章  雨水花园的在地性营造
第一节  武汉市雨水花园构造设计——雨韵园
第二节  河北省廊坊市雨水花园构造设计——晴空园
第三节  苏州市雨水花园构造设计——旭辉公元·萃庭
第四节  佛山雨水花园构造设计——半月岛生态公园
第八章  城市桥阴绿地雨水花园营造
第一节  武汉市桥阴绿地空间现状
第二节  武汉市桥阴绿地雨水花园规划设计
第三节  武汉市桥阴绿地雨水花园设计实践
第九章  国内外雨水花园案例赏析
第一节  景观设计竞赛获奖案例
第二节  点状雨水花园建设案例
第三节  线状雨水花园建设案例
第四节  面状雨水花园建设案例
第五节  社区中的雨水花园建设案例
参考文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