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前言
上篇 非洲移民的社会、经济。留易.网络
1 全球化、跨国商贸主义与中国的非裔社会空间生产
1.1 引言
1.2 “跨国商贸主义”下的城市新社会空间生产
1.3 研究设计
1.4 研究发现
1.5 结论
2 龙潭虎穴之境:广州非洲商人的江湖
2.1 引言
2.2 对非洲移民进行界定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4 研究发现
2.5 结论
3 中国广州非洲商人的路径、收益及原因
3.1 引言
3.2 理论解析:自下而上的全球化
3.3 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
3.4 市场
3.5 中国的非洲企业家精神
3.6 结论
中篇 中国珠三角的地方响应与移民管治
4 广州的非洲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地缘政治分析
4.1 引言
4.2 “中国在非洲”文献中的非洲移民
4.3 理论批判
4.4 文献评述
4.5 研究方法
4.6 “巧克力城”
4.7 机遇、心理与道德
4.8 结论
5 “巧克力城”的地理意象与日常生活
5.1 引言
5.2 内生的种族思想
5.3 种族还是阶级?
5.4 种族主义与物质生活
5.5 性别、意识形态与宗教
5.6 在混乱之地淘金
5.7 黑人、“三非”和违法
6 广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6.1 引言
6.2 研究背景
6.3 草根多语主义与同时性
6.4 民族志研究和主观性
6.5 非洲城里的草根多语主义
6.6 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和全球化
7 尼日利亚人在中国:第二次固定
7.1 引言
7.2 流动性和固定性
7.3 研究方法
7.4 尼日利亚人在广州
7.5 尼日利亚的固定性与入境中国
7.6 第二次固定
7.7 逃离第二次固定性状态
7.8 结论
8 全球化、国家、城市与国际移民:广佛地区的非洲移民
8.1 引言
8.2 1949年以来中国出入境管制体系的演变
8.3 中国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8.4 广州和佛山的非洲移民
8.5 定居佛山的非洲移民
8.6 全球变化背景下非洲移民和国家发展
8.7 结论
9 广州非洲人消费文化的“污名化”
9.1 引言
9.2 非洲籍人士在穗“被污名化”的符号维度
9.3 对于消费问题污名符号的回应
9.4 基于材料的分析与思考
9.5 结论
10 困境之民:中国“新移民法”影响下的广州非洲人
10.1 引言
10.2 国家、法律和流动性
10.3 研究方法
10.4 “新移民法”对非洲人的影响
10.5 非洲人成为困境之民的深层原因
10.6 结论
下篇 中非之间的社区、互动、关系
11 基于流动性视角的中国非洲“族裔郊区”社会空间——以广佛地区为例
11.1 引言
11.2 案例、概念与研究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佛山族裔郊区的特征
11.5 结论
12 “低端全球化”: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非洲人
12.1 引言
12.2 经由香港往来中国内地和非洲的客商
12.3 重庆大厦的文化全景
12.4 前往中国内地的客商
12.5 结论
13 香港、广州加纳社区的兴起
13.1 引言
13.2 香港的加纳人社区
13.3 广州的加纳人社区
13.4 理解在中国的非洲人:对加纳人社区的见解
13.5 结论
14 广州中非跨国婚恋中的社会认同研究
14.1 引言
14.2 跨国婚恋与社会认同
14.3 研究设计
14.4 广州中非婚姻中的社会认同
14.5 结论
15 非洲商人迁移广州的行为特征分析
15.1 引言
15.2 迁移前期特征
15.3 迁移的过程特征
15.4 迁移后的社会适应特征
15.5 结论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