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分上、中、下三篇,从孩子的天性、父母的表达方式深入分析孩子“不听话”的真实原因,联系父母的亲身经历体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经历的挣扎——如同种子破土而出的艰难历程,浇灌作为一个好园丁应有的关爱和智慧雨露,架起亲子之间相互理解的彩虹。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引用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两百多个小例子,细细分析亲子之间交流的障碍和问题,以直接实用的“计策”为指导,让你在会心一笑间拉近你同孩子的距离,伴随你的孩子健康成长。
小彦家的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家里有任何大事需要决定的时候,不但小彦的父母要一起商量,还要和小彦商量。
小彦的奶奶年纪大了,父母想把奶奶接到家里来住。爸爸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征询大家的意见。
爸爸说:“咱们今天有一个议题啊,奶奶年纪大了,我想把她接到家里来照顾。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发言。”
妈妈笑着说:“我是没什么意见的。”
爸爸看着小彦:“儿子,你呢?”
小彦想了想说:“我觉得嘛,奶奶来是没什么不可以的,不过……”
爸爸说:“怎么了?有问题大家商量嘛。”
小彦说:“奶奶看电视的时候特别喜欢说话,我都不能安静地看。”
爸爸笑了:“人年纪大了,心里会觉得孤单,所以话也特别多,她希望有人多陪她说说话嘛。儿子,理解一下,行不?”
小彦点头:“嗯,没问题。”
爸爸又试探性地问道:“还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一个人,不过呢,我希望是个我对他有信心的人。”
小彦跃跃欲试:“什么任务啊?”
爸爸说:“谁能担负起每天陪奶奶去散散步的任务呢?”
小彦立刻肯定地回答:“交给我吧!爸爸,我保证完成任务!”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正是这种“平等相处”的良好家庭环境,使孩子形成了诚信、大方、爽直、亲切、协作的良好品行,同时也使孩子自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平等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孩子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当“三自”心理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反常规”。一旦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时,他们的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出快乐和十分配合。
6跟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
“五一”爸爸安排了一项活动,就是带小琛去爬山。爬到山顶,俯瞰山下的景色,呼吸着新鲜空气,觉得心中一片坦荡。
爸爸看着小琛陶醉的样子,问他:“儿子,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舒服极了,看着远处的山峰不知道为什么有种特别激动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说呢,爸爸!”
“爬山有时不仅仅是为了看景,有时也是一种人生的体悟。”
“人生的体悟?”
父子俩一起在草地上躺下来,望着蓝天白云。爸爸说:“这天真蓝啊,像海水一样蓝。”
“爸爸,我还记得上次咱们去海南玩的时候,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你说后半句要在山顶上才能体会到,是什么,我记不清楚了。”
“儿子,那爸爸就重新给你讲一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爸爸,这是什么意思呀?”
“前半句的意思是说,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后半句是说做人处世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啊,说得真好啊。爸爸,你总是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吗?”
“对啊,儿子。”
“爸爸,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做人的道理啊。我记住了,我也要把它当成我的座右铭。爸爸,我真为你觉得骄傲。”
与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此时父母是孩子的心理辅导老师,可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开启智能。而这种交流也是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距离的一个好方法。选择沟通的地点也大有讲究。把对话安排在家居之外,更易于沟通。在一个风景秀美之地,父母与子女宛若朋友,敞开心扉畅谈,真诚交流思想与情感,能给未成年人提供终生受用的精神滋养,也是成年人生命中的极高境界。
目录
上篇 父母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1 每天蹲下来跟孩子对话——平等 / 3
2 缩小与孩子的“代沟”——沟通 / 11
3 多用肯定式,少用否定语——激励 / 19
4 角色扮演法让孩子更积极——兴趣 / 27
5 让孩子的小聪明转化成智慧——启发 / 35
6 批评的目的是成就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告诫 / 42
7 帮助孩子进行消极情绪管理——安抚 / 50
8 对孩子该说“不”时就说“不”——拒绝 / 57
9 让孩子学会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鼓励 / 64
中篇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爱说
1 你愿意听,孩子才愿意说——倾听 / 73
2 天才靠发问起家,珍视孩子的“怪问题”——引导 / 80
3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尊重 / 88
4 制订一份“爱的计划书”——关爱 / 95
5 善用幽默感,不要在潜意识里蔑视孩子——幽默 / 101
6 孩子犯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理解 / 108
7 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标签——赏识 / 115
8 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支持 / 122
9 父母要为孩子做哪些改变——影响 / 130
下篇 父母怎么管,孩子才信服
1 教育方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 141
2 让规则给孩子做路标——约束 / 147
3 肆无忌惮会助长孩子的放任——权威 / 155
4 父母“言传”不如“身教”——榜样 / 162
5 孩子一定要被惩罚才会成长吗——期望 / 169
6 让孩子保持天性却不任性——理智 / 177
7 运用“沉默艺术”,让孩子自己判断是非——制止 / 184
8 “冷处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冷静 / 191
9 和孩子一起见证耐心的力量——培养 / 198
10 对孩子的评价不需要“参照物”——信任 / 205
11 要求孩子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合作 / 212
12 改正孩子“小毛病”不妨用一点暗示——修正 /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