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与行为译丛·心理学与互联网:个人、人际和超个人的启示》:
在数据库中,出现的第一篇将互联网定义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是在1992年发表的,接下来的第二年有6篇同类文章入库;1994年出现114篇;1995年有73篇;然后就是在1996年有40篇。到1999年(离第一篇发表文章只有7年的时间),这类文章减少到比前6年任何一年的都少,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剑2004年。
显然,对互联网最初的比喻几乎很快因其不够准确而被丢弃了。不过,“高速公路”的确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比喻。这蝼文章的标题巧妙地说明了什么是高速公路:开阔的马路、不停变换的信号、入口、出口、排水沟、旅途、划线乍道、支路、公路站、地图、昏暗的路灯、快车道、网路路由等。文章落脚于使用这暗喻,同时也思考人们在高速公路的可能的经历:潜藏的危险、搭乘、路障、途中死亡、坑槽、新边界、路毙的动物、开辟道路、在高速路不停留、学牛司机等。显然,信息高速公路被设想为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而不是危险的地方。
1994年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以能力建构为题。他们置疑,政府能不能筹集资金去建设基础设施,且学校能否赶得上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比喻看起来是各体制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这符合他们对政策和方案的考虑。看来,一旦这些实际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后方问题被解决,这个术语便不复存在了。
第二个暗喻是“网络空间”,它与“信息高速公路”同时存在但超过“信息高速公路”的使用频率,但它在普及过程中遭遇了同等的大起大落。1993年开始,涉及“网络空间”的文章有13篇,到1994年文章数量上升到97篇,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网络空间”一词的受欢迎度激增,像1995年就发表相关文章246篇,1996年发表260篇,1997年有183篇。剑2004年为止,使用这个隐喻的文章减少到28篇。“网络空间”一词是由小说家William Gibson发明的,不像“信息高速公路”产生于美国总统Bill Clinton的行政机构中,、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神经漫游者》(1984,1995)中。“网络空问”一词,继承了20世纪40年代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关于控制论的实验,唤起了对互联网潜在问题的早期反应。在希腊语中,cyber意味着捕述在何处可以找到互联网的“控制”和“空间”。事实上,“网络空间”一词,使得高速公路的说法显得有些过时。
控制这个存在许多不可预见之事发牛的新空间,则是一个新概念。在疯狂的两部展示了早期的互联网之后,控制看起来是一个好想法,而且控制可以施用到它的整个用户群。不像“信息高速公路”,“cyber-”这个前置形容词可以用到几乎所有线上活动:教育、商业、人际关系和公民权等。在语法水平上,这个词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因为它是个形容词。然而,这一词被当做一个暗喻,用来比喻由于当下新技术的影响被广为传播而带来的恐惧。每个社会都需要建立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并且在互联网历史早期,公众就关注多么狂野和自由的社会才能允许互联网的存在。
网络空间的文章标题表明,社会强烈关注即将发生的社会与道德混乱:异议、儿童色情、灵魂丧失、电脑游戏、黑容攻击、曝光等。同时这也令人想起那些关于怎样对待这些混乱的短语:粉碎异议、网络窄问的第一次修改案、消除电脑病毒、白封的警察、明智的决定、规范网络空间等。多数的标题都包括“法律”、“控制”、“规则”和“条例”这样的单词。
第三个早期关于互联网的暗喻则是“虚拟”,这个对互联网是一项仿效现实牛活的技术的定义,出现好像晚于前两个术语。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数量在1994-1995问年达到高峰;关于“网络空间”的文章数量则在1995-1996年问达到最多。尽管使用“虚拟”和“互联网”的文章也像其他两类一样,在20世纪纪90年代早期便为公众所知,但却是在1997-1998年间发表的数量最多。即使这样,剑2004年为止,使用“虚拟”一词的文章数量也仍在减少,降为72篇。
“虚拟”看似已经在互联网用户群中成为另一种需要,且其强度也是不同的。关于“信息高速公路”文章发表数量达到最高峰的时候有187篇;涉及“网络窄问”的文章发表的数量最高时期达506篇,略多于“信息高速公路”文章最多时两倍的数量。但接近两倍于这个数量,最多时有964篇文章中出现“虚拟”一词。这看来有些奇怪,因为“虚拟”在可供选择的比喻词中不是一个恰当的候选。根据定义,技术与“虚拟”之问根本没有联系,可能是,由于有了“虚拟”一词,作者们开始寻找一个比喻词能够更清晰地来描述技术是什么。这看起来是个合适的假设,因为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这个比喻词都是为了信息交流。也就是说,“虚拟”意指互联网提供“看似真实的”通信的能力。大部分这类文章关心的是对安全有效的通信的需求,及如带宽和加密等互联网通信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2002年之前,一部分有趣的文章借用“虚拟”来模拟可视化情境。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及学校都使用“虚拟”的方式,通过视觉体验来描绘文化古迹或指导学生。2002年以后,许多与教育和健康相关的文章出现,而那时,这一比喻的使用在减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