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高度自己决定——容易被阻碍制约的“跳蚤实验”
职场生涯是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段,有荆棘密布的小径,也有坦荡光明的通衢大道,你将如何面对和走过?对职场认识的高度往往决定你能走多远,能走多久。
被盖上玻璃罩的跳蚤永远逾越不了玻璃罩为其设置的高度,井底的青蛙永远不知道天有多大。人生也如此,寻找保险箱和安逸窝,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缺乏激励机制的环境当中,你的能力会退化,你的雄心被消磨,你唯一担心的,无非是玻璃罩是不是会碎掉。但你要知道,变化是永恒的,今天的金牌职业,明天可能人满为患:今天可能日进斗金,明天也可能举粥度日。
在职场上,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不断地挑战舒适,才能一步步坚实地走向前方,才能达到心中为自己设置的高度。不必害怕危机,危机也是转机,相信从变故中学习到的东西比在稳定中学到的还要多。在成功和失败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你的职业道路终将达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
马戏团的大象在小的时候,驯兽师会把它系在水泥柱上。年幼的小象想要挣脱束缚,然而绑在脚上的是一条粗粗的铁链,小象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白忙一场。当小象慢慢长成大象,它已经可以用鼻子卷起巨木,可以用庞大的身躯来拉动重物时,驯兽师只需要用一根普通的绳子将大象绑在木桩上,它也会乖乖地待在原地。这是因为大象被自己制约了,年幼时的经验告诉它要摆脱束缚是不可能的。这种潜意识的自我催眠在动物界屡见不鲜,这也是游教授在解说“习惯领域”对动物以及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时常用的例子。
在培训界,我们也常常用跳蚤的故事来举例:
曾经有动物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只活蹦乱跳的跳蚤放入了玻璃杯中。原本跳蚤可以很轻松地跳出玻璃杯,因为它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它跳的高度可以达到自己身体高度的四百倍以上。但是,动物学家在将跳蚤放进玻璃杯后,又加上了一个玻璃盖。
当跳蚤依照以往的经验想要跳出去时,很不幸,它只能“砰”的一声,在重重地撞到玻璃盖之后又掉下来。头昏脑涨之余,跳蚤还有些不信邪,又连续试了几次,砰、砰、砰……一次次的跳起,一次次的跌落。为了不让自己痛苦,跳蚤开始将生命中永远无法停止的跳跃,维持在了玻璃盖的高度。几天过后,即使动物学家将玻璃盖拿掉,这只跳蚤还是维持在原来的跳跃高度,就像那头被细绳绑在木桩上的大象一样。
那么。跳蚤还能再次改变跳高的高度吗?动物学家对这个问题又产生了兴趣,他拿来一盏酒精灯,放在玻璃杯下加热。结果没过多久,当这只跳蚤热得受不了时,只得全力、奋勇一跳,很轻松地便跳出了玻璃杯。跳蚤恢复了原来的能力,又成为最顶尖的跳高冠军。
在这个实验中,有两个影响跳蚤跳跃高度的关键物品:一个是玻璃盖,一个是酒精灯。这两样东西很容易和每个人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拥有特殊的天分和才华,就像跳蚤会跳高一样,有的人擅长领导,有的人擅长研究,有的人诗词歌赋很好,有的人天生就是运动高手……这些天分有时能被慧眼的人发掘,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有时却也会被人忽略或压抑,就像那个玻璃盖一样。
以前,人们很重视高考,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考个好大学。所以,不论家长或是老师都会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发展,即使孩子有学习以外的爱好或能力,都可能会被人为地压抑。而现在,我们逐渐明白了,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一个人的独特天分若得到适当的鼓励,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一定会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
这个“玻璃盖”除了可能是别人的评价之外,也可能是人们喜欢安全的心态。以前的父母亲都很希望孩子去考公务员、去国企,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铁饭碗、金饭碗。可到了如今,这些观念都不再适用了,有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也会发不出工资;国企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出现破产。这在30年前是人们无法想象的。过去安逸的工作环境,会慢慢让人忘记曾经拥有的雄心壮志,就像一座城墙,它会保护城里的居民,但也会阻碍人们向外面世界的探索。除非这个人的工作遇到了瓶颈,人生碰到了挑战,让人寝食难安,这就像玻璃杯下面那盏点燃的酒精灯一样。
人生的危机便是转机,太平日子下的人们是没有危机意识的,一旦遇到困难或挑战,这些难得的机会将引导人们突破过去的思维方法,让勇气重新在血液里澎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一个人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把握住了机会,就会成长。”那些企业家、科学家、政治家,几乎都经历过挫折,并且越挫越勇。李嘉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14岁时因父亲去世而被迫辍学,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他挑起了当家的担子。刚开始,他在一家钟表店里当学徒,17岁时到五金行当推销员,别人工作8小时,他工作16小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全世界华人的首富。
如果我们就是那只跳蚤,那么什么是你的高度?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也遇到了“玻璃盖”?是什么造成的,家人、上司、稳定的收入,还是对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的感叹?
一个人,必须学会从别人的声音中找回自己并且相信自己,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些改变,就会让我们成为一个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同时,也请善待那些会让自己痛苦不安的人或事,没有这些打击,你的斗志就不会旺盛,你就看不到自己的实力,也“跳”不出原来的高度。灾难会让人痛苦,而痛苦让人性更加高贵。
2.勇敢做第一只猴子——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百猴效应”
心理学上有所谓“百猴效应”,即第一只猴子尝试了一个新行为之后,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模仿者,而当模仿者突破100这个临界点后,这个行为就会得到整个群体的认可,产生团队效应。
“百猴效应”在职场上同样有很重要的启示。职场上,需要每个不同个体集合为一个整体,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很多时候就要有效地利用“百猴效应”。这就意味着要鼓励那些善于呼吁和率先行动的人做出积极的改变和革新,发挥示范作用,利用有形或无形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模仿”,从而促成团队中每个人对新观念和变革的认可,不断把事业推向前方。
而作为职场上的每一员,要有争做第一的理念,经常学会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然后去实现。你的成功很快就会为他人所模仿,持续不断的成功传递一旦突破了临界点,就将形成巨大的团队力量,你在团队中也将获得他人的尊重、成就和实现自我。
女儿念六年级时,常常在放学回家后便立即上网查资料。她所查的资料不外乎日本的超人气偶像团体,有时还会希望家里能订《苹果日报》,因为里面有很多影视新闻。我曾经很纳闷地问女儿:“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日本明星的?”孩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是别的同学告诉我的。”我又问:“那你的同学又是怎么知道的?”女儿有些不耐烦地说:“我怎么知道,她们就是知道嘛!”
女儿无厘头式的回答,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在日本很有名的实验: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拿九州宫崎县幸岛上的猴子作为实验对象。他们故意丢了一些红薯(也有人说是马铃薯)在岛上,这些红薯是刚刚从田里挖出来的,上面还粘有许多泥土。猴子们虽然喜欢红薯的味道,但是却讨厌泥土,所以对泥土较多的红薯常常会置之不理。直到有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有只一岁半的母猴在捡食红薯时,会先用河水冲洗掉泥土,这时红薯使呈现出了真实的美味。许多猴子看到这只年轻母猴的动作,便有模有样地跟着做。4年后,幸岛上的猴子中有15只有此习惯,而且数量还在增加。后来岛上的河水干涸了,猴群便改到海边去冲洗红薯。
这些猴群生在幸岛,死于幸岛,它们不像现代人有交通工具,可以写信、传真甚至收发e-mai1。但是,几年后,科学家却在距离幸岛200公里远的对岸,发现了同样用水清洗红薯的猴群。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地方,竟然被一股看不到的力维系着。后来,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百猴效应”——只要小岛上洗红薯的猴子数量超过一个临界值后,不仅会影响周围的猴子采取同样的行为,甚至会突破时空的界限传到外地,而这个临界值大约是以100只为限。
无奇不有,在英国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英国某个小镇的麻雀,会在早晨啄破牛奶工人送来的牛奶瓶口上的铝箔纸,然后毫不留情地饱食一顿。后来,这种“免费的早餐”竟然在麻雀界传开了,从一个小镇传遍了全英国。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麻雀不是翱翔万里的大鹏鸟,它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飞行能力的限制。可是在多年以后,隔海的荷兰与瑞典,也发现了有同样行为的麻雀。这难道是巧合吗?还是生物界或人类都有“百猴效应”?
我相信女儿迷上日本偶像也是一种“百猴效应”,或者“流行”就是最简单的例证。只要第一只猴子尝试了一个新行为,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模仿者,而当突破100这个临界点时,这股无形的力量就会汇聚成一个很大的磁场,使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这也是团队学习的重要之处。任何改变和革新,都必须有人呼吁或率先行动,都必须有人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做第一只“猴子”,发挥出示范作用,在有形或无形中去影响他人来“模仿”自己。日本的管理大师船井幸雄就曾说:“一些事情起初只要有7%~11%的员工接受,就会取得惊人的进展。”而西方管理学家也有类似的推论,他们认为在推动变革的过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