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中,研究面对社会不公对待时个体产生消极情绪乃至消极行为的课题比较多,而且多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此外,对于个体行为取向特别是道德行为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大多是研究认知以及情感和其他一些调节因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对于直接研究摄人社会不公信息对大中学生社会认知和行为取向的文献几乎没有。不过,其中仍然有许多文献资料可以给本研究提供理论以及方法上的帮助和参考。对个体道德发展心理的研究涉及个体内在的道德心理及其与外显的道德行为在环境、个体人格特质等变量调节下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与本研究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的联系,因此,本章对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也作一个概述。
总的来说,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教育学、传播学、道德发展心理学、组织公正理论等相关理论。
一、心理学的理论及相关研究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有关理论及研究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决定了本书强调的是社会认知中个体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的行为原因等认知内容。对与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二是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以及外在的各种信息,来推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带有一个明显特点: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认知的过程。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乃至个体的社会适应及行为取向。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包括对自己行为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一个归因过程。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了行为原因之后,就可以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
社会心理学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丰富的归因理论,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以及凯利的归因理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海德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一个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动为何如此感兴趣,他像一个朴素心理学家那样去寻求对行为的因果解释。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把行为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被称作外部归因,把行为原因归作个人内在因素被称作内部归因。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环境原因如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个人原因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可能由于内部个人原因:他不够聪明、不够努力等;也可能由于外部环境原因:课程太难、考试不合理等。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内因与外因维度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就是暂时与稳定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暂时一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甲工作做得出色是由于他的能力强或任务容易等稳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期望,如果将来给予同样的任务他还会做得出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