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悦长大:把孩子当孩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366990
  • 作      者:
    卢勤著
  • 出 版 社 :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1.名家作品。首席家教专家、著名的“知心姐姐”卢勤,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作品更是大受读者欢迎。
2.数十张彩色照片立体呈现卢勤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效果。精美的图文设计,突出重点,让读者一饱眼福。
3.实用的育儿技巧。本书针对日常家教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比如孩子爱玩游戏怎么办?在路上遇到坏人怎么办?等等实际问题进行讲述。
4.有效的沟通方法。怎么理解孩子?怎么与孩子沟通?书中妙招多多。
5.融合了中西教育的理念。书中融合了中西教育理念,为家庭育儿提供优质方案。
6.名家畅谈育儿。卢勤与著名主持人杨澜、敬一丹、小雨姐姐,与清瑕、吴甘霖、晓玲叮当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内容丰富精彩。

展开
作者简介

卢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级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著名的“知心姐姐”。
 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奖“韬奋新闻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并获“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所著《写给年轻妈妈》、《做人与做事》获“五个一”工程奖,《写给世纪父母》获“国家图书奖”。《告诉孩子你真棒》《告诉世界我能行》《告诉自己太好了》《长大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等著作发行超过一千万册。

展开
内容介绍

《悦长大:把孩子当孩子》是首席教育专家、著名“知心姐姐”卢勤的家庭教育新书。

卢勤认为,应该充分尊重、认识和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个体差异和优势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面对特别的孩子,要拥有特别的智慧,付出特别的爱,帮助父母认识孩子,反省自己,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书中,卢勤与敬一丹、杨澜、小雨姐姐等畅谈育儿经验,倡导让孩子学会自我表达,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和包容。

本书理念先进,还有精彩的卢勤自身家庭教育经验、自我成长经历和典型案例故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讲:儿媳理解了公婆,就学会了相处
婆婆这本书我读了半辈子。三十岁时和先生结婚,我就有了第二个妈妈:婆婆。
有人觉得,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我不这样认为。两个不同年代成长起来的女人,要融合成为一家人,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到相互理解,将心比心就可以了。儿媳要真正了解婆婆,婆婆要真正了解儿媳,需要一个倾听和相处的过程。
爱婆婆就要了解婆婆。
第一次见到婆婆是在40 年前,那时,婆婆住在东北农村,两间大北房宽敞明亮,屋里干干净净,一看就知道婆婆是个管家的高手。
婆婆比我妈妈还不容易,她生育了9 个儿女。她的手很巧,9 个儿女一年四季每人四套衣服,全是她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只要看到别人家穿件新式新衣,她跟着看,回家自己就会做了。
记得第一天一进门,婆婆拉我坐在了热炕头,为了我来,她早就把炕烧热乎了,我刚从外面进来,手脚冰凉,坐在热炕身上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我是个北京知青,对东北的热炕头很留恋,顿时有种“到家了”的感觉。
村里人听说老李家儿子娶了个北京姑娘,都觉得很新鲜,纷纷跑过来看。
我暗暗觉得好笑,静静地听婆婆怎么应答,只听见婆婆大声说:“别管卢勤是谁家闺女,今天她就是我家儿媳妇!”
“说得好!”婆婆进屋,我伸出大拇指向她称赞。婆婆虽是个农村老太太,但不攀高不唯上,那么硬气,那么自信!顿时,这位身高一米五的婆婆在我眼中变得十分高大。
那就是婆婆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婆婆而骄傲。
后来,婆婆家搬到县城,我和先生带着儿子一起回婆婆家,过了一个热热闹闹、舒舒服服的春节。婆婆已经八十多岁了,一生养育了9 个儿女,如今她已经儿孙满堂,全家老少聚在一起有三四十口,儿孙们都很孝敬老人。过年期间,家里每天都挤满了人,大家有的叫“妈”,有的叫“奶奶”,有的叫“姥姥”,有的叫“太奶奶”……老人应着,脸上挂满了幸福。
我先生在家里排行老二,他二十出头就当了公社干部,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我们结婚后,就来到了北京,一晃离家40 多年。我想,我们不能在身边出力伺候老人,就多出些钱吧。所以,每年我都会主动给婆婆寄去一万元钱。逢年过节回家,再带几千元过节费。
有一年,我们回婆婆家过年,初一那天,我把一万元给婆婆时,她拉着我的手说:“我对不住你啊!”
我十分诧异,忙问:“您这是怎么讲?”
婆婆带着歉意说:“你的孩子,我没给你带。”
我大为感动:“妈,儿子是您带大的就够了,带孩子是我的责任啊!”
儿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用过年得到的压岁钱,给家境困难的四姑家小弟弟买了新书包和新文具。
婆婆有一次在家里烧香,把电视机外壳烧了一个大窟窿。临行前,我又买了一个大彩电给她。回到北京,老人打电话,抽泣着说:“儿子好不如儿媳好!”
我很是感慨,老人总是要求人少,给予人多。我对她说:“您儿子也对您挺好的啊!”
婆婆很会夸人,前几年,她总说:“全县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儿媳妇!”
这两年,婆婆又改成了:“全省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儿媳妇!”老太太这一夸不要紧,把我的积极性全调动起来了,我觉得能孝敬她是我的幸福。
2009 年春节,婆婆身体欠佳,我给她买了一件一千多元的羽绒服,还给了一万五千元钱,放在一个大红包里很郑重地交给她。
婆婆说:“怎么给我这么多钱呀!我上哪花去啊!你们每天那么辛苦,挣点钱不容易,全给我了。全世界也找不到像你这么好的儿媳妇啊!”
大家一听都笑了。大妹妹说:“二嫂你又给妈妈涨工资了!”
我说:“是呀!从全省一下子就蹦到全世界了,能不涨吗?”
我自己的父母过世十几年,过去每到过年家里也是二十多人很热闹。
自从父母不在了,每逢过年都觉得少了点什么。几次回婆婆家过年,才觉得有妈真好!能挣钱给妈妈花,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真正理解婆婆是对婆婆进行的一次“专访”。
我发现,婆婆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自己屋的床上,一言不发。我走进她的屋,问她:“妈,您养育了这么多孩子,又带大了十几个孙子孙女,真是不容易呀!家里以前的事您还记得吗?”
“怎么不记得,我记得清楚着呢!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婆婆说。
听了这话,我决定采访一下老人,听她说说,过去的事情。
从采访中我了解到,婆婆8 岁就跟着妈妈去锄地;12 岁就学会了绣花; 14 岁就自己绣了一个小棉袄;不到17 岁,就嫁到老李家(公公比她大16岁),家里七八口人,回娘家住一个月,还给家里每个人做一双鞋。每天凌晨三点多起床,做一锅高粱米饭;19 岁生了老大,这之后,一连生了九个,怀着孩子照样下田、踩谷子。“头晌(上午)歇两歇(回),头歇喂孩子,二歇回家做饭,收工还得和你爹去挖猪草,那罪受的呀!”说到这儿,老人的眼睛湿润了,那一生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这么多孩子的衣服都是您亲手做的吗?”我问。
“是呀!衣服、鞋子都是我自己做,每个孩子每年棉鞋两双、单鞋三双,我是成宿地做针线呀。点着小麻油灯,满屋都是烟。有一次,你奶奶都睡醒一觉,看见我还做,就说你咋还不睡觉啊,你不要命了呀!那时我也不知道困,只想我不能让孩子穿不上呀!”
我抚摸老人的手,眼泪盛满眼眶:“您老这双手真了不起!还给我们做了那么多拖鞋。”
“这点活算啥呀!我习惯了,干起针线活我心里可亮堂了。”
“40 年前,我花了十几元,买了一台二手缝纫机,一直用到现在。儿子说要给我卖废铁,我可舍不得!”
我说:“对呀!这台缝纫机是传家宝,不能卖!”
“您教育的孩子个个都那么孝顺,成绩那么优秀,您是怎么教育的呢?”
我问婆婆。
“我没教育,不管,天生就这样。”老太太斩钉截铁地说,“两个儿子上中学离家十多里,每天顶着星星走,伴着月亮回,一分钱没有,只带一个饽饽和一瓶炒咸菜。他们学习都好,全凭奖学金读下去。”
人们都是,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脊背长大的,家庭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环境。
两个还在读书的外甥悄悄问我:“二舅妈,您采访我姥姥,是想写书吗?”
“是,我想写一个老人的一生。”
“我俩知道得最多,姥姥经常跟我们说。”
“那你们记住什么了?”我问道。
“我姥姥说,她小时候没钱念书,背着弟弟站在私塾外偷听《三字经》《百家姓》。”
难怪他们学习那么努力,原来他们心中早有榜样。
婆婆正是用自己辛劳的一生,哺育了子孙,她的善良、勤劳、坚强、好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子孙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珍惜。
如今,婆婆的孙子辈大都在大学里,其中有七人在北京工作,有的已成为中央媒体单位的中层干部,每年过年车票再不好买,也要回家过年,看望老人,就像在贫瘠的石缝中钻出的小苗,不畏严寒、不怕日晒、顽强地生长,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为子孙留下一片阴凉。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作为乘凉的子孙怎样孝敬她,回报她都不过分。这本用生命写成的书,儿孙一辈子都读不完。
2015 年“十一”,我爱人虽然脑梗后左手不能动,但还是拄着拐杖,带领儿孙五口人一起回家看望老人。
不幸的是,回家第二天,婆婆的长子,我们的大哥因患癌症去世。全家人悲痛万分,年近九十的婆婆怎么能经受得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天天痛哭不止。大哥和她感情最好,对她最孝顺!她怎么能不伤心?
儿子看到这一切,怕奶奶哭坏了身体,有一天悄悄和我商量:“咱们把奶奶家的家具都换成新的,分散奶奶的注意力怎么样?”
“好主意!”我非常赞成,因为婆婆家的家具用了多年,早已破旧。于是,我们立刻去街上的家具店,买了新沙发、新衣柜、新桌椅、新床、洗衣机等,几个小时后,家里焕然一新,婆婆眼里立刻又有了神采。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爱不释手:“这得多少钱呀!我儿不在了,我孙子还在管我呀!”
婆婆对洗衣机很感兴趣,立刻找人教她使用,多少年她都用手洗衣服呀!
十天后,当我们要回北京时,老人拉着我的手流着眼泪说:“我上辈子积了什么福呀,有了你这个好儿媳,这些年尽花你们的钱了,还给我买了那么多东西。”
我紧紧握着她的手:“妈,大哥不在了,还有我们呢,您多保重!有妈就有家,您老人家健健康康的,这是全家人的福呀!”
如今,在我的心里,婆婆就是我牵挂的妈妈。现在,我每年给她三万元,以示我的孝心。
我想,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婆媳关系能处理得这么好?这源于对婆婆的理解和我们相互的关心。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什么样的关系都能处理好。

第一讲:体验摔跤,精神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个孩子,从1 岁到18 岁的人生旅途中,都应该经历什么?学会什么?
又应该知道什么?面对什么?体验什么?
几乎每一位母亲都陪伴孩子经历过这段旅程。可惜经历了就过去了,除了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之外,其他的部分随着岁月流逝、孩子慢慢长大都被渐渐地淡忘了。但是,了解未成年人的认知世界,对于更好地认识和发展孩子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社会潜能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当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时,已经太晚了,孩子已经长大。
可喜的是,在中国有一位叫马兰的妈妈,从怀孕做母亲开始,就在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用笔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并写下一本《妈咪日记》,马兰请我帮她写序,我认真读了她的书,心中充满了感动。这位细心的妈妈,18 年来一边工作,一边养育孩子,一边持之以恒地记下了这本宝贵的女儿成长日记,这里凝聚了多少母亲的爱和心血啊!
这本《妈咪日记》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未成年人的认知世界是怎么发展的。尤其让我看到,经历和体验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经历和体验是任何成年人都代替不了的,那是一个生命成长必备的阳光和雨露。因为,不可多得的“亲身经历”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幸运的是,作为母亲的马兰比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独立的世界。她在写给女儿的日记中说:“岚晓,我原想为你设计一条路,用我一辈子的经验与教训替你铺一条比较平坦的路,可是后来我发现,每一个人的路都是唯一的,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怎样至亲至近的人都无法替代。”从女儿出生的第一天起,她开始陪自己的孩子长大,和孩子一起去面对人生。
岚晓在婴儿时期,就经历了挨饿;经历了因为妈妈出差而必须面对与妈妈分离的痛苦;经历了学走路摔跤的惊心动魄;经历了头撞在冰箱棱角上,渗出血的疼痛。健康专家赵之心曾对我说:“摔跤是一个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因为肢体是有记忆的,每一次跌倒、撞疼都会在肢体中留下记忆,从而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儿童时期的岚晓,和其他孩子一样睁开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张开小嘴提出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所以,儿童时期接触的世界越大,孩子的知识面就越广,生存能力也就越强。
比如,经历了生病,就知道了医院和医生是干什么的;经历了父母离异,就知道了什么是爱和责任;经历了死亡,就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最爱你的人,总有一天也会离开你。如果你欺骗孩子说:“外公没有死,他是上天堂享清福去了。”孩子就会梦想去天堂找外公,而不能理解死亡的含义。如果你对他说:“鲜花是不会凋谢的,它会永远开放。”那么,孩子看到自己养的花凋谢了,就会不知所措。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需要孩子去了解,我们不能先告诉他不真实的,然后再去一一修正。真实的世界的确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但是孩子们必须在真实中认识世界。
走进幼儿园,岚晓开始接触到家庭成员之外的角色——园长、老师和小朋友。在集体生活中,她经历了想家、委屈和打架;懂得了友爱和为自己讨回“公道”;学会了穿裤子、读书、过家家、写电话号码,还学会了给受伤的手涂红药水……从这些经历中,她体验到了独立和自我成就感,这就是成长的基石。在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她开始逐渐学习到融入集体、社会的能力和寻找自我精神世界的能力。
这个时期,如果你习惯代替孩子做这做那,动不动就说:“来,妈妈帮你!”或是在孩子受委屈的时候,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他打抱不平,那么孩子就失去了进入社会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勇气。
上学,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经历。如果说“未成年”期是18 年,那么在小学、中学读书的时间就有12 年。所以,6 岁至18 岁是孩子极为重要的求学成长期。走出校园,他们能否适应社会、学会谋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关键就在于这12 年当中孩子能否具备敢赢的胆量和能输的承受力。
岚晓很幸运,她上了北京光明小学,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我能行”。在这所充满生机的学校里,岚晓体验过作文全班女生第一名和当选班干部;体验过因为成绩优秀,用五朵“小红花”换了一只“小绵羊”,又因为连得几只“小绵羊”而获得了优秀新生奖状的成就感;也体验过不按时交作业而受到老师惩罚的挫败感。在“我能行”的教育环境中,岚晓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她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面对期中考试失利、妈妈发火的局面,女儿竟向妈妈说出“相信我也能够成为人才”的豪言壮语。
进入青春期的岚晓,和别的女孩一样有了第一次月经、与老同学分离、爱恋男生、打耳洞的体验。中考时,岚晓经历了由于成绩排名中游给全家带来的恐慌;经历了每天学习13 个小时的煎熬;经历了百年不遇的“非典”;经历了由于压力太大带来的反叛……被母亲称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高考,岚晓也承受了。她经历了花钱补习、离家出走、逃课、日夜上网、手机被抢去派出所报案、考艺术院校被淘汰等不愉快的事情,戴着“倔强”这个帽子走过了三年。然而,她却在高三感悟中写下:“我的学习,我会自己努力,不管为了谁,以后的路是一个人走的;痛苦艰辛藏在里面,要面对的太多了,我怎么可能现在就认输呢?”就是有了这种“我能行”的精神,经历历练的岚晓,终于考上一所大学的广告专业。
 “以后的路该她自己走啦,无论乖巧也好,叛逆也好。”当女儿长到18 岁,母亲马兰说出了这句话。
其实,路是孩子自己走出来的,父母只是观众。人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会经历这些事,所以每一步都需要孩子自己来走,父母着急也无济于事。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很多父母担忧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侵扰和伤害,不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被污染。然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孩子。当我们想要为他们挡住眼睛、捂住耳朵的时候,孩子们正渴望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
2015 年,《知心姐姐》杂志“知心调查”在全国开展了《中国孩子精神成长需求调查》,近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调查,其中近百名中小学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孩子们说出了四大渴望。
其中,面对社会,孩子们渴望拥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在调查中,记者向孩子提问:看到新闻中“虐待小动物”“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搀扶”“同伴之间的暴力事件”等社会新闻,你会有什么反应? 48.3% 的孩子表示“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想了解背后的原因”;只有4.3% 的孩子表示“这些事与我无关”。
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棵树木是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要看其能否经得住大自然的考验。孩子们接受的所有教育,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准备。他们需要了解社会的途径,渴望着参与实践的机会。
在调查中,问到“对于社会事件或社会人物,你更倾向于相信哪一方的想法”时,34.9% 的孩子表示更倾向于认同从“自己的社会实践与体验”中获得的想法;30.9% 的孩子表示更认同“家庭和父母”的想法;只有5.4%的孩子愿意相信“网络”;3.5% 的孩子倾向于认同“娱乐节目或偶像的观点”。
体验,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尝一尝。
面对社会、面对世界,很多孩子已经不再满足成年人为他们准备的标准答案,他们渴望着通过真实的实践和体验,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都应该与孩子的精神成长同步,这样他们就不会把承担社会责任当作多余的压力。当孩子们开始关注社会、渴望参与社会实践时,就是在渴望着承担责任,渴望成为社会未来的主人。
孩子的成长归根结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自己才是成长的主体,父母不可越俎代庖。孩子只能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包括从成功的体验中,更多地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
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在成长的路上,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让他们去享受,不如让孩子从小经历风雨、享受阳光;与其为孩子着急上火,不如心平气和看孩子如何去面对;与其对孩子横加指责,不如为孩子鼓掌喝彩! __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悦”智慧——认识孩子,反省自己
新家庭教育需要六种“爱的智慧” / 003
阅读的初心 / 008
和孩子一起探索“屏幕”世界 / 014
让花儿拥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 / 021
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爱 / 024
关注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 / 031
第二章 “悦”讲堂——历练孩子,充实自己
第一主题:三种孝心的力量 / 037
     第一讲:孝心,让孩子勇于担当 / 037
     第二讲:孝心,让儿女学会分享 / 043
     第三讲:孝心,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 / 049
第二主题:五种理解的力量 / 054
     第一讲:父母理解了儿女,就学会了沟通 / 054
目录
Contents
2
悦长大:把孩子当孩子
     第二讲:孩子理解了父母,就学会了关心 / 065
     第三讲:男人理解了女人,就学会了尊重 / 069
     第四讲:女人理解了男人,就学会了包容 / 077
     第五讲:儿媳理解了公婆,就学会了相处 / 082
第三主题:十种体验的力量 / 087
     第一讲:体验摔跤,精神成长的必由之路 / 087
     第二讲:体验等待,化蝶是个慢过程 / 091
     第三讲:体验不同,接受另一个自己 / 095
     第四讲:体验生活,让孩子自食其力 / 103
     第五讲:体验苦难,人生的必修课 / 110
     第六讲:体验失败,成功者的垫脚石 / 115
     第七讲:体验灾难,调动生命的潜能 / 128
     第八讲:体验平安,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 131
     第九讲:体验友谊,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 / 141
     第十讲:体验成功,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 149
第三章 “悦”对话——滋养孩子,改变自己
第一场:学习,和一年级孩子一起走进学校 / 155
第二场:沟通,让孩子拥有亲密关系 / 169
第三场:格局,决定孩子的一生 / 184
第四场:公益,让孩子从小有大爱 / 201
第五场:故事,让孩子爱上表达 / 214
第六场:童话,让童年更美好 / 229
第七场:智慧,好妈妈总有好办法 / 243
第八场: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奔跑 / 2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