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篇 章 结构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
(三)本书的篇 章 结构
四、本书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历史变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
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跃迁
(一)城邦教育:古希腊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神学教育:中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公民教育:近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先秦德性教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化
(二)儒释道交融: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教化
(三)国民党党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党化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论掌握群众: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争夺文化领导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现代性范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解释路径
(一)“实践”的范式
(二)“制度”的范式
(三)“系统”的范式
二、现代性逻辑: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性的自我确证
(二)现代性的自我批判
(三)现代性的自我完善
三、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现代性语境
(一)作为转型背景(动力)的整体现代性
(二)作为转型目标(价值)的观念现代性
(三)作为转型理论(模式)的知识现代性
结语:现代性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研究的范式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现代性背景
一、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新挑战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双刃剑效应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观战争
(三)网络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二、党情、社情与民情的新变化
(一)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党情及权威获取
(二)反社会主义社会思潮的侵袭
(三)主体性危机中人们的精神空虚和迷惘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现代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追问和合理性质疑
(二)实施者的非专业性与对象的非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化和去政治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低效性和滞后性
结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张力及其创新动力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现代性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时空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生成的历史逻辑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生成的现实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逻辑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精神维度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维度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维度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维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运动趋向
(一)公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
(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三)人文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和人性化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不能脱离政治性
第五章 基于现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型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现代化的生命线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观念现代化的生命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生命线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目标与价值
(一)主题切换:从政治动员到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目标重构: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三)价值转向: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平衡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
(一)文化安全功能
(二)社会建设(整合)功能
(三)人文关怀功能
结语:作为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章 基于现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转型
一、主体间性:主体转型
(一)从主客二元主体到主体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结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受动者结构
二、时代性:内容转型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
(二)内容转型中的“一元”与“多样”关系
(三)内容转型中的“中”、“西”、“马”关系
三、有效性:方法转型
(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三)借鉴相关学科及其实践形态的成果
结语:走向“诗意”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