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机制与路径创新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0877
  • 作      者:
    吴景松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机制与路径创新》聚焦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关键议题,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探讨。在理论层面,系统阐释了新制度经济学、新公共管理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等理论对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剖析了我国在该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在实践探索部分,一方面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涵盖支撑机制、学校选择与入学机会分配等内容;另一方面,详细列举了国内多地,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显著成效。《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机制与路径创新》还深入阐释了国内外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监测机制,并提出一系列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创新路径,包括政策导向、内涵发展、教育机制创建、投入策略及人才培养路径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章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理论基础
  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它以“公益普惠
  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终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均等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有限理性的制度约束,使得教育公共服务的适用范围更广,为更多人提供受教育机会。理解“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区域(包括省域和县域)更容易分析和透视其实现程度,更能把握区域内采取的治理措施。因而,本章从众多理论考察中,选取了新制度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边界强调教育机会的产生和分配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博弈,只有找到利益边界,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分配;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将教育机会扩大到每个人,确保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之间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和素质,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机会。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习近平
  **节新制度经济学:教育机会的利益边界
  新制度经济学倡导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以资源配置为主题”和“交易成本”的范式,尤其是“交易成本”带来的利益边界的划定,给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解带来新的理论突破口。“利益边界”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能够揭示教育机会分配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有助于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治理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一、利益边界论主张教育机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制度经济学流派中的阿罗(Kenneth Arrow)、科斯(Ronald H.Coase)、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诺斯(Douglass C.North)等①,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利益边界理论的主要代表。随着利益边界理论的普及,该理论被教育学者引入教育领域并用于分析教育公共服务的分配和效率,为教育机会均等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利益边界理论强调,任何一个社会系统中的资源分配都是由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对抗和博弈产生的。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同样受到利益边界的影响。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对比和博弈,往往决定了资源的分配结果,从而影响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
  利益边界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利益边界。“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②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利益划分的界限和机制。
  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学生及其家长等,它们在教育领域中拥有不同的权利和利益诉求。利益边界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教育机会的分配和公平性。
  二是强调利益分配。利益边界理论关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为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利益边界理论主张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例如,可以建立公平的招生制度和多元化的教育途径,以确保不同阶层和地域的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三是强调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键。制度安排涉及政府政策、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和监管等方面的安排与调控。为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利益边界理论主张建立透明、公正、有效的制度。例如,可以推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和管理,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供学生和家长选择。
  四是强调多维方法解决利益交叉的冲突。利益边界理论的研究逐渐超越经济学领域,融合了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和演进的过程,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探索多个利益边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推动教育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五是强调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导向。*先,强调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关注教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可持续发展;其次,强调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角度深入研究学生受教育机会和学业成就,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且恒定的教育机会;*后,强调教育的社会效益,要充分考虑经济关系对教育体制、师资素质、课程设置等因素产生的影响,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实现教育效益*大化。
  二、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是教育投入分配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循环化。教育投入的分配不平等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总是公平的,往往受到财政资金、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均衡的投入会导致学校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影响学生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由于这种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增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打破这种循环,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以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二是城乡差距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循环化。由于经济、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地区通常比农村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城市学校往往设施更好,师资力量更强,教学资源更丰富,这使得城市学生更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进而使得城乡学生在学校就读、升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差异化的挑战。这种差异导致城乡之间的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受到阻碍,进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三是家庭背景差异对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传递效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文化资本丰富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他们可能接触到更多的学术资源,获得更好的教育培训,以及更好的升学机会。相比之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文化资本匮乏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家庭往往面临经济困难和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得他们无法为孩子的教育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包括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购买教育资源和参加辅导班等。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通过代际传递、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途径,进一步加剧了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家庭背景差异通过教育机会的传递效应影响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家庭背景较差的孩子通常难以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取得成功。这种传递效应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社会中的不平等得以维持和扩大。
  三、利益边界理论与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利益边界理论将教育机会视为多方利益的交互结果,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与调整。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在教育公共服务创新中,利益边界理论可以指导决策者理解各方利益诉求并寻求利益的*大化。通过考虑家庭、学生、教育机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教育服务创新可以更加符合各方期望,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教育服务。
  一是指引教育政策创新。利益边界理论倡导制定教育政策注重三个重心:*先,注重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引入多样化的利益参与者,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合理满足;其次,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关注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促进教育公共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后,加强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同时强调,针对不同利益方的需求,建立灵活的学校管理机制,加强与学生、家长、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二是助力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与各方利益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交互作用。个体的职业选择与发展既受个人利益的影响,也受教育机构、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利益的制约。在个体实现职业目标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先,应为个体提供全面的信息与资源,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教育领域内各种职业选择与发展机会,强调个体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要求职业发展过程中遵循道德原则,同时关注个体与社会的长远利益;其次,应强化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个体能够在不同教育阶段获得全面发展;再次,应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鼓励个体积极参与实践、实习等活动,拓宽职业选择和发展渠道;*后,应加强职业发展培训与辅导,提升个体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三是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应关注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同时考虑教育机构的资源分配和社会公众的期望。一方面,教育机构应提供多元文化的教育课程和教材,以满足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的联动效应。因此,*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养他们具备跨文化教育的能力和意识;其次,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多元文化教育之间的差距;*后,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评估和监测,确保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有效性及效果。
  四是提升学校效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应当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平衡,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支持,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从外部来看,一方面,要深化与优化家校合作,通过家长参与校园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家庭支持等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应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加强合作,实现利益的协同。学校应主动了解社会需求,根据社会的需求动态调整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与社会各领域的企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和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实践平台,为学生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言
**章 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理论基础 1
**节 新制度经济学:教育机会的利益边界 3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教育机会的大众化 7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公共服务的优质均衡 13
第四节 均等化理想:我国区域教育公共服务的困境 20
第二章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探索 35
**节 发达国家建立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撑机制 37
第二节 发达国家实施多元化学校选择与入学机会分配 46
第三节 发达国家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56
第四节 发达国家健全家校社多边合作机制 65
第三章 国内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实践 77
**节 北京市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与成效 79
第二节 上海市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与成效 88
第三节 广东省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与成效 98
第四节 迎江区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与成效 106
第五节 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与成效 111
第六节 海淀区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与成效 119
第四章 国内外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监测机制 129
**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监测体系 131
第二节 欧盟的教育监测体系 139
第三节 世界银行的教育监测体系 147
第四节 国内义务教育评估监测体系 158
第五章 我国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创新 169
**节 确立“人民满意”的区域教育政策导向 171
第二节 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182
第三节 创建“命运共同体”的城乡循环式教育机制 197
第四节 坚持“教育优先”的区域财政投入策略 205
第五节 完善“多样化”的区域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215
参考文献 225
致谢 2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