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藏书:跟鲁迅学骨气》:
人生需要永不言败的信念和勇气,但并不是所有的不屈不挠和坚定不移,最终都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不是所有人的努力方式都是对的。既然这种方式不一定完全行得通,我们却还要一条道走到黑,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此时的你,应该学会适时地变通,去选择一条更为合理可行的路,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1904年9月,心揣着学医梦想的鲁迅来到了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这所学校里,鲁迅认识了很多老师,听到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知识,当然他也免不了要遭受日本学生的无端侮辱。一次偶然的事件,让鲁迅学医的志向发生了改变,最终让他放弃了学医的念头。那是入学后的第二年的医学课上,班级开始学习细菌学这门课程。老师用一种德国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原版幻灯片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这位留德医学博士喜欢在讲完了课,还没有下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放映一些实事电影。当时日本和俄国的战争刚刚结束,屏幕中大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镜头。
有一次,鲁迅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片段:日本和俄国的战争是在中国进行的,为的是争夺中国的领土,但是偏偏有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日军抓住了一个中国人,认为他是俄国间谍,要枪毙他。当时刑场四周有不少中国人在围观,但是看到那名中国人被斩,周围的中国人竟然麻木、无动于衷。此时,教室里有的日本学生狂呼“万岁”,还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面对此情此景,鲁迅浑身像被火烧了一样,再也坐不住了,他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的目光,接着夹起书本愤然地走出了教室。
鲁迅被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心中燃起了愤怒、屈辱、悲痛的火焰。写过《自题小像》、《斯巴达之魂》,立志“血荐轩辕”的鲁迅岂能忍受日本学生的嘲弄,岂能忍受民族尊严被践踏,岂能忍受同胞流血时无动于衷的麻木!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这些场景一一在鲁迅脑海闪过,这些无形的利刃,终于彻底割断了他“医学救国”的信念。他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人的思想若不能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没有什么病痛比精神麻木更可怕的了。鲁迅突然意识到,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精神,才能让沉睡的祖国惊醒过来。
鲁迅最终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文学艺术作为斗争的武器,唤醒麻木的中国老百姓。他跟藤野先生告别之后,带着爱,带着悲愤,离开了仙台,到了东京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无数中华儿女,将他们联合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的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夜以继日地写作。
变通需要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魄力。因为变通意味着放弃一些东西,需要面对各种压力,或来自社会,或来自世俗。鲁迅能做到“弃医从文”非常不容易,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实业救国”,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主要学习开矿、经济、法律、医学等,基本上没有人涉足文学。然而鲁迅在学习中却发现,即便自己学到了高明的医术,所救治的也只能是人的肉体,并不能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当他意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济世救国的理想时,他毅然地选择了从文。这并不是说他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是放弃了不能达到目标的努力方式。鲁迅放弃了“医学救国”,选择了“文学艺术救国”。这让他最终成为了受人尊重的文学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