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少而精 践行生为本:郑忠斌化学教育思想研究》:
等文理分完班后,郑忠斌会要求理科班的学生在暑假中把高一习题集里的探究提高部分完成:“等分完班后,再让理科生将探究提高部分的习题补上。暑假有50天,学生完全可以完成。”
在郑忠斌看来,如果“一视同仁”,想学理科的学生会一个劲地往前赶,把后面的作业都做了,而想学文科的学生就会很被动,老师讲后面的作业时他们根本就听不懂。而通过分别对待的策略,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化学压力大而产生对化学的反感情绪。鉴于这种认识,郑忠斌一直强调教学目标应该清晰分层,应该给予文理学生不同的对待——“不要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理科高考的要求,对文科学生的要求要适当降低,对理科学生的要求要适当提高。”
(三)差异兴趣差异期待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行为的动力因素,是成才的起点。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是会主动并愉快地探究它,而如果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他也就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建议给予相应的尊重与认可。在现实教学中,几乎每位化学老师都会遭遇这样的现实:在所教的班级中,学生往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对化学很感兴趣,他们十分愿意学好化学;第二类学生特别不喜欢化学,他们对化学没有任何兴趣;第三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一般,“老师让我学我就学,不让我学就算了”。面对这三类兴趣不同的学生,教师该怎么展开教学?
在这一点上,郑忠斌通常会这样做:对于有兴趣的同学,郑忠斌很注意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在保证他们学好课上知识的情况下,如果他们还有余力,郑忠斌会给他们一些额外的辅导和鼓励,让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更浓。因为他们以后有可能会选择学习化学专业或从事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在郑忠斌看来,教师在这类学生面前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对于不爱学习化学的学生,郑忠斌认为没有必要非要求他们将化学学得很优秀,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但郑忠斌会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化学常识,要求他们在学完化学这门课时能顺利通过考试、不影响毕业。而对于那些对化学学科兴趣一般的学生,郑忠斌会积极引导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在郑忠斌看来,这类学生左右“飘忽不定”,能否引导他们产生兴趣,是考验一个化学教师魅力的地方。
正是因为心存这样的理念,郑忠斌对参加化学奥赛的学生通常有两种不同要求。来化学奥赛班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而且或多或少都对化学有一些兴趣,他们中有部分学生是为了竞赛获奖或为将来从事化学学习和与化学有关的职业而来,也有不少学生是为了巩固和拓展知识而来的。
对于希望竞赛取得好成绩或将来要从事化学学习的同学,郑忠斌的要求很严格:化学的世界很精彩,但也有它的艰辛甚至危险;赢得竞赛的荣誉令人羡慕,但化学奥校的学习紧张、辛苦,甚至可能很枯燥。在郑忠斌看来,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现实,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如果确定了理想就要下功夫,要耐得住寂寞,要具备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的精神。郑忠斌一再强调:“不要只为拿奖、图名参加竞赛,那些毫无意义!必须要有献身化学的精神才能将化学学好,才能取得成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