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加强信息素养是博士生处理好互联网客观存在与主观需求这一现实的需要、是博士生处理好互联网“双刃剑”所带来的悖论的需要。自1993年9月美国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计划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高校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无到有构建了基础设施,开发了业务系统,整合了应用资源,提供了综合服务。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学习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互联网可以实现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由无线网络、移动无线设备、社会性软件工具(博客、Wiki、播客、社会书签以及图片、视频共享网站)等组成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置身其中,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多样的数字设备,包括使用电脑上网和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与此同时,博士生在学术追求的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通过对更多资源的占有,分析现有研究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互联网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强大,博士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所需要的学术资料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互联网上海量的学术资源对博士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导致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互联网作为获取资源的路径。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在博士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双刃剑”的悖论,负面效应客观存在。所以博士生必须注意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功能为开展学术科研提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则需要在互联网面前保持谨慎的态度,避免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和影响。只有这样,博士生才能克服双刃剑所带来的悖论,真正实现在广泛占有资料基础上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博士生加强信息素养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特别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样的要求对博士生同样适用,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发挥认知主体、互动主体和工具主体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