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里有鳄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942626
  • 作      者:
    (意)法比奥·格达(Fabio Geda)著
  • 出 版 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和《追风筝的人》不一样的阿富汗少年成长故事
  ★ 这是真实的故事,是一个年仅十岁的阿富汗男孩为生存而展开的八年流亡之旅。
  ★ 在意大利出版不到60天,即创下100,000本的惊人销量。
  ★ 感动6-100岁各个年龄段读者,受到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推荐。
  ★ 美国《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英国《卫报》、《泰晤士报》、《独立报》,以及法国《快报》、德国《世界报》、西班牙《马德里日报》等重要媒体极力推荐!
  ★ 迄今已在30多个国家出版。

展开
作者简介
  法比奥·格达(Fabio Geda),意大利小说家,1972年生于意大利都灵市。
  法比奥·格达长期关注贫困儿童的现状,曾经从事社会服务教育工作十年。他2007年出版的第一本书Per il resto del viaggio ho sparato agli indiani写的就是意大利的一个罗马尼亚裔非法移民男孩去欧洲诸国寻找祖父的故事,获得意大利斯特雷加奖提名,之后,他创作了多部以流浪儿童、青少年移民为主题的作品。2010年出版的《海里有鳄鱼》是他迄今最成功的作品。
  目前,法比奥·格达居住在都灵,在一所中学教授写作,也为都灵书展工作。他也是意大利《新闻报》等许多报纸、杂志的长期撰稿人。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0年,由于家乡遭受塔利班威胁,年仅十岁的阿富汗男孩艾纳亚被妈妈带到巴基斯坦。某天清晨醒来,妈妈不告而别,把他独自留在那里。艾纳亚惊心动魄的流浪从此开始。
  他给旅馆干活、当小贩,几次偷渡到伊朗在工地打工被遣返。他以不可思议的毅力和决心,从巴基斯坦到伊朗、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翻山越岭横渡大海,只为寻找一处定所,不再漂泊。
  一直到八年以后,在意大利安定下来的艾纳亚,才有机会给失散的母亲打通第一个电话……
  意大利小说家法比奥·格达偶然结识艾纳亚后,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由此创作了这部以艾纳亚为主人公的口述实录体小说《海里有鳄鱼》。艾纳亚追求自由、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他的坚强、乐观、善良和幽默,感动了全世界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海里有鳄鱼》在意大利销量高达三十多万册,迄今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展开
精彩书评
  你无法想象一个人能承受痛苦的极限。艾纳亚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他吃过的苦、流过的泪,也让我们震撼于他追求梦想的毅力与决心。
  ——美国《华盛顿邮报》

  如果你对生活还有任何不满,建议你读《海里有鳄鱼》。
  ——法国《快报》

展开
精彩书摘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我没有预料到她会真的离开。十年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没有黑暗阴霾,没有繁星闪耀,就这样不寂静也不嘈杂,从清真寺塔尖传来唤礼员的唱诵伴你深深入眠。十年了,我说十年,是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在加兹尼省没有我的户籍记录。十年了,在这样的夜晚入眠之前,母亲将你揽入怀中,拥着你的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长久。母亲毫无缘由地对你说:“艾纳亚,有三件事一辈子也不要做。答应我。
  “第一,永远别沾毒品。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闻上去、尝起来让人沉醉,它们会在你耳边呢喃,让你觉得自己再也离不开它们。但你千万别信这种话。答应我你不会。”
  “我答应。”
  “第二,永远别碰武器。即使有些人粗暴践踏你的记忆和感情,即使有些人亵渎神、土地和我们人类本身,答应我,就算这样也别举起你的手去扣动扳机,别拿起屠刀,哪怕是一块石头、一只木勺——如果那只木勺是用来伤人的。答应我。”
  “我答应。”
  “第三,永远别去抢劫。这世界上有些东西属于你的终究是你的,不属于你的也别强求。钱是靠努力工作挣来的,哪怕工作再辛苦。你从来就不是爱骗人的孩子,对吗,艾纳亚?你要友好、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答应我,你会这样做。”
  “我答应。”
  母亲说了一番话,然后望向窗子。她谈论起梦境,一边说一边轻抚你的脖子。谈及梦境,母亲说梦就像月亮,夜晚皎洁的月亮看上去可以吃到。谈及希望,她又说:“希望这东西需要永远看得到才行,就像眼前的一头驴和一根胡萝卜,触手可及。”母亲说:“当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我们才会有力气再站起来。如果真的是希望,那么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希望,都要将它捧在掌心,紧紧追随它,这样活着才有价值。”
  母亲用一种近乎低沉而奇怪的声音说了这番话,哄你入眠。它们像余烬一样温热着你的双手,填满深夜里言语的寂寥。她永远是那样冷静、敏锐地面对生活……可在这样的情景下,你无论如何都难以参透,其实母亲所说的一切,都在暗示那句:“再见。”
  就是这样。
  清晨,我醒了,努力张开双臂伸了个大懒腰,好让身体从沉睡中彻底苏醒。我睡眼惺忪地向右边摸索,希望从母亲的体温中感受到一丝安心。母亲身上的气息就像对我说:“快醒醒,该起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手掌什么也没有碰到,指尖滑过之处只是一层雪白的棉布床单。我把床单拉向自己,翻了个身,双眼睁得大大的,脑袋一片空白。我用双肘撑起身体,喊了一句:“妈妈!”没有回应,房间里鸦雀无声。妈妈不在床边,也不在我们曾经一起小睡的客厅,仿佛虚幻中我们的身影依然若隐若现。妈妈也没在门口,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窗边看着拥挤的街道上那些过往的汽车、马车、自行车。妈妈也没有在和别人交谈,尽管过去的三天里,她常常在水池边聊天,或是和一群吸烟的人在街角谈天说地。
  窗外是喧嚣的奎达城,这座城市远比我的家乡嘈杂。我的家乡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那里的土地、房屋、涓涓细流、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美(我可不是炫耀,事实的确如此)。那里是我的家,加兹尼省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我并不想说是因为城市规模大才会造成喧嚣,而是我觉得国与国之间本来就不一样,就好像我们给肉汁烹调出的味道也多种多样。我曾经想,也许巴基斯坦的城市噪音会和阿富汗的不同。好吧,我知道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比如,这会取决于当地人吃些什么,有怎样的生活习惯,如何在城市中穿梭。
  “妈妈!”我又喊了一声。
  还是没有动静。我下了床,穿上拖鞋,揉了揉发皱的眼睛跑去找旅馆老板问他有没有看见妈妈。我们是三天前才来到这座城市的,旅馆老板说过没有人进出太阳旅馆可以逃过他的双眼。尽管我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因为我坚信他也是需要睡上一觉的,哪怕是片刻。
  太阳旅馆的两扇门无情地将阳光劈成两半,单从出入口看,这里尚且还能被称为旅店,但也只是象征着太阳旅馆的标签而已,丝毫没有人们印象中旅馆本应有的样子,一点也没有。与其说是一家旅店,倒不如说是一个关押身体与灵魂的大仓库,一个临时寄存地,随时准备被填满、包装,而后运送到伊朗、阿富汗或天知道什么地方。这里,是一个与外界人口贩子有着某种关联的地方。
  在太阳旅馆,我们整整三天没有出门。每天我就在枕头中间玩捉迷藏游戏,妈妈则和这里的女人、孩子谈天说地,时而也会和这里住的人家唠家常,和那些看上去似乎可信的人谈心。
  清楚地记得在奎达城停留的那些天,妈妈整天都用布尔卡罩袍将脸和身体裹得严严实实。而在我的家乡纳瓦,妈妈和她的姐妹们在一起时从来不穿布尔卡,我都不知道她竟然有这种衣衫。穿越阿富汗边境时我第一次见到妈妈裹起了布尔卡,我问她为何要穿,妈妈笑着说:“这是做游戏呢,艾纳亚,快躲进来。”说完妈妈便掀起罩袍的一角,我顺势躲进妈妈腿间蓝色的裙摆下,那感觉就好像一下子跳进了游泳池,我机械地保持呼吸,只是没有在游泳。
  我双手蒙着眼睛,沿着指缝透过来的光亮寻到了拉希姆先生,太阳旅店的老板。我先是为打搅他而说了声对不起,随后向他询问妈妈的下落,我问他:“您有没有碰巧看见我妈妈出去?这里进进出出的人那么多,谁都逃不过您的眼睛,您说过的,对吗?”
  拉希姆先生正在一边啜着烟卷一边读一份英文报纸,那半红半黑、密密麻麻的文字里看不到一张图片。他的睫毛很长,两颊布满细细的胡茬,就好像两只毛茸茸的桃子。门厅旁的桌子上摆着满满一盘杏仁,三个又肥又大的橙色水果,让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口,旁边还散落着几颗桑葚果。
  妈妈告诉过我:“在奎达城你会看到数不清的水果。”我知道妈妈说这句话是为了吊我胃口,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那里的水果了。奎达城在普什图语中大意是“坚不可摧的贸易集散地”,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地方:不管是身体、灵魂,还是其他什么。也许人们还不知道,奎达城是俾路支省的首府,享有“巴基斯坦果园”的美誉。
  拉希姆先生没有转头看我,只是朝着屋子里有阳光的方向轻轻地吹了一口烟。他回答:“是的,我看到她了。”
  我笑了。“那她去哪里了,拉希姆先生?您可以告诉我吗?”
  “她走了。”
  “去哪里了?”
  “她走了。”
  “那她什么时候回来?”
  “她不会回来了。”
  “不会回来了?”
  “是的。”
  “怎么会呢?拉希姆先生,不会回来了是什么意思?”
  “她不回来了。”
  那一刻我愣住了,没再问下去。一定还有其他事情我可以问,但那一刻,我不知道该问什么。我沉默了,呆呆地盯着太阳旅店老板那长满胡茬的脸颊,而事实上,我什么也没看到。
  在这沉默中,先说话的反而是拉希姆先生。
  “你妈妈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他接着刚才的话说。
  “是什么?”
  “‘再见。’”
  “就只是这句再见吗?”
  “不,还说了别的。”
  “是什么?拉希姆先生,请您告诉我!”
  “她说永远不要做那三件她叮嘱你不要做的事。”
  ……
展开
目录
阿富汗
巴基斯坦
伊朗
土耳其
希腊
意大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