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16130
  • 作      者:
    胡根林著
  • 出 版 社 :
    语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既从理论高度为课程定位进行阐述,又从语文教学实际情状出发,从课程层面和教材层面进行研究;既以批判的眼光辨识种种混淆,又提出建设性意见佐读者思考,阅读与写作,知识、“定篇”、活动均加以覆盖,显现了理论引领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结合。
展开
精彩书摘
  实际上,文学理论的发展已经使文学创作褪去了神秘的光圈,变得普通、平常起来。在西方,进入现代物质文明社会以来,“创作”这一观念日益遭到质疑。“创作”基于对“创作主体”的迷信,随着人们的质疑,作家和读者渐渐从中摆脱出来。七十年代以来,体现了一个由“创作”到“写作”的转变历程。正如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确,不仅我的意义,连我也不能与自我一致;既然语言不仅是我使用的方便工具,而且是一种创造了我的东西,那么,认为我是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实体的思想必然也是一个虚构”(参见《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从“创作”到“写作”,从“作品”到“文本”,是文学观念上的一个深刻转变。“创作”这个曾经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与“灵感”“天才”“独特性”“创造性”等相关联。从柏拉图的“灵感”论到雪莱的“立法”者,文学“创作”被神秘化、神圣化了。“写作”这一概念的出现,既伴随对自我神话的消解,还出于作家们对文学的“互文性”及工作性质的自觉。这种“互文性”揭示了一切文学文本其实都是由其他文本“编织”而成的,都是朝向其他文本开放的,其意义也只有在其他文本的相互关联中才能引出。
  文学理论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作品构造模式,迫使作者对以前的文本观和自己的写作进行修正,使文学写作具有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可能。而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我国第一代特级教师霍懋征给小学生上第一堂正式的作文课时,总是要给学生讲一个“青年人学写作”的故事。故事是借青年人所求教的大作家之口告诉学生:每个人从第一声哭泣就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每说一句话就是一句散文——写作是人人都会的事。于漪老师也主张要多对学生进行“刻苦为文”的教育,要把许多古代现代在文学写作等方面有成就的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文章写好的事迹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非什么神异之事,并非只有天生的什么杰出人物才能妙手偶得,而是通过努力的学习、积累、刻苦的训练得来的一门本领,一项功夫。
  3.文学写作的集群效应
  “作家论”之所以否定文学写作教学的必要性,是因为把文学写作的功能单一化,认为文学写作教学只有“培养高水平的创作技能”,培养作家之单一功能。其实,文学写作具有集群效应,它是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是培养想象力不可或缺的途径,是提高思考力,唤起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这些功能,我们将在下面作展开论述。对文学写作教学功能作相对全面的分析,有助于破除“作家论”对文学写作教学的排斥。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文学课程研究的基本定位
第一节 文学教育研究的空间
一、“文学教育”的歧见与本相
二、文学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
三、文学教育研究的三种模式
四、文学教育研究的坐标系
第二节 文学课程的存在形态
一、独立文学课程与非独立文学课程
二、显性文学课程与隐性文学课程
第三节 课程目标观照下的文学课程内容
一、目标错位与内容异化
二、单维目标与文学课程内容
三、三维目标与文学课程内容
四、内容要素分析框架概述

第二章 困境与出路:文学阅读课程内容探讨
第一节 “类文学”阅读教学批判
一、“类文学”阅读教学的表现
二、“类文学”阅读教学的弊端
三、“类文学”阅读教学的成因
第二节 “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之辨
一、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的区别
二、国外分类阅读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从“文学阅读教学”到“文学阅读能力教学”
一、文学阅读教学:误区中的反思
二、文学阅读可教性因素分析
三、文学阅读可学性因素分析

第三章 在反思中构建:文学写作课程内容分析
第一节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批判
一、“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表现
二、“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弊端
三、“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成因
第二节 文学写作教学与文章写作教学之辨
一、文学写作与文章写作的区别
二、国外分类写作教学的借鉴
第三节 文学写作教学的缺失与构建
一、文学写作教学的结构性缺失
二、文学写作教学缺失的隐性逻辑
三、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与目标定位

第四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第一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知识的形态演变
一、传统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二、现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三、当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第二节 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文学知识
一、文学知识的基本分类框架
二、文学知识类型的新探索
三、文学知识形态转换模型简说
第三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知识的呈现
一、文学知识呈现方式变迁
二、国外文学知识呈现的趋势
三、文化生态设计:文学知识呈现的新理念

第五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定篇”
第一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选择
一、文学“定篇”的特点
二、文学经典化与“定篇”的选择
三、文学“定篇”选择标准建构
第二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组合
一、文学“定篇”的组合类型
二、文学“定篇”组合的关系模式
第三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阐释
一、文学“定篇”的阐释形态
二、文学“定篇”的阐释模式

第六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倡导“活动文学教育”的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二、“活动”与文学教育
三、“活动文学教育”的课程框架
第二节 语文教材中设计的文学活动
一、文学活动的性质
二、文学活动的类型与功能
三、文学活动的内容目标陈述
第三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式文学课文”概念的引入
二、活动式文学课文的特点与设计模式
三、活动式文学课文的优化组合

结语:构建完整的文学课程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