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初致远:深谋端树百年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吸取智慧。”然而,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学生重专业知识、轻传统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众多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一知半解。针对此类现象,中国社科院曾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偶尔翻阅经史子集等传统经典书籍的为75.4%,敬而远之的为16.4%,从来不看的为5.8%,经常翻阅的仅为2.4%,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仅有7%的被调查者表示乐观。为此,2014年6月在天津举行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向全国高校发出倡议: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临沂大学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建立了博物馆,把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展示给广大师生;曲阜师范大学利用孔子故里的地域优势,建立许多弘扬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平台、阵地,还把《论语》设为必修课;枣庄学院建立世界语博物馆,向学生展示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奋发图强、走向世界的历程。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可以是中国先秦的典籍思想,也可以是近代中国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可以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斗的历程。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开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组织各类传统文化讲座和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在校园里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还要引导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多阅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坚定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