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
简言之,高社交焦虑者存在着“损己利人”的解释偏向,而低社交焦虑者则表现出对他人积极信息的解释中性化。这样的结果一部分符合我们的预期,即高社交焦虑者在对社交情境的含糊事件、积极事件的解释上对自我信息的解释更消极,对他人信息的解释更积极,消极的社交和非社交事件都对自我信息的解释更消极。模拟社交情境的研究也发现社交焦虑者对自身的成绩评价更加苛刻,即高焦虑者倾向于过分低估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①②③不仅如此,斯托帕和克拉克发现,社交焦虑组不仅低估了他们的积极行为,而且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消极行为。④本研究也得出,若含糊的或是积极的社交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高社交焦虑者倾向于作出更多的消极解释;若发生在他人身上,则会倾向于作出更积极地解释。若是消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管是社交还是非社交的,高社交焦虑者会作出更高的消极解释评定,而不管是发生在自己还是他人身上,高社交焦虑者对积极解释的评定都很低。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高低社交焦虑组在解释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的差异呢?这可能是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的。一方面高社交焦虑者在进行社会比较时,常常会“向上比较”,使得自己总是处于较低的位置,从而产生更多的消极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可以用社交前的预期来解释。高社交焦虑者在社交过程中总是预期自己会失败或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记忆中储存的失败的社交体验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作出失败的预期,所以消极解释更加符合他们的失败预期,也就是说消极解释和个体的认知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消极解释更容易为个体的认知系统所接受,因而对消极解释可能性的评定也更高。而积极解释和高社交焦虑者的失败预期并不一致,和他们的认知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不易为个体的认知系统所接受,所以降低对积极解释可能性的评定,可以缓解认知上的失调感。那么,为何高社交焦虑者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件,积极解释评定更高,消极解释评定更低呢?这可能是因为高社交焦虑者社会比较的方向所致,他们“向上比较”的习惯使得他们印象中的自己总是不如别人的,对自己的消极方面了解更多,而对他人形成的则是积极的、幸运的、能干的形象,因而高社交焦虑者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社交事件,倾向于作出更多的积极解释。但是一旦出现消极的信息,高社交焦虑组不管对自我信息还是他人信息的解释,都会缺乏积极解释。这说明消极事件带给高社交焦虑者的情感冲击更大,一旦出现消极信息,他们的消极情绪体验马上就被唤醒,从而进入消极化、灾难化解释的通道。
与高社交焦虑组相比,低社交焦虑组对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的解释更能保护他们的自尊,维护他们心理的健康。低社交焦虑组在解释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件时,表现出积极事件中性化的解释偏向,这样可以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占得心理上的优越感,以此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不过,低社交焦虑组在解释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的差异也需要是适度的。虽然这种积极错觉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不过并非越积极越好。过度的积极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过于自恋或是回避自己的焦虑体验,故常常采取压抑的方式来应对焦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