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养的起点:家庭美德培养全书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0499757
  • 作      者:
    [美]琳达·卡韦林·波波夫,[美]丹·波波夫,[美]约翰·卡韦林
  • 译      者:
    秦恺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强大的心灵意志成就孩子的一生

何谓“长大成人”?这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发育,更是指心灵上的成长。正所谓,“家庭才是一个人学习做好事的起源之地”,为人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承担起教育者、权威者、顾问和引导者的角色,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把握日常生活中珍贵的教养机会,帮助孩子发掘自身天赋,激发最好的内在品质,培养强大的心灵意志,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无惧挑战。

在这一过程,家长可以使用的策略包括:

1.识别教育时机。

把生活看作学习机会,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作铸造性格的原料,把考验和困难看作是磨砺美德的机会。

2.使用美德的语言

认可语言的力量,肯定孩子身上展现出来的美德,提醒孩子需要的美德,不再使用羞辱、谴责性的语言,从而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3.制定明确的规则

制定清晰、合理的家规,给孩子的自我约束提供基础。

4.尊重心灵

与孩子分享知识、智慧和技巧,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温和地引导孩子探寻生命的意义。

5.提供精神陪伴的艺术

成为孩子的精神顾问,在孩子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给予孩子支持,帮助孩子找到解决办法,但不要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精神功课。


展开
作者简介

琳达 卡韦林 波波夫是一家美德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心理治疗师和企业顾问,她曾做过临终精神关怀治疗主任医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一直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地的社群治愈和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个人和企业美德的培养进行演讲。

丹 波波夫博士是一名儿科临床心理学家、社群发展专家和企业顾问,也是“源泉(WellSpirng)国际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

约翰 卡韦林是迪士尼公司的设计师、资深节目制作人。

三人是The Virtues Project™的联合创始人,本项目于1991年在加拿大创办,致力于激发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们发展他们内心的品质,曾得到联合国的倡导,并作为一种典范在1994年的“国际家庭年”中向全球家庭推荐,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展开
内容介绍

教养,从家庭美德培养开始

将51种美德引入家庭教育,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注入无限力量

百万的家庭都在使用的方法,激发孩子最好的内在品质

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把基本的美德传递给孩子是父母最为重要的责任之一。本书将家庭美德教育变得简单易操作,有助于父母:

理解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4种角色

认识51种实用的美德

掌握美德教育的语言框架,与孩子实现顺畅地交流沟通

利用书中提供的练习方法和工具,促进孩子的精神和道德成长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重点关注家庭美德培养,这些美德对于全世界任何文化而言都很重要,比如爱、忠诚和勇气。”——《华盛顿新闻报》

“这本书对于家长和儿童教育从业者而言非常重要。它教导孩子拥有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圣彼得堡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教养的起点:家庭美德培养全书》:
  宠溺或迎合孩子只会削弱孩子的能力。这样一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期望一帆风顺。即便出现问题,也会有人为他们遮风挡雨。他们不会去提升自我,正如教育家托尔伯特·麦卡罗尔所说,他们一生都只会“局限于……生存的平凡面貌”。许多美德只有在困境中才能被激发出来。如果一个人无须等待就能得到一切,那他怎么会有耐心呢?如果生活一直风平浪静,父母又如何能培养孩子的决断能力呢?如果我们从未受伤,又如何能学会原谅?如果我们不运用美德,我们便会失去它们,正如我们一直不运动,肌肉张力便会丧失一样。过分保护孩子,使其没有机会面对任何困难,实际上是在破坏自然规律。作为精神勇士,孩子理应受到更多的尊重。
  有些父母非常优秀,但他们的孩子常常会做出糟糕的选择,或者生性古怪。如何教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而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是个复杂而神秘的过程。除父母以外,那是很多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逆反心理陷阱
  我们常常会无意中把自己童年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小时候曾因某件事情(通常是因为缺乏关爱)而难过,那么我们现在就会有以下两种表现:要么,我们会无意中对孩子重复我们父母的行为;要么,我们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一次美德研讨会上,一位女士就勇敢地承认:“当我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我说话的语气就和我妈妈当年的一模一样。”
  我们太过于想弥补童年的缺憾,以至于时常会忽视逆反心理的潜在风险。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父母以前对我们很挑剔,会依据我们的表现来表达关爱,我们就可能想给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爱。遗憾的是,这样做无异于对孩子的行为全盘肯定,无论他们是无理取闹还是礼貌谦恭,是让人难堪还是温柔友善。如此一来,我们就忽视了他们渴望掌控和寻求价值的真实需求。如果我们的父母多愁善感而又对我们宠溺有加,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刻意与孩子保持距离,给予他们我们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空间和尊重。不过,孩子期待的也许恰好是更多的拥抱。
  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我们都是在对自己的故事做出“回应”,而并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我们的教育方式受制于我们自身的经历和需求,却未能顾及孩子面临的实际情况。我们本该有意识地按照孩子的需求来对待他们,而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在用曾经希望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萧伯纳曾说过:“别用你期待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喜好!”
  以下这则故事就是反映逆反心理的真实案例。玛丽亚的朋友艾伦到玛丽亚家做客,玛丽亚骄傲地让7岁的儿子罗伯特把成绩单拿出来展示一下。罗伯特觉得十分尴尬,极不情愿这么做,于是玛丽亚径直告诉了艾伦自己儿子的分数。这让罗伯特十分愤怒:“妈妈,你知道的,这些分数并不高!”玛丽亚温柔地说:“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尽力了!”
  “不是的!”罗伯特大吼着夺门而出。“我不晓得他这是怎么了。艾伦,你怎么看?”艾伦说:“罗伯特的分数的确很一般,你为什么要这样去表扬他呢?他很聪明,应该能考出更好的成绩。”玛丽亚解释说,她在比罗伯特稍大一点儿的时候,学习上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是并没有人发现。来自家人和老师的批评不绝于耳,他们都觉得她是个“偏执的差等生”,为此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在家里,她被贴上“懒惰”的标签;在学校里,她被其他同学嘲笑是个“笨蛋”。如今,玛丽亚对罗伯特无条件的赞扬,实际上是对自己过去遭遇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到底是谁?一孩子的精神属性
正如橡树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可能。任何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美德与资质,我们要静待其成长。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以下4个要素决定:天性、教养、机遇和努力。
渴望掌控和寻求价值
孩子是什么?
孩子不是什么?
逆反心理陷阱
“复刻”综合征
只要有爱就够了吗?

第二章 父母该如何做?一美德培养原则与实践
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基础,是把孩子当作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有天赋的、具有多种潜在美德的独立个体来对待。本书倡导全面审视父母的角色,将父母视为:教育者、权威、顾问和引导者。
父母作为教育者
策略1:识别教育时机
从羞辱到指明美德/使用美德,而不使用标签/不要为孩子
做,让孩子自己去做/避免滥用内疚感/如果你的孩子犯了
严重的错误,你该怎么办?/成为老师,而不是说教者:别用
美德来说教
策略2:使用美德语言
运用语言的力量来塑造文化/运用语言的力量来实现转变/用美德来肯定/用美德来纠正行为/指出行为,而不是行为者/要明确且具有针对性
父母作为权威
策略3:设定清晰的界限
基于权威的教育模式/给孩子两种教育:常规教育和仪式教
育/制定家庭基本规则的10条指南/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
选择权/在美德被破坏时设定界限/设定界限,以帮助孩子
应对新情况/制定规则的4条原则
父母作为引导者
策略4:尊重心灵
将你的技能传授给孩子/分享你的家庭故事/把尊重融人家
……
第三章 如何在家庭中使用本书?
第四章 51种美德,激发出孩子最好的内在品质
附录A 讨论练习
附录B 父母在引导孩子表现最佳自我时“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
附录C 如何制作“美德树”毛毡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