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是父母毕生的梦想,要想实现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孩子难教?那是 你没有读懂孩子。读懂孩子,才能读懂教育。
第一章
树立角色——适度参与,大胆放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着最重要的教育责任,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而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树立自己的角色,只有角色定位正确,才知道怎样教育、管理孩子最为恰当,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有时父母会无意间站在错误的角色定位上,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没有站在家长的位置上,不够关心孩子成长,即失位;有的家长则用力过猛,尽力去掌握孩子的一切,用语言和行为去制约孩子的行动,即越位;在家庭关系中,大人围绕孩子转,无底线地溺爱孩子,纵容孩子,即错位。
所以,为人父母最基本的原则是:不失位,不越位,不错位。
第一节 孩子童年不可缺席
背景:夫妇都是公司小职员,儿子小宝7岁,上小学一年级。
问题:因为父母都忙于工作,加上生活压力,疏于对孩子的陪伴。
星期三晚6点,爸爸准时回到家,妈妈已经把儿子从学校接回来,正在厨房忙碌着。
小宝在玩着汽车玩具,看到爸爸回来,拿着玩具很开心地跑到爸爸身边,向爸爸讲着今天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的事情。爸爸则兴致不高地应和着:“是吗,儿子真棒,爸爸刚回来,让爸爸先去洗洗啊,乖小宝!”说着脱下外套,亲了儿子一口就去洗脸去了。儿子呢,故事讲了一半就失去了听众,很不开心。
看到妈妈端着菜放到餐桌上,小宝立刻跑过去缠着妈妈:“妈妈,和我一起玩拼图吧,看看谁拼得快!”
妈妈惦记着锅里的水快烧开了,忙着回去看着好关火,于是头也不回地和儿子说:“乖儿子,赶紧洗手准备吃饭啦,吃完饭再玩。”
小宝只好去洗手,正碰上爸爸洗完脸出来,手里正忙着回复手机微信消息,看到爸爸看都没看自己,也气鼓鼓地不吱声,钻进洗手间洗手去了。
吃完饭,爸爸照旧往沙发上一歪,插着充电器打开游戏,白天忙一天了,回家可算能歇会儿了。
妈妈则收拾完桌子又急匆匆地去洗碗,惦记着更新的韩剧,麻利地收拾好厨房,看小宝乖乖地趴在桌子前守着平板电脑看动画片,就放心地去屋里打开手机戴好耳机,看起了韩剧。
小宝自己看了一会儿动画片,觉得有点无聊,想找妈妈玩,走到妈妈旁边,“妈妈,妈妈,陪我一起玩拼图吧。”
妈妈眼睛都没离开电视剧:“乖乖宝贝,妈妈很累了,让妈妈休息会儿吧,动画片要是看完了让爸爸再给你下载几集,去吧去吧。”
小宝抱着平板电脑,看看客厅里打游戏打得不亦乐乎的爸爸,噘着嘴继续看动画片了。
就这样一直到晚上9点,小宝该睡觉了,妈妈才来收走平板电脑,催他上床睡觉。小宝听话地跟着妈妈去刷牙,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时候和妈妈说:“妈妈,能不能讲个故事再睡啊,我不困。”
妈妈一边给小宝掖好被子一边说:“乖儿子,这么晚了,赶紧睡觉吧,早睡才能长高个哦,明天妈妈再给你讲,乖,快睡吧儿子。”
从故事中,大家可以明显体会到家长的陪伴意识薄弱,通过物质满足了孩子,却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世界是否丰裕。孩子是渴望父母陪伴的,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当然,还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忙于经商而将孩子寄养在老人身边,或外出务工常年与孩子分开生活等,殊不知其后果的严重性。那么,陪伴究竟有多么重要呢?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即使没有家长的陪伴,确实也能长高长大,但父母的爱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心理资本,这种根本的需求如果被人为地转移或空置,就会造成失落和缺憾,影响孩子性格的后期发展,导致心理发育不完全。
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感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长大以后就无法弥补。如同根部缺乏滋养的大树,他的成长是禁不起风雨磨砺的,他的内心空落落的,任何人都很难再走进他的内心。
而从小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善待他人。早期的依赖情感得到满足,才会建立对外界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日后人际关系发展的根本。
从监护角度来看,用心陪伴还能保护孩子。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父母都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如对孩子是否沾染不良风气可以第一时间察觉和处理。
有一个问题需要重点指出:陪伴并不只是母亲的责任!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爸爸一般都担任着顶梁柱的角色,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赚钱养家,养孩子干家务什么的,那是女人干的事。这就是很多中国爸爸的现实缩影,他们总是以为:陪伴和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孩子的成长与自己无关。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是孩子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而一位父亲连陪伴孩子都做不到,更何谈教育培养!
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基础一定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爱”,即依恋关系。
只有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在后续成长过程中才能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的管教和指引。否则,他就会充满反抗和敌对情绪。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在自传中这样谈到,年幼时他不把太监当人看,常常捉弄他们,折磨他们,甚至差点弄出人命。
教导他的老师和太妃太后们会用尽各种历史故事来教育他、劝导他不可以这样做。
然而,他一句话也听不进去,甚至会烦躁得想动手杀人。然而,当乳母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的时候,他便听从了。
因为他的潜意识告诉他:不能违逆她。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溥仪3岁时就被抱入皇宫,当时身边只有乳母王焦氏做伴,她一直陪他到9岁。他和乳母有着亲密的依恋关系,他信她、爱她、感谢她,所以他愿意听她的话。
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有效期,如果7岁之前的陪伴缺失了,8—12岁这个阶段,弥补还来得及,如果再错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就很薄弱了,可能就永远无法弥补了。
家长们平时不管多忙,在下班以后,在周末的时光,要给孩子专属的“亲子时间”,放下手机多陪孩子玩游戏,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多带孩子出去走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孩子想念你的时候,拥抱他;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告诉他:我在。更重要的是,别轻易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要采用暴力的方式。参与孩子7岁前成长的父母控制不住吼孩子,孩子也许会轻易选择原谅;但没参与过孩子7岁前成长的父母吼孩子、骂孩子,只会让孩子把心门关闭得更紧,将彼此推得更远。
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真的很重要。
第一章 树立角色——适度参与,大胆放手
第一节 孩子童年不可缺席 / 2
第二节 行为控制使不得 / 6
第三节 对孩子有信心 / 10
第四节 摆正心理位置 / 13
第二章 发掘兴趣——发现兴趣,造就特长
第一节 尊重兴趣选择 / 18
第二节 保护兴趣爱好 / 22
第三节 培养猎奇探索心 / 26
第四节 保持兴趣专注 / 29
第三章 转化情绪——出现情绪,重在引导
第一节 释放负面情绪 / 34
第二节 克制孩子的脾气 / 38
第三节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 42
第四节 以身作则控制情绪 / 46
第四章 主动沟通——积极交流,耐心倾听
第一节 与孩子交流 / 50
第二节 解放话语权 / 54
第三节 让孩子爱说话 / 57
第五章 学会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第一节 学习积极性的养成 / 62
第二节 学习主动性的塑造 / 66
第三节 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 70
第四节 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 73
第六章 积极交友——独立社交的正确开启
第一节 孩子相处少介入 / 78
第二节 理智旁观,适度保护 / 82
第三节 接纳孩子的朋友 / 86
第四节 让孩子学会原谅 / 90
第七章 看透说谎——防止谎言的出现
第一节 客观看待说谎现象 / 94
第二节 分析说谎原因 / 97
第三节 谎言不值得依赖 / 101
第四节 以身作则,真诚相处 / 105
第八章 出现错误——怎样看待和纠正
第一节 帮孩子认识错误 / 110
第二节 怎样对待错误 / 114
第三节 培养后果意识 / 118
第四节 鼓励试错 / 121
第九章 理性竞争——平衡竞争过程和结果的意义
第一节 纠正攀比心理 / 126
第二节 降低期望,学会放弃 / 130
第三节 让孩子学会减压 / 134
第四节 做好受挫心理疏导 / 138
第十章 传递责任——把责任感交给孩子
第一节 让孩子承担责任 / 144
第二节 自己的事自己做 / 148
第三节 监督孩子遵守承诺 / 151
第四节 消除孩子依赖性 /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