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迷失的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36540
  • 作      者:
    (法)阿明·马洛夫(Amin Maalouf)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法兰西学院院士  阿明·马洛夫  享誉国际文坛代表作  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ate Runner)  电影《碧海蓝天》(The Big Blue)《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Malèna)  都在讲“迷失的人”
展开
作者简介
  阿明·马洛夫(Amin Maalouf),黎巴嫩裔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949年2月25日生于黎巴嫩贝鲁特。1976年移居至法国,以记者及作家为业。他曾周游六十余国,被公认为阿拉伯及中东世界的专家,并于1983年出版论文集《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其小说有《非洲人莱昂》(Leon l'Africain)、《撒马尔罕》(Samarcande)、《光明花园》(Les Jardin de Lumiere)、《贝阿翠丝后的一个世纪》(Le premier Siecle apres Beatrice)、《地中海东岸诸港》(Les Echelles du Levant)等。1993年,马洛夫凭《塔尼奥斯的岩石》(Le Rocher de Tanios)一书荣获龚古尔文学奖。2010年,他还被授予著名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他被誉为国际文学的主流声音,他的作品曾被翻译成二十七种语言,广受世界各国的读者青睐。  马振骋,1934年3月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在北京轻工业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任教。教学之余,退休之后,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主要有:  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的大地》(1981)、《小王子》(1989)、《要塞》(2003),波伏娃的《人都是要死的》(1985),高乃依的《贺拉斯》(1990),萨巴蒂埃的《瑞典火柴》(1994),米歇尔·德·蒙田的《蒙田随笔》(部分,1997)、《雷蒙·塞邦赞》(2006)、《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2009),克洛德·西蒙的《大酒店》(1999),杜拉斯的《如歌的行板》(1999)、《毁灭,她说》(1999),《罗兰之歌》(1999),纪德的《田园交响曲》(1999),昆德拉的《慢》(2003),洛朗·戈代的《斯科塔的太阳》(2005),莉莲安·古戎的《嫁给风的女孩》(2008),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的“俄罗斯三部曲”《独特的俄罗斯故事》《圣彼得堡故事》《克里姆林宫故事》(2010)。  此外,出版散文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镜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残缺的法兰西》等。  2004年,《小王子》一书在香港被评为“十大好书”;2009年,《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获得“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并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故事开始,距离主人翁的学生时代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由于一位老同学的逝世,这群当年的好友准备回到物改人非的旧地重聚一堂。马洛夫在原书封底的介绍中说:“我非常自由地从我自己的青春年代汲取灵感。我的青春年代是与这些相信世界会变好的朋友一起度过的。这部书的人物虽则没有一人跟真实人物完全相符,但是也没一人是凭空虚构的。”这些人中有基督徒、伊斯兰教徒、犹太人。经过这番世事沧桑、生活砥砺又怎么样了呢?这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缅怀叙旧。作者借书中人物从三个宗教与历史的角度来剖析当前世界的冲突,显然是书中*精彩的篇章。主人翁亚*一年一走了之,表面上保持了两手清白,但是心中从来没有真正安宁:是他离开了祖国,还是祖国离开了他?“其消失令我悲伤和念念不忘的,不是我青年时代认识的那个国家,而是存在于我梦中、却没有能够见天日的那个国家。”失去过去会引起惆怅,看不到未来则陷入失望。  他难以振作,有人劝慰他说,我们的国家向来如此:宗派斗争、贪腐贿赂、裙带关系……他不愿认输,但也不得不感慨:“我的名字承载了正在诞生的人类,但是我却属于濒临灭绝的一类人。……从长期来说,亚当与夏娃的子子孙孙都是迷惘的孩子。”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名字承载了正在诞生的人类,但是我却属于濒临灭绝的一类人。出事前两天,亚当在他的笔记本里写道。
  我从来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这样叫我。在我出生地国家,这个名字很少见,在我之前家里也没有人叫这个名字。我记得有一天向父亲提出这个问题,他只是回答:“这是我们大家的始祖!”好像我能够不知道似的。我那时十岁,听了这个解释也满足了。我可能还应该在他生前问他,起这个名字背后还有没有一个意思,一个梦想。
  我觉得是有的。在他的思想里,我被认为是属于创建者的一类人。今天,我四十七岁了,不得不承认我的使命是完成不了了。我不会是本族中的第一人,而是最后一人,家族中的最后一人,是他们世世代代苦难、希望幻灭与辱耻的受托人。那个可憎的任务落在了我的肩上,去辨认我所爱的人的面貌,然后点点头让人把遮布盖上。
  我是收尸人。轮到我的时候,我像根树干那样倒下,挺直不曲,同时谁爱听就对谁嚷嚷:“我是对的,错的是历史!”
  这声自豪而又荒诞的尖叫,老是在我的脑袋里回响。却可以为作为我十天来进行无用的朝圣活动的说明。
  我回到已被洪水淹没的故土时,心想抢救出一些我和家人从前的遗物。在这方面我不存希望。人愈是要延后沉没,反而愈是加速灭顶。……话是这么说,我毫不后悔这次出来走一趟。我真的每天晚上重新发现是什么理由让我疏远祖国。令我极为愉悦的是在一片汪洋中发现东岸国家的几座谦逊温情的小岛。这使我产生——至少眼前——一种新的生活欲望、一些新的奋斗理由,可能甚至还有一个希望的颤抖。
  从长期来说呢?
  从长期来说,亚当与夏娃的子子孙孙都是迷惘的孩子。
  【P9-11】
  穆拉德,断情绝义的朋友。
  我们在有可能和解之前被死亡隔离了。我有点错,他也有点错,这也是死亡的错。我们刚要重归于好,死亡突然让他说不出话。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和解过了。他希望跟我见面,我搭上第一班飞机,死亡赶在我前面到了。继而一想,事情可能还是这样好。死亡自有它自己的智慧,有时应该交给它更好于交给自己安排。要不然我以前的朋友会跟我说些什么呢?谎言,歪曲窜改的真相。而我,为了不对一个垂死的人冷酷无情,装得相信他,原谅他。
  在这些条件下,我们迟到的重逢与相互的宽恕,又有什么价值呢?说实在的,毫无价值。现在的经过在我看来更加适宜,更加顾及尊严。穆拉德在最后时刻觉得需要见我一面,我急忙赶了过来;他又急忙死了过去。这里面包含一点精神上的谦让,也是对我们不可复返的友谊作一番交待。我对这样的收场很满意。以后,若是进了坟墓以后另有一种人生,我们有时间像男人与男人似的彼此解释。如果是一片虚无,不管怎样我们活人之间的争执还是重要多了。
  看着他逝去的这一天,我能为他做什么呢?只是礼仪上要求我做到的,那就是我恬然地怀念他,既不谴责他,也不宽恕他。
  他与我,两人不是童年朋友。我们成长在同一国家,同一地区,但不是同一社会背景。我们只是到了大学才认识的———然而从第一年最初日子起交情进展得很快。
  我们友谊开始时,举办了那个晚会。我相信我们约有十五六人,男生略多于女生。若要我凭记忆列个名单的话,有些人我是决不会忘记的。那时有他与我;塔尼娅,当然,已经有塔尼娅了,她还不是他的妻子,但是她不久就是了;有阿尔贝、纳伊姆、比拉尔和美丽的赛弥;有拉姆齐、拉姆兹,大家称为“合伙人”、“永不分离”或干脆就叫“两个拉姆”……我们正在走进大学生活,手里拿杯酒,怀着一颗叛逆之心,我们相信正在走进成年人生活。我们中间年纪最大的将近二十三岁;我十七岁半,是最年幼的;穆拉德比我大两岁。
  这是一九七一年十月,在他家的阳台上,一座巨大的阳台,白天能看到海,晚上能看到城里万家灯火。我至今还记得他那晚的眼神,迷惑,满足。这幢房子属于他,在他之前属于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甚至更老的祖先,既然房子建造在十八世纪初。
  从前我家在山里也有一幢美丽的房子。但是对我的家人来说这是一个寓所,一份建筑宣言,对他的家人来说,这是一块祖庭。穆拉德在这里总感到一种踌躇满志的心情,类似那些认为一块地方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从十三岁起,不论到哪里,总觉得自己像是个客人。经常受到张臂接待,偶尔只是被人容忍,但是到哪儿都不是享受全部权利的居民。经常与众不同,格格不入———我的名字,我的目光,我的举止,我的口音,我的真正的或外界猜疑的归属。在我的出生地和后来的居留地,都这样。
  那天晚上,有一个时候,穆拉德不断盯着远方,提高声音说:
  “你们是我最好的朋友。这个家从今以后也是你们的家。一生一世!”
  玩笑像火箭蹿起,嘻嘻哈哈,但只是掩盖大家的感动。他然后举起杯子,晃动其中的冰块。我们同声响应:“一生一世!”有人高声喊叫,有人喃喃而言。然后我们一起小口呷杯子里的饮料。
  我眼泪汪汪。今天回想到那一幕,还是禁不住泪珠盈眶。是感动,是怀旧,是悲伤,是愤怒。那个称兄道弟的时刻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之后来了战争。没有一个家、一段回忆还能保持完整无损。一切都腐败变质了———友谊、爱情、热心、亲情、信仰,像忠诚也是。还有死亡。是的,今天,在我看来死亡也像受了污染,失去了本质。
  ……
展开
目录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八天
第九天
第十天
第十一天
第十二天
第十三天
第十四天
第十五天
第十六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